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要闻     
《北京农业》2011,(34):54
<正>我国育出水旱兼用高产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水旱兼用型两系杂交稻系列良种,大面积示范667米2产750~850千克,其中"两优2161"验收667米2产超1000千克。它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培育出水旱兼用两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两优2161"具有耐旱、耐寒、耐粗放田管、广适应和超高产等特性,201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是该省主推的籼型杂交稻强优组合,已在红河、文山、临沧等地大面积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Ⅱ优162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162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亚种间中籼迟熟杂交水稻。1999年3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该组合适宜在浙南海拔600m以下地区种植,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并已替代了汕优63成为当家品种。同时该组合制种产量高,穗发芽比汕优组合、协优组合低。我县近两年累计制种面积55hm^2,平均每667m^2单产214.3kg,最高达332.5kg,远高于我县杂交水稻汕优组合和协优组合的制种产量。现将该组合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水稻新品种云粳优5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2001年育成的落粒型、细长优质粳稻香米新品系,组合为云粳优2号/云粳优1号。200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综合性状好、稳产高产、米质优良为4级、长粒、有香味、较耐肥、耐寒性强、稻瘟病抗性一般等特点。云粳优5号在各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中综合表现突出、适应性广,适合在1 600~1 900m的海拔气候条件下种植,一般每公顷产量10 050~11 700kg,最高产量达12 261kg,是深受广大稻农欢迎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杂交中籼迟熟组合Ⅱ优 5 8由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红庙农科所用本所育成的恢复系恩恢 5 8与Ⅱ -32A配组。该组合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米质优、制种易获高产等特点。品比试验比汕优 6 3增产33 5 % ,在建始、来凤大面积种植比汕优 6 3增产 2 9 2 %和 42 8% ;米质为国家标准二级米 ;全生育期 137~ 15 1d ,比汕优 6 3晚 2~ 3d。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分别对7个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秧苗素质、茎蘖动态、生育进程、经济性状进行比较鉴定,结果表明:天优2号属中早熟组合,分蘖力较强,米质优,适合在太湖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丰一号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米质优、产量较高,可大面积应用;D优Ⅱ属中迟熟组合,分蘖力较强,米质优,适合圩畈区推广应用;Q优6号需继续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水稻组合,以确保都匀市优质米持续栽培种植生产需要,开展杂交优质水稻新组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9优2号、德优4727、宜香优101、广优489、内5优H25等品种因其产量表现高、综合性状表现好,可作为当地储备替代品种继续扩模种植;黔两优58、隆两优534产量差距较大,可作小规模试种植。  相似文献   

7.
两优61是2004年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和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共同选育的籼型软米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在2007年至2008年省区试中,产量居参试种B组之首,2008年通过红河州审定,编号为滇特审(红河)2008005号,现正在报省级审定,同时推荐为云南省“国家及省级高产创建”主要用种。  相似文献   

8.
两优3773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152S与R17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2006年引入古田县城西小面积试种,2007年在城西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均表现省肥易种、适应性广、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米质优、高产稳产等特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全县已累计推广种植71.5hm^2。  相似文献   

9.
优质籼稻新品种美香占2号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香占2号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通过系统选育方法培育成的常规优质籼稻新品种,其组合是Lemont/丰澳占。该品种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引入云南省楚雄州小面积示范种植,2009~2010年参加云南省常规籼稻区域试验。在3年试验示范中,美香占2号表现出稻米品质优(国标优质米2级,具香味)、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受到示范区农户好评。2011年安排生产试验。2012年8月该品种通过云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胡志强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9):121-121,69
对引进的8个杂交水稻组合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筛选出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农艺性状优良的冈优827、金优527、协优527、川香优2号中籼组合。  相似文献   

11.
籼稻不育系天丰A的特征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野败型高异交性优质籼稻三系不育系天丰A,具有米质优、抗性好、配合力强、易于繁制种和配制组合优势强、适应性强等特性,以天丰A育成的三系杂交稻组合天优998、天优122、天优372、天优290等组合已通过省或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2.
Ⅲ优 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作 ,利用BT型不育系 2 3A与恢复系R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杂交中粳新组合Ⅲ优9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Ⅲ优 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作 ,利用BT型不育系 2 3A与恢复系R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以Ⅱ优838为对照,通过对11个中籼新组合进行区域试验,并对试验产量、生育性状、主要经济性状、抗性、米质等观察记载统计分析和综合评述,其结果有10个组合比对照增产,1个比对照减产。所有参试组合均具有良好的抗性。荃优136、两优922、荃优108、Y两优9004米质好达部颁二等米标准。两优922、荃两优华占、广两优1032、荃优108、荃9优5号适宜在寿县生态区种植。荃优136、Y两优9004、原两优185、两优5792、两优992可在寿县示范种植。该研究为中籼新组合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内2优111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型适中、高产稳产、抗性较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80优 98是利用BT型不育系 80 -4A与恢复系R 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勤两优2号是以天勤08S为母本、理R12-2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籼型水稻新品种。该组合具有米质优、抗病、矮秆抗倒、高产稳产等特点。2020年7月通过安徽省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勤两优2号的选育、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德优2号是董保柱研究员主持选育成功的一个优质软米新品种,于200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3年引入镇沅县参加优质稻品比试验,产量居所有参试品种的第2位。2005年以后在镇沅县扩大示范种植面积,其表现出稳产高产,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好,易脱粒等特点。现将其种植表现  相似文献   

19.
川江优2号是四川省江油市江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优质超级杂交稻组合。2007年-2008年引种湖南洪江累计种植1215hm^2,比金优207显著增产。通过两年种植,表现出丰产、稳产、熟期适宜、抗性好、米质优等特点,但分蘖率较低,高产栽培应以促蘖增穗为主攻目标。总结了川江优2号在洪江市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若干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在江汉平原涝渍地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新近配组成功的、有苗头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 ,与在生产中已普及的组合共 2 6个 ,以汕优 6 3作对照 ,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 1)与对照相比 ,供试组合中虽出现了比其稻谷产量高 5 %以上组合 ,但产量相差达显著水平的组合极少 ;若以整精米率相比 ,则新组合中出现了不少超过对照产量 30 %~ 10 0 %以上的组合 ,产量相差极显著。 ( 2 )新组合与原有组合相比 ,在粒形的长 /宽比、整精米率和综合食味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 ,表明我国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方面基本没有多少改进 ,它们将直接影响优质化的整体水平 ;少数组合还存在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的问题。 ( 3)综合生育期、抗逆性、产量、品质与商品性 ,初步认为 ,丰两优 1号、两优培九、金优 6 3、协优 5 5 9、协优 81、D优 5 2、6 5S 1、丰优 12、国丰 1号、K优 6 5、丰优 5 5及Ⅱ优 5 5 9等组合优于汕优 6 3 ,取代汕优 6 3成为适合于涝渍地的新一代当家组合成为一种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