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水沙变化问题,基于无定河流域19612012年的水文气象数据及水土保持措施数据,分析了流域径流泥沙的变化,并定量分解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612012年的水文气象数据及水土保持措施数据,分析了流域径流泥沙的变化,并定量分解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612012年无定河流域径流量、输沙量均显著减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突变分别发生在1986年和1978年。根据弹性系数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得出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8.75%和79.02%,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1.25%和20.98%。根据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方法得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7.78%和12.2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水沙变化问题,基于无定河流域1961~2012年的水文气象数据及水土保持措施数据,分析了流域径流泥沙的变化,并定量分解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61~2012年无定河流域径流量、输沙量均显著减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突变分别发生在1986年和1978年。根据弹性系数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得出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8.75%和79.02%,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1.25%和20.98%。根据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方法得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7.78%和12.2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黑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其变化原因,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MK检验法、Morlet小波函数法、基于水热条件变化原理的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方法,分析黑河上游出山口莺落峡河川径流演变的多时间尺度复杂结构;以径流突变年份为转折点分割序列,量化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年径流突变点为2005年,突变后呈显著增加趋势;径流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4 a,最近丰水期为2009~2018年;流域内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70.2%,人类活动贡献率为29.8%。【结论】2019年后莺落峡径流丰枯情况可能发生转变,气候变化是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可为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滹沱河上游流域的水文气象变化特征,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定量探讨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的优化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测法、流量历时曲线法和水文敏感性分析法.【结果】1957~2013年,滹沱河上游径流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量0.15×10~(8 )m~3/a.径流的年际变化序列在1979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年径流均呈减少趋势.与1957~1979年相比,1980~2013年径流的减少趋势有所减缓,仅为之前的38%,而多年平均径流的减少量超过50%.同时流量历时曲线存在明显下移,径流的年内分配更加趋于均匀,季节变化的差异减小.基于水文敏感性分析法,1980~2013年流域径流减少有26.7%归因于气候变化,而有73.3%归因于人类活动.【结论】1957~1979年,降水减少可能是引起滹沱河上游流域径流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而1980~2013年径流减少的主因则为工农业耗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的激增,即人类活动是滹沱河径流减少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分析渭河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为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诊断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变异位置,以径流变异之前时间段为基准期,变异点之后时间段为计算期,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分别在1971、1991年发生变异,1972-1991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14.60%,其中降水、蒸发所占比例分别为24.55%和-9.96%,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85.40%;1992-2005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0.37%(降水占25.00%,蒸发占5.37%),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69.63%。【结论】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径流的减少有决定性影响,平均贡献率接近80%。  相似文献   

6.
入库径流同时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为了更好的调控径流,更加合理的利用水资源,采用1959~2011年53a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及降水资料,借助Mann-Kendall法、有序聚类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规律,探讨降水及人类活动对入库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53a来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年径流、汛期径流、非汛期径流均呈不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6a和28a的丰枯交替现象和阶段性特征;入库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最大月入库径流可占年入库径流的67%以上。降水对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的影响逐渐变小,而人类活动对入库径流的影响呈递增趋势,1959~1975年和1976~2011年两个阶段中人类活动对入库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1%和9.6%,说明人类活动为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减小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量及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的下降和潜在蒸散发量的上升导致整个洞庭湖流域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个子流域突变后相对于突变前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8、15、130、112 mm和102 mm;洞庭湖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64%,人类活动虽然能增加径流,但是两者的叠加影响整体上仍使径流量减少。