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云南藏区的纠纷解决管辖和规范渊源都发生了重大变迁,表现出多元化和趋同性的特点,多元和趋同的成因是中央王朝对云南藏区社会控制的加强和云南藏族对中央纠纷解决机制与当地固有纠纷解决机制的博弈取舍。研究云南藏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对今天正确处理中央和民族地区的互动,在民族地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78-18879,18882
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时代背景,以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孟庄村为调研对象,介绍了存在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情况,分析和探讨了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和重大意义,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具体特点,提出了优化、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建议,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矛盾纠纷解决是实现新乡村治理的保障。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建立的乡村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司法所的牵头下,携领多部门共同解决当地矛盾纠纷,较好地对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进行了化解。经验表明,单一纠纷解决方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社会关系下的农村发展需要。乡村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既能发挥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长处,还能通过跨部门的联合调解,让当事人拥有纠纷解决过程的参与感以及公正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建立一种在法治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主体多种需求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保障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烟台市各级政府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形成了矛盾调节文化,切实有效地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我国重要的社会治理方式,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能够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并发展,因其有着重要的现实基础。目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各纠纷解决机制关系和功能发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在农村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在坚持多元化与利益协调理念相统一、人本与保护农民权益理念相统一、法治和自治理念相统一的前提下,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现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体系也日趋完善。在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类型的旅游纠纷也随之迅速增加。在目前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日趋完善的背景下,旅游投诉解决机制对于确保旅游业和谐稳步推进有着特殊的功能优势。但鉴于旅游投诉解决机制的固有局限性,需要从明确旅游投诉处理结果的效力、增设旅游投诉解决机制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当前,由于依法治国与基层治理的不平衡以及法治与乡治在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冲突,导致宅基地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特点未能完全凸显。通过对宅基地纠纷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当前解纷机制多元化未能凸显的原因和问题所在。未来应基于多元治理的视角完善宅基地纠纷解决机制,寻求焕发宅基地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活力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纠纷凸显。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省份,社会利益格局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调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全方位的转型,使我省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影响了我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我省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方式中却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如对诉讼的依赖性强,调解制度不够完善,调解和仲裁等非诉讼机制作用减弱,诉讼与非诉讼解决机制不能有效衔接等,致使我省社会矛盾纠纷仍处于高发态势。因此,确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理性思维,改革和完善我省诉讼制度、信访制度和调解制度,构建我省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对于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我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农民是田地真正的主人,田地则是农民的命根子。元代,权贵势要及寺观扩大田土的行为,与农民获取及保有土地的诉求存在冲突,致使民田纠纷不断。从《元典章》等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元代与农民有关的民田纠纷,除了农民与权贵势要的田地纠纷,还有农民与寺观的田地纠纷以及农民彼此之间的田地纠纷。发生纠纷时,双方经济、文化、政治条件的差异,都会影响到不同农民对田地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经济水平低下、对官府和法律信任度低、以和为贵的农民,往往选择和解;而有一定经济能力、了解官府和法律程序或对官府抱有希望、利益诉求强烈的农民,大多选择诉讼手段以在解决纠纷中谋利或护利。  相似文献   

10.
杜承秀 《农业考古》2015,(3):333-3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人文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农村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在纠纷解决的方式、主体、程序、规则等方面都需要作出一定应对,因应建构契合当下农村纠纷解决需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科学及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法治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从涉农纠纷的现状和涉农纠纷化解机制的现状出发,分析涉农纠纷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多元主体互动化解涉农纠纷的必要性,优化不同主体在化解涉农纠纷过程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徐艳 《广西农学报》2012,27(4):44-48,55
桂西南地处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唐宋时期此区域还是荒蛮与朝廷流放犯人瘴气弥漫之地。经过明清“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中央加强了对此区域的管理;桂西南地区逐步得到开拓。经过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随之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极大的促进了桂西南地区人口的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桂西南地区在明清之际,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开垦,并且引进新农具和新经济作物诸如“番薯、玉米、甘蔗、烟草”的种植,改善了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使桂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拓和发展。随着桂西南经济的发展,桂西南人口数量出现不断增长,人口持续不断增长也促进了桂西南文教的发展,进而体现在桂西南地区人才罕见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壮大。随着桂西南地区经济不断的发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不断的崛起,逐步改变桂西南地区荒蛮,使得此地瘴气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3.
苦瓜原产自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对"苦瓜"一词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宋朝,元朝方志《析津志》中对"苦瓜"一词也有记载。苦瓜传入我国后,传播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岭南地区尤多。较之全国其他地区而言,岭南地区方志中记载苦瓜次数最多,其推广成效也最为明显。本文基于对农书、方志物产等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全面分析了苦瓜传入我国的时间问题,并对其传入路径作出预测;之后再结合推广时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其推广成效;最后,结合上述内容分析苦瓜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从旅游开发模式、发展调节机制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3个角度分析比较,总结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市场定位、政企职能分工和旅游地生态环境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更好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地区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农村社区种子纠纷现状进行考量,发现当前农村社区种子纠纷影响面广、纠纷发生季节性强、纠纷涉及专业性较强以及责任主体多元化。对我国种子纠纷解决方式进行分析,发现纠纷解决中存在种子质量田间现场鉴定门槛高、索赔损失范围难确定、农民的证据不易留存等问题。完善农村社区种子纠纷的解决方式要从强化种子纠纷的矛盾化解,发挥种子协会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专业化种子鉴定队伍,强化农民的法律维权意识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引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有助于更全面地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补偿关系和补偿行为。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总体情况入手,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补偿意愿和补偿力度方面的博弈,着重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法规,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以及多层次补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森林公安执法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执法信息化水平低、技术侦查队伍建设失衡、权属争议地带执法管辖权不明、林区执法舆论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森林公安执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借鉴其他特殊性质公安机关执法体系建设的经验,围绕信息化、技侦人员队伍建设、明确森林公安执法管辖权、林区普法舆论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我国森林公安执法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从大气环流动力效应、地形地貌效应和人类活动效应因素出发,对2009年末至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西南地区农业如何应对极端干旱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预防性措施和补救性措施相结合是农业有效应对极端干旱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清代漠南蒙古及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丰以前,漠南蒙古及东北地区的林木基本得到保护,但咸丰后开始遭到大肆砍伐。砍伐来自官商及民间,而尤其是俄、日势力的参与。森林的破坏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清政府对林木资源的保护无所作为,这是林木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