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盘松火后自然更新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盘松是云南松的一个灌木状变种,常生长在土壤贫瘠干旱地段,是易发生林火的群落之一。2016年5月6-10日,对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棋台社区利者村后山地盘松火烧林地阴坡、阳坡和坡顶3种立地条件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掌握其自然更新能力。结果表明,在样地火烧前,不同立地之间地盘松原植株的枝条数和株丛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火烧对地盘松原植株损害严重;由于具有萌生能力和植冠种子库,火烧后地盘松通过萌生与实生2种途径进行恢复,并且更新植株的株丛数和枝条数均高于原植株,其中坡顶更新植株的株丛数和枝条数均显著高于原植株(P0.05);火烧后地盘松萌生枝的长势明显优于实生苗,萌生枝的高生长量和地径均大于实生苗。地盘松群落过火时都为林冠火,地上部分甚至全株死亡。过火地段可通过萌生和实生更新很快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林分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造林密度,更新标准,抚育间伐强度,都要求适于林分优质、高产的株数标准。而森林的自然稀疏过程,则反映着不同年龄阶段的林分株数结构和动态规律,是寻求最优株数标准的借鉴。关于云南松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事前并无统一的研究计划。自1962年云南省林业研究所与云南锡业公司合组间伐实验,到1965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金沙江林区综合考察,研究云南松更新标准,直至1976年云南省林科所与省森林资源管理处共同研制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是广西西北部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构成广大的天然林区。云南松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材质优良,不但是良好的用材树种,还能提取松脂、挥发油、单宁,并能制取酒精、人造纤维、纸浆等贵重产品。因此,可以说是经济树种之一。云南松除在云南高原为其分布中心外,在四川、贵州也有其分布,而广西则分布在隆林、田林、凌乐、天峨、百色等县;位于东经104°36′—106°55′,北纬24°10′—25°10′之间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 滇西北林区是我省目前采伐利用的重点林区之一。相继在1966年、1970年分别建立了碧泉(永胜)、华坪、宁蒗、黑白水(丽江)等林业局。这个地区自采伐利用以来,出现了大片的云南松林采伐迹地。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的方针,  相似文献   

5.
天然红松林下的更新和林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然红松林下的更新进行调查,阐明了天然红松林下的更新好坏和林分类型及立地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今后天然红松林经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火烧1年后滇中云南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分别在未火烧、轻度、中度和重度样地采集表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分层测定土壤pH值和土壤总碳(TC)、有机碳(SOC)、土壤总氮(TN)和水解性氮(AN),并采用LSD检验分析比较各火烧烈度对土壤pH值和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火烧1年后,各火烧烈度均对表层土壤pH值无显著影响(p>0.05);(2)火烧降低了表层土壤碳含量,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均显著降低了两个土层的TC和10—20 cm土层SOC(p<0.05),仅轻度火烧样地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过火样地无显著差异(p>0.05);(3)火烧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较复杂,与未过火样地相比,0—10cm土壤水解性氮含量在轻度和中度火烧有所增加(p>0.05),10—20 cm土壤水解性氮随火烧烈度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p<0.05),重度火烧显著降低了两个土层土壤水解性氮含量(p<0.05),火烧降低了表层土壤总氮含量,中度和重度火烧样地的总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未火烧和轻度火烧样地(p<0.05);(4)随火烧烈度增加,土...  相似文献   

