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BSA法发掘野生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野生大豆的硬实性是大豆遗传改良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BSA法发掘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QTL,为野生大豆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栽培大豆中黄39与野生大豆NY27-38杂交构建F2和F7分离群体,从每个单株选取整齐一致的种子,取30粒种子置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30 mL蒸馏水,25℃培养箱中暗处理4 h,设3次重复,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皿中正常吸胀和硬实种子数。在F2群体中,选取22个正常吸胀单株(吸胀率>90%)和16个硬实单株(吸胀率<10%);在F7群体中,选取20个完全吸胀单株(吸胀率=100%)和20个完全硬实单株(吸胀率=0%),单株DNA等量混合,分别构建2个吸胀和2个硬实DNA池。利用259对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吸胀和硬实DNA池进行检测,筛选在吸胀和硬实DNA池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用192个SSR标记检测F7分离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大豆硬实相关QTL。【结果】利用F2个体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染色体16.3 Mb区间和第6染色体23.4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0个和8个在两池间有差异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检测F2群体,将第2染色体的QTL定位于Satt274与Sat_198间的276.0 kb区间,该区间包括已克隆的大豆硬实基因GmHs1-1,解释17.2%的表型变异。第6染色体的QTL位于标记BARCSOYSSR_06_0993与BARCSOYSSR_06_1068间,可解释17.8%的表型变异。利用F7株系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27.4 Mb区间)、6(27.8 Mb 区间)和3染色体(18.2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1个、9个和4个在两池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利用F7群体构建包括192个SSR标记、覆盖2 390.2 cM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硬实相关QTL,其中第2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t274与Sat_198间,可解释23.3%的遗传变异。第6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_402与Satt557之间,可解释20.4%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标记Sat_266与Sat_236间发现一个可以解释4.9%表型变异的QTL,与BSA法检测的结果相符。【结论】利用BSA法可以检测到传统遗传作图定位的所有与硬实性相关的QTL,证明BSA法发掘大豆种子硬实性主要QTL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油料农作物之一,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蛋白。野生大豆具有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然而,野生大豆种子广泛存在硬实生物性状,该性状在杂交育种中经常以遗传累赘的形式出现在子代中,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利用。大豆种子硬实度主要与种子的种皮、种脐、气孔等结构有关,同时还受种皮化学组分、籽粒大小等多种因素影响。大豆种子的成熟度及收获后期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种子硬实度。大豆种子硬实性状大多为显性遗传,且由多个基因调控,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该性状有关的数量形状位点(QTL)或关键调控基因。对硬实性状产生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对大豆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大豆硬实性状相关的种皮结构、环境因素、遗传学特性、关键基因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性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铃铛铁线莲杂交F1代真实性及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效率,本研究以6个德克萨斯组铃铛型铁线莲品种为亲本开展杂交组合试验,利用具有父本的特异性的ISSR多态性引物对其F1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12条ISSR引物均可体现6组铃铛铁线莲杂交组合父本的特异性,37个杂交F1代均为真杂种,F1代出现父母结合带较多,部分F1代出现了特异性条带,这表明F1代中产生了遗传变异。单株和父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F1代在基因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向某一方亲本的现象,为后续杂交亲本选择与选配提供借鉴。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在铃铛铁线莲杂交后代生长早期用于鉴定其是否为真杂种,为杂交后代的选育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柱头外露率是杂交水稻制种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检测控制水稻柱头外露率QTL及精细定位相关基因。[方法]以低柱头外露率粳稻品种‘02428’和高柱头外露率亲本ZH464配组的F2群体进行QTL位点检测,在目标区域内利用分子标记筛选杂合单株,对连续自交获得的F2:3和F3:4群体进行多年稳定QTL位点定位,同时利用BSA-seq技术对F3:4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柱头外露率、双柱头外露率和总柱头外露率这3个性状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以总柱头外露率作为表型数据,利用已构建的覆盖全基因组分子连锁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检测到第2和4染色体上的2个位点:qTSE2和qTSE4,选择贡献率大的qTSE4位点进行后续研究,该位点在F2:3和F3:4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结合BSA-seq测序结果,在qTSE4位点区间内筛选到2个存在差异的基因。[结论]qTSE4位点作为柱头外露相关的主效QTL位点,可进行后续...  相似文献   

5.
