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研究旨在应用酶法提取咖啡果皮中膳食纤维,为高品质膳食纤维提取及产业化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纤维素酶法提取咖啡果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法提取的最优提取工艺为:超纯水(V)∶咖啡果皮粉(m)=100 mL∶6 g,纤维素酶活添加量为22 FPU/mL,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2 h,在此工艺条件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9.72%;其持水力为(35.72±0.33)g/g,溶胀力为(94.85±0.23)mL/g,结合水力为(26.97±0.54)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咖啡果皮为原料,优化剪切乳化辅助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出显著影响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得率的因素,包括剪切时间、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酶解pH;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30(g/mL)、剪切速率7000 r/min、酶添加量0.2%、剪切时间24.0 min、酶解pH 4.90、酶解温度57.0 ℃、酶解时间1.96 h,在此条件下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13.96%,与理论预测值14.0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可为咖啡果皮的高值化利用和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夏枯草残渣为原料,研究碱液浸提法制备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流程,并对膳食纤维的性能进行测定。考察料液比、碱液质量浓度、提取温度及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正交试验优化出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碱液质量浓度15 mg/mL、水解时间2.5 h、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60%,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13.55%。性能测定结果显示: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为7.27 g/g,膨胀力为17.33 mL/g;在胃环境(pH 2)和肠道环境(pH 7)中,可溶性膳食纤维  相似文献   

4.
咖啡果皮是咖啡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约占咖啡果实的50%,测定结果显示咖啡果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总膳食纤维的含量可达64.80%,且脂肪含量低,仅为1.62%。但咖啡果皮仅有一小部分被用作堆肥和动物饲料,大部分被丢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为了探寻咖啡果皮在焙烤食品中的加工利用,本研究利用超微粉碎的咖啡果皮0%、5%、10%、15%、20%替代小麦粉来制作饼干,通过测定饼干的含水率、膳食纤维的含量、DPPH清除率、淀粉消化性能、血糖生成指数、色泽、质构及感官性状,发现与对照组(0%)相比,随着咖啡果皮粉替代量的增加,饼干的含水率从6.57%下降至5.32%,膳食纤维含量和DPPH清除率显著增加,分别从1.84%增加至10.65%,从2.89%增加至36.69%,淀粉的消化率、C和k值与咖啡果皮粉的替代量呈负相关,最终预测的饼干血糖生成指数从91.16降至66.35,但5%、10%、15%替代量的饼干仍为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色泽中L*b*值逐渐下降,而a*值在5%和10%替代量时超过了对照组,饼干呈现咖啡果皮的棕红色,另外,饼干的硬度和咀嚼性逐渐增加,但在5%替代量时硬度增加并不显著(P<0.05),脆性、恢复力、粘结力和弹性均逐渐下降,当咖啡果皮粉添加量为5%时,可获得理想的感官评分,尤其是在色泽和气味上的得分达到最高,分别为4.8和4.7分。结果表明,咖啡果皮粉可以考虑作为一种饼干的配料来增加消费者对膳食纤维、抗氧化性物质和低糖化淀粉的摄入,该研究结果为咖啡果皮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咖啡果皮为原料,对其进行传统粉碎和超微粉碎,分别得到不同粒度的咖啡果皮粉。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粉体的持水性、膨胀性、持油性、溶解性和阳离子交换能力表明,随着粒度的减小,粉体的物理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膨胀性和溶解性显著增加,分别从3.86 mL/g增加到6.14 mL/g、13.23%增加到44.50%;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粉体的吸附性能表明,随着粒度的减小,粉体对葡萄糖、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吸附能力增强,且超微粉与传统粉间差异显著,超微粉对三者的吸附能力分别为42.42 mg/g、29.34 mg/g、224.56 μg/g,吸附率分别为63.04%、67.38%、75.91%;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能显著降低粉体粒度,但对粉体结构组成无显著改变。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能赋予咖啡果皮更好的加工和功能特性,下一步可考虑作为新的食品加工配料资源,提高咖啡副产物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索制备咖啡果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绿色新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省时、高效、环保的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UAE-DESs)制备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其工艺参数。采用加热法制备了8种氯化胆碱基的DESs作为提取溶剂,并与传统水提法作对比。结果表明:氯化胆碱与尿素摩尔比为1∶2的DES体系制备的咖啡果皮SDF得率最高,为10.10%±0.11%,显著高于传统水提法(6.50%±0.22%)。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DES组成(摩尔比、含水量、液固比)和超声波处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咖啡果皮SDF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SM)结合Box-Behnken设计(BBD)对SDF得率进行优化,考察DES含水量、液固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SDF得率的影响。根据RSM的优化结果,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DES含水量为39.91%,液固比为32.37 mL/g,超声功率为305.20 W,超声时间为33.80 min,在此条件下,咖啡果皮SDF得率最大,为10.74%±0.14%,与其预测值10.80%接近。因此,DES作为一种高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个产区咖啡果皮基本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测定,并对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为咖啡果皮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纤维素、蛋白质和总糖是咖啡果皮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总糖含量最高是海南产区分别为18.585%和19.315%,蛋白质含量最高是德宏产区为15.916%,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产区。