7.
云南松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易燃树种,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气象、森林类型、林内生产生活用火的复杂和多样,导致云南松林的森林火灾次数较多,经济损失较大。通过对云南松林燃烧有关性的文献期刊、统计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云南松林燃烧性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热重分析法(TG)、锥形量热仪分析(CONE)、室内模拟点烧法和野外点火计划烧除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综合不同实验统筹分析其燃烧性,云南松是一种点燃性水平较低,剧烈性高,持续性中等,损耗性高的易燃树种。未来云南松林燃烧性研究将向燃烧多维模拟和多指标定量评估的方向发展,探讨云南松在垂直方向的燃烧连续性、发生树冠火的水平连续性、量化可燃物载量、火灾蔓延速度、灾后森林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8.
余甘子在云南的自然分布及野生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又名滇橄榄,系大戟科叶下株属植物。其萌发力强,根系发达,耐瘠薄,在雨量较少,土壤瘠薄,岩石裸露,冲刷严重的山地均能生长,是干热地区荒山绿化的一个好树种。余甘子果实可生食,渍制或榨取果汁。果具清热解毒、降血压、防治肝胆病、收敛止泻的作用。叶可治皮炎、湿疹,洗涤松脂。近年来我所研究发现,果汁及所配制的饮料对强致癌物Ⅳ——亚硝基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合成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其阻断率90%以上,显示出其独特的药用功效,对人体有明显的防癌抗衰老作用,可以加工成独具特色的系列保健食品。除此,余甘子树皮特别是嫩枝皮还是提取栲胶的好原料。种子还  相似文献   

9.
阔叶红松林择伐强度及更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地的森林结构,选择了不同的择伐强度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从更新角度看,随择伐强度的增加人工更新幼树长势越好,而强度低的择伐迹地长势不佳。  相似文献   

10.
思茅松林的可燃物与火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基于森林亚类型,以主要伴生树种或下层植被为基础,对思茅松林内可燃物进行划分,并在林内进行试验火烧,得到相应的火行为参数.结果表明,思茅松林的火行为强度比较弱,主要为中低强度的火,这与林内的可燃物有关,也和所处的生境和立地条件有关;火烧后的树木死亡率比较低,表明思茅松在长期的演替中已经适应了火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定量的研究四川省攀枝花——西昌地区不同林型的云南松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云南松林各层次可燃物的数量、类型及热值分布规律等。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林地上部分可燃物总量为95.043t/ha,其中乔木层77.914t/ha,灌木层4.164t/ha,草本层0.104t/ha,凋落层12.860t/ha。测定了12种可燃物的发热量。计算出不同林型的云南松林燃烧时潜在能量为:草类——云南松林177.57×10~(10)J/ha,灌木——云南松林154.56×10~(10)J/ha,常绿栎类——云南松林167.63×10~(10)J/ha,落叶栎类——云南松林158.74×10~(10)J/ha,旱冬瓜——云南松林170.57×10~(10)J/ha。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森林可燃物对林火的发生及发生后林火行为的影响程度,采用小样地调查方法对四川省西康磨盘林区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Franch)林内的可燃物及火行为进行调查,对标准地中的火蔓延速度、火强度、火焰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火强度下烧失率进行统计。试验结果表明:定期进行计划火烧,能减少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可燃性,具有良好的防火功能;在进行有计划的烧除林内枯枝落叶时,必须有效地控制火强度。  相似文献   