因此,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干旱是自然环境演化的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格局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北洛河径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洛河径流变化的贡献,分析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北洛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北洛河流域1956-2011年共56年的降水量以及实测、还原径流深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法、径流系数法、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进行变异点诊断,量化分析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异的贡献率。【结果】北洛河流域1956-2011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还原径流深呈现出不显著增加趋势,变异点出现在1964和2001年。以变异点为分界点,将第一阶段(1956-1963年)作为下垫面Ⅰ,第二阶段(1964-2000年)作为下垫面Ⅱ建立降水-径流关系式,模拟在下垫面Ⅰ和下垫面Ⅱ情景下第三阶段(2001-2011年)的径流序列,模拟结果显示,建立的降水-径流关系式能够很好地反映不同下垫面径流的变化情况。下垫面Ⅱ与下垫面Ⅰ情况下模拟径流的变化量为-7.00mm,表明径流下垫面Ⅱ情况下的产流比下垫面Ⅰ大。定量分析下垫面变化、其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异的贡献,发现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40%;人类活动为主要影响因素,总贡献率为60%,其中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占19%,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占41%。【结论】人类活动是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异的关键驱动因子,下垫面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宋晓猛  孔凡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63-8565,8572
以沂河临沂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对1951-2002年的水文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降雨量变化不明显,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很大,呈下降趋势,且径流演变规律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规律,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1951-1959年为自然因子影响阶段、1960-1975年为过渡阶段和1976-2002年为人类影响活跃阶段)。最后在定性分析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作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其对径流演变的影响贡献率呈增大趋势,于第2阶段开始显现,第3阶段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与泥沙产量的影响,了解黄土高原区域水土资源变化规律, 以黄土丘 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对象, 采用数理统计、双累积曲线、灰色关联度分析、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模型等方法分 析了流域1986—2008 年间降水、径流、泥沙年际变化特征, 并量化分析了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 影响。结果表明: 1)1986—2008 年间,流域年均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显著(P = 0.22); 流域径流、泥沙呈减少趋势, 减少趋势显著程度分别达到P =0.025 和0.087, 且二者均在1994 年发生减少突变; 2) 除降水外,径流与潜在蒸 散敏感性最强,而输沙量大小与日照时数关系更为密切; 3) 气候变化对径流、泥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3.1% 和 32.5%, 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则分别为66.9%和67.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变化特征,明晰其演变规律,为大通河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R/S法、Cramer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趋势、突变状况及周期进行分析,并针对径流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量存在以下特点:(1)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81.6%~87.2%的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波动频繁,1956-2010年经历了"丰-枯-丰-枯"4个循环交替;(2)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呈减少趋势,尕日得和尕大滩站径流年均递减系数分别为0.010 2和0.006亿m3/年,两站Hurst指数分别为0.70和0.58,表明径流减少趋势具有正持续性;(3)大通河上游径流在1989年出现突变,原因是1989年汛期发生大面积集中降水,因此突变不具有持续性;(4)大通河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在6,18及30年左右时间尺度上周期振荡明显;(5)气候变化是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主要是外调水工程)直接导致了上游径流的减少。【结论】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量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在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基于Budyko理论定量分析窟野河流域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植被变化可影响流域下垫面条件,改变水文过程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量。揭示植被时空变化格局,明确其对径流变化的贡献是流域水资源管理规划的前提,也是植被恢复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植被恢复的典型半干旱区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植被指数NDVI和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分析了1982—2015年植被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结果  (1)径流突变点在1998年左右,突变点前后,径流和人类取耗水变化率分别达到?55.5%和92.3%,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降水、干燥指数分别增加2.6%和1.9%,前后两个时段差异不显著(P > 0.05)。(2)流域植被指数NDVI在突变点前后差异显著,88.7%以上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P < 0.001),尤以下游明显,表明植被得到了极大恢复。Budyko弹性模型中表征流域属性信息的参数最优值为2.37,拟合出来的参数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20.407和?1.868(P < 0.05),表明拟合效果较好,适用性较强。(3)植被变化对径流的贡献率达到84.9%,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分别为9.3%和5.8%。  结论  窟野河流域内植被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植被变化成为决定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植被变化的长期生态水文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北燕山山区径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河北燕山迎风区与背风区主要代表水文站1956—2005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和小波分析法来分析研究燕山山区径流的突变性及其周期性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燕山山区的迎风区与背风区年径流量均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背风区突变主要发生在1972、1985年,迎风区则主要在1977年发生一次较大的突变;且背风区与迎风区年径流序列均主要存在25~32,5~8年的变化周期。利用降雨和径流的双累积曲线,定量分析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贡献率,得出在变化期内,人类活动和降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67.86%和32.14%,说明人类的活动是1978—2005年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朱磊  刘蝶  陈波  李贞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161-164
