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9年8月~2013年12月日喀则地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闪电资料,统计和分析了该地区闪电的密度、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闪电平均强度为45.90 kA,负闪平均强度为38.35kA,正闪平均强度为53.48 kA;其中负闪占总闪的94.4%,正闪占总闪的5.6%,负闪次数远高于正闪次数;时间变化表现为闪电月分布呈显著单峰变化,总闪、正闪、负闪频次主峰均出现在7月份;闪电频次季节分布也呈显著单峰变化,夏季闪电频次最多,冬季闪电最少,秋季闪电活动频次略高于春季;一天内闪电频次高发时段为14:00~20:00,其次是20:00~次日02:00,最少时段为08:00 ~ 14:00;空间变化特征为闪电集中在日喀则地区的东边偏北区域,而西南方向的仲巴、吉隆、聂拉木等县境内闪电密度非常低,其中闪电密度最低为吉隆县,仅占总闪次数的0.3%;闪电强度分布特征为冬季平均值略低于夏季值,峰值出现在6月份,谷值出现在11月份;平均闪电强度最高为仲巴县,强度为108.2 kA,闪电强度最低为江孜县,平均仅有26.0 kA.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西省2008-2011年共4a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6-9月份是闪电的高峰期,10-次年2月是闪电的低发期。负地闪的逐月分布与总地闪较为一致,而正地闪在8月份最为活跃,4月份也有一个小的高峰。正闪占总闪比例夏季最低,冬季最高。对于逐时分布,13:00-21:00是闪电的高峰期,06:00-11:00是闪电的低发期。正地闪与负地闪逐时分布基本与总地闪吻合,正闪占总闪比例的变化与闪电活动的变化存在反向关系。大电流地闪逐月主要集中在2-9月份,逐时分布高峰期出现在15:00-20:00时。江西省总地闪年平均密度为3.58次/(a·km2),赣西南地闪密度最大,赣东地闪密度也较大,具有大电流的地闪空间密度分布密度最高的地方都出现在赣中。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北省二维闪电定位系统2009—2018年的云地闪电资料,分析了荆门市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荆门市云地闪以负闪为主,占93.35%,平均电流强度正闪明显高于负闪;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7—8月和13:00—02:00时段内,负、正闪次数的比值在全年和全天存在明显差异;十年间荆门市闪电活动呈现显著逐年下降趋势,电流强度有逐年小幅上升的趋势;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逐渐减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数的96%;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累积概率小于50%,并拟合出大于某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方程。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闪电活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昆明市的闪电资料,通过对比2006~2012年的闪电资料,对昆明地区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闪电集中在6~8月的14:00~23:00;正闪强度主要集中于20~80 kA,负闪强度主要集中于-60~-20 kA;从空间分布来看,地闪密度分布不均,相对比较集中在昆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江苏省闪电定位仪2008-2010年的数据,采用ArcGIS和Sufer绘制闪电密度图、闪电强度图,最终得出南京市闪电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闪电活动空间和闪电强度分布不均匀,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江宁区;闪电频数随纬度影响不如经度明显,且经度变化呈单峰型分布,而地形地貌、水汽条件和城市热岛等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特征的主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雷电活动月变化呈单峰特性,主要集中在6~8月;2007~2012年间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98.72%;烟台地区闪电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3:00—23:00,67.81%以上的闪电均发生在这些时段,16:00、19:00、20:00、2l:00为闪电高发时段,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利用辽宁省气象局提供的闪电定位仪系统2007—2014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云地闪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时变化及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制的ADTD闪电定位系统获取的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江苏省的云—地闪电资料对江苏省的空间闪电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闪呈比较明显的纬度变化,也呈比较明显的经度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闪电观测数据,对闪电的基本特性、日变化、月变化以及季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闪电月变化也略不均匀,但整体呈单峰型,主峰值在7月;正地闪比例与闪电活动分布具有负相关特征;闪电日变化明显,呈双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昆明市2013—2015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闪电活动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负闪占闪电总数的96.33%;闪电主要集中在6月和8月;闪电活动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4:00—20:00时;总地闪和负闪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KA,正闪强度主要集中在10~70KA;昆明市闪电密度由北到南,由东到西逐渐增强,平均闪电密度为3.29次/km2·a,最大闪电密度为8.46次/km2·a。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西省雷电监测系统获取的2003—2018年赣州地区范围内的地闪定位资料,对闪电的基本特性、日变化、月变化以及闪电密度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强度平均值为8.27 k A;负地闪数占总闪电数的95.4%,平均闪电强度为-9.94 k A;正负闪电比为4.6%,正闪平均强度为26.38 kA;闪电的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型,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8月最为频繁;一天中闪电活跃期为13:00—19:00;闪电密度分布由北往南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13.