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化杀杂交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世代的表现,以4个品质不同小麦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种F1代(杂交当代种子)和F2代(F1代植株上的自交种子)及其亲本的籽粒品质性状和面团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亲子相关、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小麦 F1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远远大于F2代杂种优势,杂种小麦F2代存在较强的面团品质杂种优势;(2)在小麦品质改良过程中,以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作为选择指标,有利于筛选出高面筋含量、高沉淀值以及蛋白质品质和磨粉品质优良的基因型;(3)在杂种早代选择籽粒蛋白质含量时不能忽视低亲的影响,要提高杂种F2代的沉淀值,关键是提高高亲和中亲的水平;(4)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F2代8个品质性状综合成2个主成分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盐胁迫条件下,通过对转TaNHX2(小麦Na+/H+转运蛋白编码基因)大豆的盐害表型、光合作用强度以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考察,评估其生产应用潜力,以期获得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耐盐大豆新种质。【方法】以实验室前期获得并初步鉴定具有一定耐盐性的转TaNHX2大豆T4代株系为材料,在主茎第二片复叶完全展开时(V3期)进行草丁膦抗性、PCR和RT-PCR检测。选取阳性植株,在主茎第三片复叶完全展开时(V4期)进行NaCl胁迫处理,处理期间观察记录盐害表型;待植株长至初荚期(R3期)测定其光合作用参数;最后,分单株收获已生长至完熟期(R8期)的大豆植株,考察其株高、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其中,昌平春播试验点设置0、150和200 mmol·L-1 3个NaCl浓度,北圃场夏播试验点设置0和200 mmol·L-1 2个NaCl浓度,盐害表型观察以及光合作用参数测定只在北圃场试验点进行。【结果】分子鉴定表明外源TaNHX2在转基因后代中成功转录表达,遗传稳定。在无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与受体植株长势相当,叶片大小相似,光合作用强度相近。而在200 mmol·L-1 NaCl溶液胁迫处理下,转基因与受体植株均出现矮化、叶片变小、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的现象,但与受体植株相比,转基因大豆株系C12、C21和C19的矮化程度较低,叶片较大,光合作用相关参数数值较大,其中株系C12和C21与受体的净光合速率(Pn)差异具有显著性。另外,无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与受体品种自贡冬豆各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数值相近,而在昌平试验点设置的150和200 mmol·L-1 NaCl溶液胁迫下,转基因株系各农艺性状数值均高于受体对照,其中150 mmol·L-1 NaCl胁迫下,C12、C21和C19的单株粒重,C19的单株荚数与受体差异显著。20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时,株系C12、C21和C19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C12和C19的株高均与受体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北圃场试验点设置的20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株系C12、C21和C19的株高、C19的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与受体对照品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盐胁迫条件下,与受体对照品种相比,转TaNHX2大豆株系C12、C21和C19盐害程度较低,能维持较强的光合作用和一定的产量,其中株系C19在2个试验点的产量表现均较佳,具有较大的育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黑毛和牛与延边牛杂交的效果。[方法]对不同阶段(6、12、18、24月龄)F1、F2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F2代公牛6、12、18、24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F1代(P<0.05),不同月龄F2代母牛体重与F1代无显著差异;18月龄F2代公牛体斜长显著高于F1代(P<0.05);不同月龄F2代无论公牛还是母牛胸围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腹围在6月龄、12月龄、18月龄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母牛各月龄腹围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6月龄十字部高、24月龄管围显著高于F1代(P<0.05);F2  相似文献   

8.
