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家致富》2011,(1):45
仔猪12日龄到断奶,拉稀率高达90%。防治方法:(1)母猪在分娩到产后7天,每天平均饲喂4~5公斤料。(2)产后7天,母猪能吃多少就喂多少,一般可以吃到7~8.5公斤  相似文献   

2.
《当代农业》2011,(1):45-45
仔猪12日龄到断奶.拉稀率高达90%。防治方法:(1)母猪在分娩到产后7天.每天平均饲喂4-5公斤料。(2)产后7天,母猪能吃多少就喂多少.一般可以吃到7-8.5公斤料。  相似文献   

3.
刘平刚 《农技服务》2005,(12):44-44
一般仔猪生下后,每周3天,每天喂1次2.5毫升EM原液,可有效防治仔猪拉稀和黄白痢。当仔猪发生黄白痢时,每天用20~30毫升EM原液喂服,连喂3天,用量根据仔猪大小和病情由少到多逐渐增加。仔猪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使用EM原液,可有效防治仔猪拉稀和肠胃细菌性病害,提高仔猪成活率、减少死亡率。减少生病治病的兽药投入。  相似文献   

4.
1.早诱食仔猪出生不久,只会吃奶,不会吃料,需人为地逗引仔猪学会采食饲料。诱食越早,仔猪增重越快。据试验:7~10日龄诱食,双月断奶重可达14.1公斤;17~20日龄诱食,双月断奶重12.7公斤。因此,可按仔猪喜吃香、甜、脆食物及长大牙时牙龈发痒,需咬硬物解痒等习性,采用炒熟的豌豆,麦粒或在炒熟的豌豆、麦粒上撒少量糖水,并裹上一层配合饲料,再撤些切碎的青料,放在仔猪经常出入的地方,任其自由采食;将仔猪和母猪分开,在仔猪饥饿时令其先吃料后吃奶。吃料、吃奶的时间间隔以仔猪大小而定,仔猪个体大的间隔时间稍长,个体小的仔猪间隔时间宜短,一般为1~2小时;母奶多的仔猪往往恋奶,不贪吃饲料,需伴以强制性措施。具体做法是先将配合饲料用糖水调制成稀糊状,然后挑取糊状  相似文献   

5.
<正>饲养生猪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确保产量。本文笔者经过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对近年来生猪饲养常见病的预防措施略谈几点看法。在饲养仔猪的时候会有许多常见病发生,例如仔猪单纯性拉稀、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等不同病症,这里我们重点说下仔猪单纯性拉稀、仔猪副伤寒、猪瘟、流行性感冒等。1仔猪单纯性拉稀病因:母猪乳汁过浓消化不良、过稀营养不良、饲料单纯,气候变化剧烈、温度过低等。处理办法:(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  相似文献   

6.
针对仔猪拉稀的发生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防治:搞好猪舍卫生,防寒保暖。初生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30~35℃,以后逐渐降低,在3周龄时维持舍温24℃。对整个哺乳期和离乳后的保育期而言,采取保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对预防仔猪拉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勤换垫草,勤添水,勤换水。勤换垫草可以保持猪舍干燥、干净,添水能使仔猪喝到足够的水,勤换水可以避免仔猪饮水污水,防止拉稀。提早补料,增强胃肠机能。提早训练仔猪吃料是增强消化机能、增加体质、抵抗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补料宜从诱饲训练做起,如5~7日龄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1对仔猪下痢病因分析仔猪下痢俗称拉稀,本病流行无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病,流行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比较复杂,仔猪下痢多由大肠杆菌病(含肠病性和肠毒性)、沙门氏菌病、腐败梭菌病、水肿病、流行  相似文献   

8.
龚鹏飞 《饲料博览》2003,(10):51-51
在仔猪的生长阶段由于营养不良、用药、环境条件差等等因素,常常会导致仔猪发育不良,表现头大臀尖,肚大皮干,毛长发焦,光吃料不长膘,生长缓慢等现象,即形成了所谓的僵猪。仔猪生长期间由于腹泻和用药等因素,形成僵猪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试验在日粮中补充营养(添加护仔康2号)能改善僵猪的生长速度。选取50日龄以上,体重在8kg以内的仔猪24头,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喂小猪料,试验组另外添加2%护仔康2号。饲喂17天后,对照组死亡7头,每头平均日增重为0.06kg,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3%和58%;试验组仅1头发病,无死亡,且每头日增重达0.193kg,料肉比为2.…  相似文献   

9.
一是合理搭配青饲料要与精、粗饲料搭配恰当,以平衡养分,充分发挥养分的效能。一般青饲料占猪日粮的60%~80%,但对幼猪、催肥猪、怀孕后期和哺乳期母猪可少喂些,对架子猪、空怀和怀孕中期的母猪可多喂些。饲喂肥猪,青料(干)与精料的比例以1∶1为宜。二是稀稠适当青饲料水分较多,喂时不能太稀,猪多吃过稀的青饲料,容易引起拉稀并会减少消化液,降低饲料的消化率。因此,用青饲料喂猪必须稀稠适当,一般以料水比1∶4为好。三是切碎或打浆,增加饲喂次数猪是单胃动物,青饲料一般体积较大,用它喂猪往往易饱不经饿。因此青饲料必须经过切碎或打浆,以…  相似文献   