共检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均未检出,氨基酸含量最高为海南产区样品(7.072%);经氨基酸比值系数法(SRC)评价得分为42.43~52.68,最高为德宏产区样品,说明各产区咖啡果皮中必须氨基酸均有较佳的均衡性;5个产区样品共检出15种脂肪酸,含量最高为海南产区样品,为6.752%,∑ω-6/∑ω-3得分为2.975~4.710,不饱和脂肪酸不太均衡。综上,咖啡果皮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可可果皮为原料,采用酸水解法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结果表明,可可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30,水浴温度90℃,pH 2.0,提取时间30 min,得率为25.19%。可可膳食纤维总得率达57.99%,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为5.23 g/g,溶胀性为11.42 mL/g。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超微粉碎对毛竹笋微观结构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镜对超微粉碎不同时间的毛竹笋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用国标检测等方法对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糖类及金属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粉体粒径显著变小,颗粒表面纤维结构被明显破坏;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增多,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含量减少;糖类含量上升,蛋白质、脂肪和金属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根据红外光谱图可知,超微粉碎后其中的氢键作用和糖类吸收峰均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阿拉伯胶(gum arabic, GA)与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 SPI)、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和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 SC)作为壁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3种绿咖啡油(green coffee oil, GCO)微胶囊。结合不同表征技术手段,对壁材的浊度、红外光谱特征、表观形貌以及荧光共定位进行分析;比较3种绿咖啡油微胶囊的包封效率、形貌、粒径、结构表征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阿拉伯胶与不同蛋白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聚物,可作为包埋绿咖啡油的新型壁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3种壁材均能较好地包埋绿咖啡油,包埋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PIGA-GCO(69.26%)>SCGA-GCO(58.69%)>WPIGA-GCO(52.57%);绿咖啡油微胶囊的微观结构表面平坦,无明显裂纹,其中SPIGA-GCO中油滴分布较为均匀;差示扫描热量法分析表明,微胶囊热变性温度较高(103.93~108.3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SPIGA-GCO微胶囊性能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11.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咖啡主要分布在海南和云南地区。本研究以海南兴隆咖啡豆为原料,探究超声波辅助冷萃技术(以下简称超声冷萃)制备咖啡液的最优条件,并测定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含量以及咖啡渣的微观结构。以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和超声功率为单因素,咖啡液总可溶性固形物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对超声冷萃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并以传统冷浸法为对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液葫芦巴碱、咖啡因、绿原酸的含量,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咖啡渣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适当增加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咖啡液总可溶性固形物随之增加,影响咖啡液总可溶性固形物的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冷萃制备咖啡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35 min、超声温度20℃,在优化条件下,总可溶性固形物提取率为22.92%±0.16%,与响应面优化试验回归模型预测值(22.85%±0.12%)基本吻合。与传统冷浸法相比,超声冷萃制备所得咖啡液葫芦巴碱、咖啡因和绿原酸(3-CQA、4-CQA、5-CQA)含量分别为175.19 mg/L、317.71 mg/L和257.77 mg/L,均有所提高,咖啡渣表面微观结构更为破碎,说明超声冷萃破坏了植物细胞壁,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可溶性物质,且超声冷萃显著缩短萃取时间。本研究优化制备咖啡液的超声冷萃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冷萃是一种有效的咖啡液提取技术,为咖啡精深加工及高值化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菠萝的综合利用水平,以菠萝皮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水解法从菠萝皮中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对正交试验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菠萝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浓度0.7%、料液比1 ∶ 30、酶解温度60 ℃、浸提4次、pH 5.6、酶解时间75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可达23.89%;膳食纤维的持水力为11.86 g/g,溶胀性为15.5 mL/g,持油力6.94 g/g。此结果表明菠萝皮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以白木香[Aquilaria sinesis (Lour.) Spreng.] 6个不同种质(3个已认定良种:海香1号、海香2号、海香3号;3个待审品种:皮油种、大叶种、囊泡种)为研究对象,其中皮油种来源于广东省揭阳市,大叶种来源于海南省定安县,其余均来源于海南省文昌市。分别采用GB/T 6043—2009《木材pH的测定》、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和硝酸-乙醇法测定树干木材的pH、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并利用SPSS 26.0软件对以上5个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沃勒邓肯法、LSD法)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木香6个不同种质树干木材均为酸性,pH为5.40~6.06(海香3号最高,大叶种最低);淀粉含量为13.16~33.85 mg/g(大叶种含量最高,海香3号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为3.60~20.16 mg/g(大叶种含量最高,海香1号含量最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17~0.25 mg/g(海香1号含量最高,皮油种含量最低);纤维素含量为0.46~0.61 g/g(海香1号含量最高,海香2号含量最低)。白木香不同...  相似文献   

14.