【目的】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中国大豆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品质。核糖核酸酶PAC1能够识别和降解植物RNA病毒或类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dsRNAs,从而有效抑制病毒在寄主中的复制与积累。PAC1的这一特点为广谱抗RNA病毒及类病毒转基因作物的创制和培育提供了有效的靶标基因。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来源于粟酒裂殖酵母菌(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PAC1导入栽培大豆,研究过表达PAC1对大豆SMV抗性的影响,为抗SMV转基因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技术,将PAC1连接到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PAC1。目的基因启动子为组成型强启动子CaMV 35S,终止子为NOS,筛选标记为草铵膦抗性基因BAR。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PAC1导入栽培大豆品种Williams82。在利用PAT/BAR试纸、PCR及除草剂(500 mg·L-1 Basta)喷施检测基础上,通过Southern杂交技术进一步分析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中的整合情况和拷贝数。采用人工摩擦接种法,对T2和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进行田间抗SMV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转基因大豆对SMV抗性及遗传稳定性。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接种SMV 28 d后转基因大豆中SMV积累水平。【结果】共转化2 600多个外植体,获得耐草铵膦(5 mg·L-1)大豆再生植株76株。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65株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大豆遗传转化效率为2.48%。对T1-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喷施除草剂表明,在500 mg·L-1 Basta处理7 d后,转基因植株表型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非转基因大豆)植株叶片则黄化枯死。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以低拷贝的方式(1-2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摩擦接种SMV SC-3鉴定表明,在接种35 d后,对照出现严重花叶、皱缩等典型SMV发病症状,而转基因大豆仅部分叶片表现出轻微的花叶症状,其病情指数降低至11.11-22.22,较对照(病情指数36.81-46.24)显著降低,且SMV抗性在转基因大豆不同代际间能够稳定遗传。qRT-PCR分析表明,在接种SMV SC-3株系28 d后,转基因大豆中SMV CP表达水平较对照极显著下降。农艺性状调查表明,在未接种SMV条件下,转基因大豆在叶形、花色、种皮色、种脐色、株高、节数、结荚高度、生育期及百粒重等方面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PAC1过表达显著抑制了SMV的积累及症状发展,增强了转基因大豆对SMV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AACC,2n=38)的抗性基因一旦成功漂移到近缘杂草中,将会给农田杂草防除带来很大的困难。转基因油菜的近缘杂草野芥菜(wild B.juncea,AABB,2n=36)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并沿长江流域扩散,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的适合度,为抗性基因是否能成功漂移到近缘杂草中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在田间以不同密度(低密度为15株/区,高密度为30株/区)单种和混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以4﹕1、3﹕2、1﹕1比例混种)野芥菜及抗性回交3代子3代(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及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分别表示为BC_3mF_4R、BC3p F4R和BC_3mF_4L、BC_3pF_4L,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后代,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后代),测定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的营养生长(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和生殖生长(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种子质量、角果长、每角果饱粒数)的适合度成分,并比较供试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的差异。【结果】在单种条件下,BC_3mF_4R和BC_3pF_4R的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尽管在高密度下BC_3mF_4L和BC3p F4L的茎粗、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和单株有效角果数显著低于野芥菜,但BC_3mF_4L和BC_3pF_4L的总适合度仍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单种条件下,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均具有与野芥菜相当的总适合度。当回交后代与野芥菜混种时,在低密度3种比例混种下,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在高密度3种比例混种下,BC_3 F_4R与野芥菜的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无显著差异,但BC_3 F_4L的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种子质量及总适合度均显著低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C_3 F_4的各适合度成分仅与种植密度相关。【结论】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的正反回交3代子3代都具有在野外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抗草甘膦的回交3代子3代比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的基因逃逸时不仅要防范转基因油菜与近缘杂草的初始杂交,而且要防范杂交后代与近缘杂草的不断回交,以免产生适合度较高的回交后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花生育种效率。[方法]从10对AhMITE引物中筛选出对杂交亲本具有差异条带的标记引物,分别对10个花生杂交组合197个F1代单株进行真伪杂种鉴定。[结果]根据PCR扩增的父母本带型,共鉴定出75个真杂种单株,真杂种比例为38.02%。