10.
湿喂料是由常规干饲料和液态的载体(水、食品加工液体副产品等)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混合物。农村用热水泡透仔猪料后喂仔猪或用泔水喂大猪就是湿喂料应用的典型例子。目前,随着仔猪断奶日龄的不断缩短,仔猪的断奶应激尤其是食物应激越来越大。采用湿喂料可有效地减小断奶应激,  相似文献   

11.
巧治牛拉稀     
<正>牛食青草过多易拉稀,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使役牛体质消瘦,使役能力下降。为此,介绍几种治疗验方:(1)玉米须500 g,微火炒至发黄,研为细末,拌入饲料中,早、晚各喂1次。(2)小麦500 g,炒至微焦,拌料喂牛,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2.
1.补料仔猪一般初生后7~10天开始补料。从认料到正式吃料一般需要10天的适应过程,刚开始时可以少放一些,以免浪费。通过补料可以促进仔猪消化道的发育,刺激胃中消化酶的分泌,防止仔猪断奶前后拉稀,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正>从出生到断奶这段时间的仔猪称乳仔猪。由于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能力不强、免疫力低下,相对生长发育快,到1月龄时体重就可达到初生重的6倍以上,一旦管理出问题,如气候突变,产房保温不好;圈舍卫生状况差,感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母猪饲料营养不全价,奶水不足等,很容易发生腹泻拉稀。乳仔猪拉稀原因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控。1设施保障要想控制好乳仔猪腹泻拉稀的问题,必须拥有大小合  相似文献   

14.
仔猪育肥前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养好仔猪 仔猪质量好坏对育肥效果影响很大.实践证明,仔猪的断奶体重大,则育肥期增重快.因此,要想使育肥猪增重快,必须首先养好哺乳仔猪.要做好初生期的防冻、防压及定好乳头,对个别弱仔猪应进行人工哺乳,让其吃足初乳;仔猪出生后3~5天,应喂2.5%的硫酸亚铁和1%的硫酸铜混合液,防止仔猪贫血.7天后,适当补喂炒熟的玉米渣、小麦、豆类饲料和骨贝粉等矿物饲料;15天后,再补喂玉米面、豆饼面、麦麸粉等混合饲料.补饲要坚持先喂饲料,后喂奶,长时间不断水.白天限制喂湿料次数,晚上自由采食干粉料.  相似文献   

15.
我在农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40多年,总结了一些提高养猪效益的经验,现提供给养猪户参考:1.养良种猪用长白或大约克夏公猪与当地母猪或苏太猪母猪进行杂交所产的仔猪,生命力强、吃料广、生长快、瘦肉多。2.喂配合饲料25公斤以下的仔猪以喂正大551A乳猪料为好,25公斤以上根据不同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仔猪饲养管理猪的生长可分为哺乳(0—35日龄)、育成(35—70日龄)和育肥猪(70日龄至出栏)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前两个阶段统称为仔猪阶段,仔猪具有胃容量小、消化力弱、免疫力低、生长快、易拉稀的特点,而且仔猪的生长情况直接关系到其出栏重、肉料比,为了保证仔猪健康迅速地生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防冻、防压环境温度低时仔猪常出现被压死或冻死的现象,为此应将仔猪生活环境温度控制在与其日  相似文献   

17.
牛食青草过多易拉稀,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使役牛体质消瘦,使役能力下降。为此,下面介绍几种治疗验方:1.玉米须500克,微火炒至发黄,研为细末,拌入饲料中,早、晚各喂1次。2.小麦粉500克,炒至微焦,拌料喂牛,每日1次。3.百草霜(锅底灰)100克,拌料混喂,或水调灌服,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8.
正仔猪死亡原因很多,主要有:胎内死亡与母猪流产;出生时死亡;能量代谢失常;仔猪下痢以及仔猪水肿病等。现分述如下:1胎内死亡与母猪流产1.1原因分析(1)母猪过肥过瘦,年龄过大,利用年限长或长期缺乏运动。(2)配种时间过早过迟和近亲交配。(3)饲料缺乏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霉变或有毒的饲料,妊娠期喂得太饱。  相似文献   

19.
<正>1.产仔前母猪的饲养与护理膘情较好的母猪,在产前半个月或一周,就要把饲料喂量适当地逐渐减少,特别是体积大的粗饲料以及不易消化的和容易引起便秘的饲料更应较多地减少。但饲料种类可保持不变,每天喂的次数可适当增加1—2次,而每顿的喂量应减少:这样可以防止过多的胃内容物和肠道积粪压迫子宫内的胎儿,从而避免早产、难产和死胎;也可以避免分娩后最初几天泌乳过多,仔猪吃不完而引起乳房炎和仔猪拉稀。  相似文献   

20.
断奶使仔猪生活条件发生巨大转变,由依靠母乳和采食部分饲料到完全依靠采食饲料的独立生活。仔猪断奶初期采食量普遍较低,并且非常不稳定,采取湿喂法能有效地降低断奶应激现象,是提高断奶仔猪采食量的有效办法。试验结果表明,断奶仔猪湿喂比干喂效果较好,湿喂仔猪食得快、吃得多、精神状态较好,增重较快,很快适应断奶后饲养,而喂干饲料的食得慢,神态较差,特别在断奶初期比较明显。经过30d的对比试验,湿喂组平均日增重442g,而干喂组平均日增重只有379g,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