13.
以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频繁火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的养分变化。随火干扰次数增加,植物树叶和树干中碳和氮含量略减少,磷含量稍增加;枯枝落叶中碳含量增加而氮含量减少,磷和钾含量显著减少,C/N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与火干扰次数关系不密切,经1、2及3次火干扰后0~5cm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比5~10 cm差异明显,土壤中全氮与C/N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但是5~10cm全氮和有效磷含量随火干扰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有效钾含量随火干扰次数增加而增加,0~5 cm土壤潜在可矿化氮随火干扰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研究频繁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影响效应,为火干扰后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两种菊酯类农药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害虫的抗药性增加,次要害虫的爆发,对非目标生物的不良影响,农药残毒对环境的污染等等。但由于化防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灵活和经济等特点,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恰当应用农药,使它在害虫综合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于1989年4月-1990年4月,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包括蜘蛛)化防前后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的抽样调查,旨在分析菊酯类农药对群落的影响程度,对如何评价菊酯类农药防治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和指导害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沙棘(Hippophae rhamnodes subsp yunnanensis)主要分布于中甸高原的侵蚀高原面及德钦地区云岭山脉的残遗高原面上,呈两个狭长地带。但在分布区内,沙棘的分布范围又受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的制约,而且随局部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林分类型,导致了林分组成、结构、生长和结实能力的差异。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对沙棘的分布规律、林分类型及其演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沙棘林的经营管理及宜林地选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林区受损银荆林带设置标准地和样方,通过外业调查和实验分析,从银荆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防火林带受损率、受损规律以及林下可燃物的变化4个方面对银荆林带的阻火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荆防火林带平均受损率为65.79%,受损银荆的胸径略大于存活银荆;未清理过林下可燃物的受损银荆防火林带林下可燃物含水率为10.38%,单位面积可燃物重量为0.80 kg/m2,且燃烧速度快、火焰及温度高、火势蔓延迅速、烧损率大,已不具备防火阻隔性能,反而会成为火灾蔓延的通道;清理过林下可燃物的银荆防火林带林下可燃物少,能有效阻隔火势的蔓延,虽受损但仍具有一定的防火效能。依据当下防火形势,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火意识,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及时修复受损的生物防火隔离带,加大森林防火投入、引进新技术等森林防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林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的影响,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以实施近自然经营10余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幼苗(胸径<1 cm)、幼树(1 cm≤胸径<5 cm)和成树(胸径≥5 cm)3个阶段,探讨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林12个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马尾松在成树和幼树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变小,幼苗和大部分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增加;(2)各优势树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度变小,生态位分化程度增加;(3)群落总体关联性大多呈现正关联,但极显著正联结种对较少;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经营和对照林分种对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显著。综上,研究区马尾松林仍处于演替初期,群落结构不稳定,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林种间关系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建议针对研究区纯林化程度过高且密度过大的马尾松林分,在密度调控的基础上结合林下补植枫香和麻栎、白栎等栎类树种,加速群落演替,尽快实现改善种间关系和提升群落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林分系统分布于北纬23°~29°、东经98°30′~106°、海拔高度为1 200~2 800 m的区域,面积约500万hm2,这一地理区域是由多种树种组成林分系统的生态区域。在诠释此云南松林分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生长过程的前提下,引入了“耗散结构的进化观念”对本区域云南松林分系统的结构状态和演变动态进行了研究,导算出在8种地位级上发生的131条由“初始林分”走向“过熟林分”的“坐标序列”,表明其结构具有“对称分布”的特征,揭示了云南松林分系统与其生态阈限环境相互平衡的特性。并论述了云南松林分系统在由初始林分走向过熟林分的过程中都要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转化,而由其产生的净生长量和死亡量是一种促成林分系统进化的理念,以此表明可用内部时间T(D-):3、4、5……32所刻画的131条“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过程,来反映云南松林分系统的演变动态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9.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是全国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森林开发利用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锐减,如何加速森林恢复的进程,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文根据多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了红松早期生长特点和各类型采伐迹地更新的过程,并根据森林演替发展趋向,探讨阔叶红松林恢复的措施。全文强调既积极进行人工更新,又要充分利用红松天然更新的潜在力量,并与森林抚育和合理采伐相结合,以期全面加快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更新状况的调查,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研究分析河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立地条件(坡底、坡中、坡顶)下天然油松次生林的年龄结构和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影响天然次生油松林更新的主要因子是郁闭度、灌草盖度。较高郁闭度、较高湿度更利于油松更新,幼苗更新密度最大值达4.192株/m2。(2)该保护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年龄锥体;0~10a生个体数最多,坡中处最多达525株;生命期望最大值集中于10~20a龄级,该龄级属于生理旺盛期,应予以保护。(3)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油松存活率均在10~20a生间急剧下降;在20~60a生间,除坡底30~60a生存活曲线逐渐下降外,坡中和坡顶的存活曲线均大体趋于稳定,但60a生后3块标准地存活曲线均大幅下降,其中坡底处油松种群在70a存活率最小,为0;整体而言,存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坡顶、坡底、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