[结论]利用AhMITE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花生杂交F1代进行真伪鉴定,为进一步使用AhMITE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花生新品种选育及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血统比例特克赛尔羊与哈萨克羊杂交组合后代羔羊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筛选早期生长快、增重显著的杂交组合,为培育哈萨克羊肉用新类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4个不同杂交组合(即特克赛尔羊×F1、F2×F1、F2×哈萨克羊、F1×F2),共计1 193只单胎型羔羊出生至180日龄期间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重,比较4个不同杂交组合的累积生长、绝对生长、相对生长等生长性状,并利用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非线性拟合模型拟合与分析体重数据生长曲线,筛选出早期生长性能最佳的杂交组合。【结果】羔羊从出生至180日龄生长过程中,F2×F1杂交组合羔羊生长速度快,生长强度大,增重较显著,拐点体重较高的同时也能最快到达拐点体重。其次是特克赛尔×F1、F2×哈萨克羊杂交组合羔羊。F1×F2杂交羔羊生长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萱草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花色是其主要观赏性状之一,探析萱草属植物杂交后代内外花被片颜色的遗传规律可为培育新型花色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黄花菜单色花品种‘六月花’为母本,萱草双色花品种‘海尔范’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了F1群体,采用分光测色计对杂交F1代的内、外花被片颜色进行测量并计算其色光值,基于内、外花被片的L*、a*、b*值进行聚类分析并确定颜色分级,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探究萱草属植物杂交F1代内、外花被片花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萱草属植物杂交F1群体出现了黄色到深红色的花色分离,通过聚类分析将杂交F1群体内花被片划分为黄色、鲜肉色、淡珊瑚色、印度红、深红色5个色系,外花被片皆为黄色系,划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等级;基于内、外花被片色光值和颜色分级进行遗传分析,确定内花被片颜色受2对主基因控制,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模型(2MG-AD),第1对主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转GATEPSPS 双价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材料,喷施草甘膦后,评价草甘膦对杂草防除、大豆安全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其将来商业化种植后的安全监测与杂草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除草效果: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 2样点并标记,施药后28 d调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株数,并剪取地上部分称取鲜重, 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对大豆安全性: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取4株大豆并标记,在喷药当天、药后7、14、21及28 d调查大豆株高和复叶数,观察药害,收获前每小区取50株大豆调查结荚数及产量。杂草发生情况: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 2样点并标记(避开除草效果取样点),调查并记录每种杂草种类、株数,计算每种杂草相对多度。【结果】转基因大豆喷施900、1 800和3 600 g a.i./hm 2草甘膦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2016年分别为84.30%、95.22%和83.62%,阔叶杂草株防效分别为49.80%、64.52%和61.93%,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鲜重防效分别在95.36%和82.05%以上,2017年对禾本科和阔叶草株防效分别达94.93%和85.09%以上,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鲜重防效分别达98.00%和96.57%以上。转基因大豆喷施草甘膦对大豆生长没有不良影响,产量高于人工除草处理。两年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喷施草甘膦后杂草群落发生改变,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田不除草处理小区主要优势阔叶杂草为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禾本科杂草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共6种,喷施草甘膦900—3 600 g a.i./hm 2后转基因大豆田5种主要优势杂草为打碗花、夏至草(Lagopsis supina)、马齿苋、牛筋草和狗尾草。【结论】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喷施草甘膦900—3 600 g a.i./hm 2对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对大豆安全。因此,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将在我国有很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喷施草甘膦影响杂草种群的发生,如今后商业化种植需长期密切监测种群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春玉米套种夏大豆种植模式下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为提高该地夏大豆单产水平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2018—2021年对22个大豆生产田66个样本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单产及产量相关性状数据,按育成品种和农家种进行统计,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判断决定该县夏大豆单产的关键因素。【结果】结果表明,育成品种平均种植密度、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产高于本地农家种,百粒重小于农家种;从变异幅度看,育成品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高于农家种,平均种植密度、株高、百粒重低于农家种。春玉米套种夏大豆种植模式下夏大豆相关性状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大小顺序为:X4(单株粒数)> X1(种植密度)>X5 (百粒重),表明对环江夏大豆产量影响首要因素是单株粒数,其次是种植密度,最后是百粒重。【结论】决定环江夏大豆种植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单株粒数,但变异系数大;环江夏大豆产量潜力较大,建议采取加快替代农家种、改善群体透光状况增加中下部结荚数量、化学防治减少落花落荚增加单株粒数、春玉米秸秆覆盖提高出苗率和均匀度来提高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豆高蛋白组合杂交F4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的相互关系。