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当下,如何防止因灾、因病返贫更值得关注,收入和家庭生计可持续是脱贫机制长效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外来风险—收入脆弱性—贫困长效治理”的分析框架,基于云南省镇雄县四个乡镇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分析外来风险对收入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来风险会显著增加农户收入脆弱性,冲击家庭生计资本的可持续性,这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明显的收入禀赋效应、阈值效应和异质性;农户面对风险的盲目自信、过度依赖成为低收入家庭收入高脆弱性另一重要原因;家庭收入约束和缺乏主观能动性共同导致农户普遍不借助市场工具来化解冲击。因此,探索培育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普惠保险扶贫长效机制对由于外来风险导致的贫困长效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之际,已脱贫人口再度返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农户依然面临着众多返贫风险,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产业发展成效不显著返贫、因自身素质受限返贫等,在分析返贫风险基础上探析防止返贫机制能丰富反贫困理论、贫困致因理论、返贫治理理论,为实现贫困人口"持续脱贫"、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缩小城乡差距、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因病致贫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在尝试采用可行能力理论探讨农村因病致贫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粤北Y镇8户因病致贫农户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因病致贫者往往伴随着其他致贫原因、应从多维的角度分析和制定扶贫政策。其次,虽然从经济收入角度来看,因病返贫农户目前是处于非贫困状况,但他们的实质自由已严重被剥夺,未来存在较大返贫风险。政策建议为,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乡镇企业雇佣因病致贫农民以构建扶贫的长效机制,让他们实现功能的扩展以及实质性自由的增加,最终达到真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摆脱贫困。涪陵区在精准脱贫中还面临着产业扶贫薄弱、扶贫思想认识不到位、脱贫农户返贫率高和扶贫措施不够精准等问题,这是涪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解决的"拦路虎",需要我们从政策"低保兜底"、产业、项目、文化、大数据等方面精准施策,才能真正做好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5.
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不断凸显,成为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防范化解返贫风险,以脱贫地区出现的返贫情况为例,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研究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帮扶.分析认为脱贫户可能返贫的原因主要基于脱贫户自身的脆弱性,从资源条件、市场波动、医疗疾病等方面研究;返贫的演化过程主要...  相似文献   

6.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但实施反贫困政策与是否脱贫不是一回事。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效果不佳,新中国初期30年冀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使农民集体脱贫的效果也不佳,中国的有效脱贫始于农村改革开放。中国脱贫的主要特点是脱贫人口多、脱贫速度快、脱贫地区广、总体脱贫稳定性好。中国成功脱贫的要素是:1993年前的脱贫基本归功于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1993年之后主要归功于政府系统推进的反贫困政策,其中尤其是扶贫组织建立、机制完善、强有力的行政执行能力、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巨量的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脱贫依然还是低水平的,2020年后的反贫困任务主要是提高脱贫标准与缩小相对贫困并行、从一般贫困转向特殊群体、从单维贫困拓展到多维贫困、从农村贫困延伸到城市贫困,尤其要重视的是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把握好城乡扶贫政策侧重点、贫困标准设定与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规金融对宁夏民族地区农村脆弱性贫困的治理情况,为正规金融更好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发挥金融减贫作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在对脆弱性贫困概念进行界定基础上,以宁夏农村357户农户2011年、2013年、2015年3年的农户收入、农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样本数据作为分析变量,利用这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农户收入与正规金融、社会资本、财政扶贫资金等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正规金融、财政扶贫资金对农户脆弱性贫困的治理作用并不显著,而以礼金及亲友间借款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资本则对脆弱性贫困的治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正规金融与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对脆弱性农户收入增加的间接协同效应均大于直接协同效应,正规金融与教育人力资本对负向冲击的干预平滑作用较为明显,且对自然灾害等负向冲击的平滑作用力度由大到小可依次排序为: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与自然灾害。【结论】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思路应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适时推进而予以调整与转变,一方面应将整合后的各类优质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群体亟须的教育、健康、医疗、扶贫产业等项目中去,另一方面则应该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能,降低对"嵌入式"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加大对脆弱性贫困群体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本培育金融扶持力度,助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树立正确的脱贫信心。  相似文献   