以赤峰水文站上游的集水区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9个雨量站、5个径流站以及1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利用MK趋势检验以及突变点检验分析了1964-2009年流域内的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研究区的径流发生了较大的突变,呈明显下降趋势,对比流域上游与下游的径流变化,发现研究区下游的径流变化最为明显.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作用,发现人类活动是影响径流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赤峰城市发展带来的农业灌溉用水更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开都河径流出山口以上部分作为研究区域,基于Mann-Kendall以及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1960~2007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气候趋向暖湿方向发展,且径流增加;以M-K检验得到的径流量突变点,将研究时段划为1960~1996和1997~2007年2个阶段,后半段与前半段相比降水增加18.98 mm,温度升高0.92℃,且径流增加29.78 m3/s;气候变化导致开都河径流增加,但人类活动则导致径流减少,其贡献率分别为122%和-22%;气候变化是导致开都河出山口径流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潮白河上游1961—2005年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潮白河上游流域内的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对比法分析了1961—2005年该流域年径流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揭示了流域径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潮白河上游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径流量总体上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流域径流量平均值仅为60年代的75.8%,减少幅度较大。通过分析认为:降水、气温变化不是造成年径流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域径流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受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陕西省14个小流域1961~2009年的径流、降雨及潜在蒸散情况,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及径流突变点,使用敏感系数法分离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并基于Budyko假设,采用张氏曲线研究了各流域ω、β以及γ的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径流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降雨量呈现不显著下降的趋势,潜在蒸散发的变化各区域不一致并且不同流域径流突变点出现的时间不一致,主要集中在1980年和1990年前后。(2)ω在陕北关中从北到南逐渐增大,在陕南比较小;β陕南普遍较高,γ陕南普遍较高。(3)陕北由于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黄土治理等措施,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高于气候变化;关中地区由于工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在陕南由于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亦占有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陕西省14个小流域19612009年的径流、降雨及潜在蒸散情况,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及径流突变点,使用敏感系数法分离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并基于Budyko假设,采用张氏曲线研究了各流域ω、β以及γ的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径流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降雨量呈现不显著下降的趋势,潜在蒸散发的变化各区域不一致并且不同流域径流突变点出现的时间不一致,主要集中在1980年和1990年前后。(2)ω在陕北关中从北到南逐渐增大,在陕南比较小;β陕南普遍较高,γ陕南普遍较高。(3)陕北由于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黄土治理等措施,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高于气候变化;关中地区由于工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在陕南由于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亦占有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19.
燕山水库入库径流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入库径流的演变规律,探讨人类活动对径流演变的影响。【方法】以燕山水库入库径流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水文学和时间序列理论,对燕山水库1954~2001年近50年来的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燕山水库入库径流的年径流量、汛期径流量均存在不太显著的减少趋势;径流演变呈现出7,11和19年丰枯交替的现象和阶段性特征;3个阶段人类驱动力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依次为0%,3.2%和7.5%。【结论】入库径流和汛期径流减少的趋势受降水的影响逐渐减弱,而人类活动对径流演变的影响在逐步增强;工业、城镇居民大量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是影响径流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入湖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水文过程的认识,对探讨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博斯腾湖流域49年(1960~2008年)的入湖流量、温度、降水和大山口径流资料,利用Mann - Kendall秩次相关法进行趋势检验,同时应用滑动T检验及YAMAMOTO检验信噪比突变点检测方法对入湖径流量近49年的实测径流量进行突变点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流域降水、温度和大山口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而入湖径流量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60~2008年间有两次突变发生,分别在1973年和1987年;将1973年之前作为基准期,并以之为界分为两部分,利用1960 ~ 1972年资料建立气候因子与径流量的多元回归关系,同时利用1973年之后的气象数据代入该关系式就能得到天然情况的径流序列,进而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评估其强度.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流域的入湖径流量的影响强度呈增加趋势.[结论]为保证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和入湖径流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分配地表水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确保人湖径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