南京地区闪电月变化也略不均匀,但整体呈单峰型,主峰值在7月;正地闪比例与闪电活动分布具有负相关特征;闪电日变化明显,呈双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7~2011年的地闪资料,从闪电频数、月变化、日变化、电流强度、空间密度等方面研究了山东省夏季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夏季负地闪占总地闪的绝大数;总闪频数在夏季(6~8月)是逐月递增的,正闪比例逐月递减,负闪频数变化与总闪有很好的一致性;地闪频数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双谷型,正闪频数的变化是滞后于负闪的;正闪的电流强度均值大于负闪,在高强度区,正闪比例高于负闪;通过分析地闪空间密度分布发现,总体呈现山区大于平原,南多北少,地闪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山区及胶东半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2015—2018年瓦房店地区闪电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闪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闪电时间变化规律及雷电流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上,剔除2 kA以下闪电即可满足闪电正态分布;瓦房店地区地闪远大于云闪,云闪所占比例仅为4.01%,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正闪平均比例为14.74%;瓦房店地区年平均闪电变化差异较大,闪电月分布呈现出单峰特点;闪电频次以夏季(6—8月)发生较多,一天之中凌晨(0:00—2:00)发生较多;闪电强度秋季(9—11月)发生较强,大幅值闪电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地区雷电活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芳  黄兴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25-13727
利用江苏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7年全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江苏地区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并将所得结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和堪萨斯州的闪电气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地闪的95.4%;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2.8%,其中,8月份出现的地闪次数为全年之最,高达385817次,约占全年的45.7%;正地闪所占比例的月际变化与闪电次数正好相反,夏季正地闪所占的比例最小,而冬季正地闪所占比例较大;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雷电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在各个季节是不同的,形成雷电的原因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2010~2013年发生在黔西南州的闪电从年变化、月变化和雷电流强度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在黔西南州雷电的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2010~2013年黔西南州闪电以负闪为主,占总闪电数的96.2%,正闪电次数较少,占总闪电数的3.8%;近4年黔西南州雷电主要发生在4~10月,峰值较高为5~8月,11月~次年3月雷电发生很少;负闪电分布基本与总闪电一致;近4年黔西南州最大正闪电强度为249.90 k A,最大负闪强度-249.95 k A,平均正闪电强度54.21 k A,平均负闪强度-34.82 k A,强度在100 k A以上的有3 779次。  相似文献   

19.
利用阳信县气象站1971—2010年的人工观测资料,分析雷暴日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2006—2013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闪电发生的月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统计并绘制出8年平均的地闪密度等值线图。分析雷电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做好雷暴灾害的防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2006-2012年蚌埠地区的闪电监测数据,对蚌埠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地闪中的绝大部分为负闪,正闪平均雷电流幅值高于负闪。各月雷电流幅值均值在20~80 kA,幅值高峰在每年9月份。各年的雷电流幅值在20~140 kA,2011年的雷电流幅值最高,2007年最低。无论正闪还是负闪幅值在23 kA附近的闪电频次最多。在空间上,蚌埠地区雷电流幅值呈现西弱东强的分布型,且与蚌埠地区的水系分布特征一致。闪电频率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地区一致型和由北向南负正负的交错反向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