8.
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收尾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开展的交汇时期,对山西省Z村脱贫农户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家庭规模、收入结构、基础设施状况、发展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脱贫农户的脱贫状况,并根据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利于提高脱贫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Z村的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林地面积、"两不愁、三保障"等均处于较好的水平;②脱贫农户的收入结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对脱贫农户的脱贫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③提高脱贫稳定性的对策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险与救助体系、提高农户综合素质、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适宜产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2017年苏北地区X市建档立卡脱贫家庭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使用VEP法测度该地区农村已脱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区分脆弱家庭与非脆弱家庭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推测哪些因素可能是影响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测度各个因素对贫困脆弱性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户主为女性影响脆弱性概率比男性大、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高和健康水平高会降低已脱贫家庭返贫的概率,而劳动力就近务工和劳动力残缺会增加其返贫概率。最后从家庭规模、户主性别、主要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健康水平、务工地区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嵌入”一词表达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嵌入式治理是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驻村扶贫则是嵌入式扶贫的一种典型模式。扶贫工作队通过平等互动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的效能,以补充配合的形式建立与贫困群体之间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并用互惠规则在“最后一公里”的路上不断激发贫困群体的参与意识,同时无形中建立起相互的情感链接,为扶贫进路提供了站在贫困者角度思考什么可为、什么所需的切入点,实现贫困者的内生性脱贫和内源性发展。现阶段,要实现兵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坚持群众路线,在增强群众获得感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持续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与赋能,探索多领域合作来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期对稳固脱贫的长效性,降低返贫风险,实现递进式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促进精准脱贫政策优化和衔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利用陕西省22个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扩展回归模型(ERM),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和贫困脆弱率状况,探讨乡村旅游对西部山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参与旅游农户贫困脆弱率为29.58%,低于非旅游参与户。参与旅游能够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与未参与时相比降低了13.7%。4A级及以上景区带村、受到旅游精准帮扶农户参与旅游降低脆弱性、防止未来贫困的效应显著,不同旅游参与形式中旅游经营的降脆效应更大。乡村旅游通过提升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家庭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但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为加剧脆弱性的风险隐患,工资性收入对缓解贫困脆弱性无显著正向影响;在西部山区旅游兼业普遍状况下,生计多样化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兼顾传统农业强化了参与旅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果。因此,为保障旅游减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出要正视乡村旅游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和收益不确定性,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长效发展,统筹兼顾普惠性旅游扶贫政策和精准帮扶措施,加强农旅融合与利益联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脱贫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任务.该研究以百色市为例,从家庭收入结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家庭支出型返贫风险、替代性生计方式、发展性生计资产、扶贫产业项目的时效性等维度对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的生计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摸清脱贫农户的实际需求,为探索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深度贫困县作为集中性区域贫困的典型形式,顺利摘帽并持续稳定脱贫成为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以秦巴山区丹凤县为例,系统梳理深度贫困的生成机制,深入分析深度贫困县扶贫项目实施、农村居民增收、促进人地业协调发展方面的脱贫成效,总结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此,提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建议,巩固脱贫成果,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为同类地区脱贫攻坚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却呈现出返贫的趋势,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论述后脱贫时代中国农村返贫问题的现状特征,剖析后脱贫时代中国农村返贫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后脱贫时代中国农村抵御返贫风险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采用理论演绎方法,基于复杂性视角研究旅游脱贫农户返贫预警机制,并基于旅游产业特征提出返贫阻断策略。研究发现,产业复合度和资源依赖度显著影响旅游脱贫区域产业可持续性,决定了旅游脱贫农户生计脆弱度与抗逆力,推动脱贫农户返贫程度和状态转换。从演变机制看,旅游脱贫农户返贫至少经历潜在、初相、表征、混沌4个阶段,表现为干扰、震颤、无序、差错4种状态,外部力量可通过职业转变、收入增减、就业态度、生活条件等指标加以观测评估。基于产业复杂性视角,提出地方资本显性化和权益化、鼓励农户兼业行为、提高产业组织韧性和提升产业精英三次分配积极性等措施以阻断返贫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扶贫研究总体过于宏观,对扶贫对象的微观研究显得不足,影响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与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不佳及年龄结构老化、贫困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等微观层面加剧了精准脱贫的困境。尤其是劳动力受慢性疾病困扰或受残疾家庭成员的拖累严重制约着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贫困地区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加剧“婚姻挤压”,造成贫困农户的持续贫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短板也是脱贫攻坚内生动能的障碍。精准脱贫要以健康扶贫与生活救助兜住底线,以定向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5年的农户数据,实证考察贫困农户的风险分担网络及其效果。【方法】把农户分担网络归纳为家庭、村庄、市场和社会层面4个纬度,建立风险分担模型和影响机制模型,检验贫困农户不同维度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效果和可能的作用路径。【结果】①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的风险分担网络存在系统性差异;②贫困农户无法依赖自身力量、村庄社会网络和市场机制分担风险,社会救助是其应对风险冲击的最后一道屏障。非贫困农户能够利用多个纬度的风险应对机制,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③贫困农户缺乏社会资本投资能力是其非正规风险分担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结论】构建农村"社会安全网"对贫困农户意义重大,应作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测度甘肃藏区农牧户多维贫困状况,以推进藏区农牧户多维贫困治理。【方法】运用甘肃藏区559份实地问卷调查数据,运用AF法,对农牧户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量。【结果】"家庭成年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厕所类型""劳动能力"等指标的单维贫困发生率较高;甘肃藏区农牧户3维贫困发生率高达62.61%,多维贫困问题较严重;教育、住房、劳动能力和燃料等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大,通电情况和耐用消费品数量的贡献率较小。【结论】调整瞄准机制,确保精准扶贫;立足多维贫困,坚持靶向治疗;锚定稳定脱贫,实施多维考核。  相似文献   

20.
王怡  郭萌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211-217
通过对2013-2019年14个片区贫困广度、贫困深度、贫困强度的计算,对连片特困地区自确立以来的脱贫成果与返贫风险进行了宏观判断.结果表明,其整体减贫成效显著,但演进速度与进程存在时空差异,脱贫效果与返贫风险呈现区域异质性.脱贫成果巩固困难、返贫风险最大的是新疆南疆三地州、六盘山区、滇西边境山区以及乌蒙山区.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