百香果是西番莲科西番莲属的芳香热带水果,其果皮约占鲜果的55%,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花色苷及果胶等多种有效成分,加强对百香果皮的产业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环境价值和商业潜力。为充分利用百香果皮资源,提高百香果皮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先后采用微波辅助、超声波辅助和微生物发酵技术,从百香果皮中提取果胶、花色苷和膳食纤维等有效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过程的各阶段关键环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百香果果皮中果胶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65∶1(mL/g)、pH 2.5、微波功率450 W、微波时间5.0 min;从提取果胶后的滤渣中提取花色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0%,液料比60∶1(mL/g),pH 3.5,超声功率550 W,超声时间35 min;从提取果胶和花色苷后的百香果皮渣中提取膳食纤维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2.5∶1(mL/g),接种量5.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0 h,在此工艺条件下,百香果皮中果胶、花色苷和膳食纤维的得率分别为12.45%±0.06%、1.21%±0.03%和55.56%±0.05%。联产工艺中,花色苷、膳食纤维的得率虽然与单产相比分别减少了15.39...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高海拔咖啡和低海拔咖啡质量的不同,对保山市龙陵县木城乡渔塘桠口村海拔1 400 m和海拔1 200 m的咖啡鲜果的果实性状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测和相关性检测。结果表明:咖啡鲜果重量、鲜果纵横径、果皮重量、果皮厚度、种子单重、种子纵横径、种子厚度等方面在2种海拔下具有显著差异,在果皮厚度方面,海拔1 400 m<海拔1 200 m,其他指标海拔1 400 m>海拔1 200 m。此结果表明,高海拔咖啡的质量优于低海拔咖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红外光谱仪、粘度计等对豆渣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豆渣水溶性膳食纤维为多糖类物质,其持水力为8.25 g·g-1,溶胀力为9.38 m L·g-1,结合水力7.11 g·g-1,阳离子交换能力为0.73 mmo L·g-1。豆渣水溶性膳食纤维溶液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呈现假塑性流体。豆渣水溶性膳食纤维有吸附胆酸钠的作用,其添加量越多,溶液中胆酸钠被吸附的量也越多,吸附平衡所花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7.
对山药栽子和零余子所产的山药和二代零余子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由栽子繁殖的山药单根鲜重多分布在550—850g之间,平均鲜重为725g;由零余子繁殖的山药单根鲜重多分布在50~200g之间。平均鲜重为148g。栽子繁殖的山药产量明显优于零余子繁殖的块茎产量,且以零余子为繁殖材料的山药不宜作为商品薯出售,可作为来年的种薯使用;2由栽子繁殖的二代零余子粒径为1.4~2.7cm.且籽粒饱满光滑无病虫害,可作为来年播种材料;由零余子繁殖的二代零余子12%粒径为1.4~2.2cm,可直接作为播种材料,46%的零余子粒径为1.1~1.4cm,需要进一步选育;42%粒径为0.5—1.1dm,需淘汰。  相似文献   

18.
以菠萝皮渣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考察超微粉碎、蒸汽爆破和挤压膨化3种物理改性方式对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的基本成分、理化性质、形貌结构及生物活性物质溶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物理改性方式均能提高样品阳离子交换能力,增加多酚、黄酮物质的溶出量。其中蒸汽爆破处理能显著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在持水持油性方面表现良好。形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膳食纤维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主要成分及化学结构未受影响。综上所述,蒸汽爆破处理有助于改善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应用酶-重量法测定凯特(Keitt)、吉禄(Zill)、海顿(Haden)、爱文(Irwin)、台农1号(Tainong No.1)、红象牙(Red Ivory)、三年芒(Sannian) 7个攀西地区主推芒果品种果皮中总膳食纤维(TDF)、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及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的含量。结果表明,7个品种芒果皮中总膳食纤维含量均在45 %以上,其中海顿TDF含量最高,达到66.94 %,台农1号TDF最低,含量为46.87 %,7个品种SDF含量占TDF含量均在31 %-43 %。  相似文献   

20.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30年,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不断更新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促进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尤为重要。2015—2018年间对小粒咖啡6个主产区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咖啡地土壤肥力现状,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对比,得出咖啡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目前,小粒咖啡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5.53、32.68 g/kg、128.77 mg/kg、18.01 mg/kg和138.31 mg/kg,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4.5~5.5、>40 g/kg、120~150 mg/kg、10~20 mg/kg和100~150 mg/kg。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H和碱解氮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速效钾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目前小粒咖啡土壤呈酸化趋势,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宜耕区长期频繁耕作、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变化显著。建议小粒咖啡主产区应控制磷肥施用量,推进咖啡秸秆、果皮发酵还田的力度,加快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的提高并达到养分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