[方法]2005年以蛋白质含量高(45.00%以上)或产量高的8个大豆品种或品系为亲本,配制6个杂交组合进行杂交,2008年获得杂种F4代相关资料,分析杂种F4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相关关系。[结果]双亲蛋白质含量中值,尤其是母本蛋白质含量对F4代蛋白质含量仍有很大影响,呈正相关;高蛋白组合F4代蛋白质含量分离较大,蛋白质含量降低,低于双亲;F4代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F4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熟期差异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若要提高大豆F4代蛋白质含量,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材料作为母本;在F4代单株个体的选择上,为保证后代产量应选择大粒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科28种,免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6种,有22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大豆田均有分布。翻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铁苋菜、龙葵、藜和委陵菜,免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龙葵、铁苋菜、稗草、藜和马唐,杂草类型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248.2粒/m2,主要分布在0~5、15~20、20~25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181.5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龙葵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0~5、10~15、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龙葵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5~10、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结论]免耕和翻耕对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影响不大,不同耕作模式对杂草相对优势度和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新风  富健  孟凡刚  马巍  董岭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92-11493
[目的]探讨大豆高蛋白组合杂交R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以蛋白质含量高或产量高的8个大豆品种或品系为亲本于2005年配置杂交组合,2007年获得杂种F3代,对其进行室内考种并测定蛋白质含量,分析杂种F1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的相关性。[结果]双亲蛋白质含量中值及母本蛋白质含量对F1代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关系;高蛋白组合F3代蛋白质含量分离较大,蛋白质含量低于双亲和F2代;F1代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F3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熟期差异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后代选育高蛋白质含量的个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大豆生长及产量在大豆—玉米带状套作模式下的具体表现,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带状套作模式,促进大豆生长,提升大豆产量。以河南省内乡县大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验组共设置6种行比配置,即2S12M2、2S14M2、2S16M2、3S14M2、3S16M2、4S16M2,对照组为单作大豆(S1)和单作玉米(M2),分析不同行比配置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除4S16M2外,其他处理的大豆株高均高于对照组;2S16M2茎粗最粗,与2S14M2、3S14M2、3S16M2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对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探索杂交大豆在不同氮肥因素水平下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大豆蒙91-413为对照,设置5个水平3次重复的氮肥处理,进行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终花期时杂优豆1号的分枝数在氮肥水平为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7.0和7.4,在氮肥水平为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6.4和6.8,在未施氮肥的A处理中仅为6.2;杂优豆1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氮肥水平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104.0个和105.4个、188.0粒和201.0粒2、9.8 g和31.3 g,在氮肥水平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95.8和98.8个1、65.7和166.6粒2、6.6和27.0 g,未施肥的A处理中分别为83.9个、141.3粒2、4.8 g。杂优豆1号在C、E和B、D处理中的小区产量分别为4.284、.38和3.813、.82 kg,比A处理增加21.2%、24.1%和7.9%、8.2%。[结论]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杂交大豆单产,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缪亚梅  王学军  汪凯华  陈满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71-19972,19986
[目的]选育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种植的高产中晚熟夏大豆品种。[方法]以通豆1号为母本、苏豆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多年系谱选择和品质、抗性筛选。[结果]通豆8号(原系号为98-066)在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6.0~2 935.1 kg/hm2,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5.26%~8.40%;该品种生育期117 d,有效分枝3.4个,单株结荚60.8个,每荚1.7粒,百粒重19.9 g,粗蛋白含量40.90%,粗脂肪含量16.70%,抗倒性强,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结论]该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及周边相似生态适应区作夏大豆种植,种植效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