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蜜甜瓜在从开花至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可受到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镰刀菌(Fusarium spp.)的侵染,并且随着果实体积的膨大,这2种病原菌的带菌率明显提高。在花期花瓣的潜伏侵染率最高,在发育期、网纹形成期潜伏侵染率明显升高,并且A.alternata的侵染率明显高于Fusarium spp.的侵染率,在成熟期Fusarium spp.的潜伏侵染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香蕉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埘海南省香蕉果实潜伏侵染病原真菌的研究表明,供试地区之间香蕉果实真菌带菌率没有显著差异,而香蕉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带菌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幼果带菌率最低,成熟期果实带菌率最高;香蕉果实不同部位的带菌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轴部的带菌率最高,香蕉上部、中部、下部带菌率较低。在分离出的12种真菌中,有8种是潜伏侵染病原真菌,其中Colletotrichum musae为最主要潜伏侵染真菌,其次是Fusarium spp.、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另外还有Verticillium theobromae、Nigrorpora oryzae、Rhizopus stolonifer、Curvularia sp.和Pestalotiopsis sp.。  相似文献   

3.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蓝莓鲜果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研究了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为指导蓝莓果实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辽宁省蓝莓果实普遍存在真菌潜伏侵染现象,不同品种带菌率存在差异,‘M7’带菌率较高,"布里吉塔""爱国者""奥尼尔"和"南好"带菌率较低。从8个蓝莓品种中共分离鉴定出9种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芽枝霉属(Cladosporiumsp.)、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茎点霉属(Phomasp.)、毛壳属(Chatetomium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其中,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可在多个品种中分离,为蓝莓果实主要潜伏侵染病原真菌。另外,从蓝莓果实中分离到一株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该酵母对互隔交链孢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梅  毕阳  颉敏华 《中国蔬菜》2008,1(7):14-17
分别于网纹甜瓜开花前7 d、幼果期(花后14 d)、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21 d)和网纹形成期(花后28 d)用100 mg·L-1 BTH对植株进行1、2、3、4次喷洒,分析BTH处理后幼果期、膨大期、网纹形成期和成熟期果实内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镰刀菌(Fusarium sp.)潜伏侵染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前BTH处理可有效控制甜瓜果实内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1、2、3、4次处理均降低了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率,2、3、4次处理的效果较好,在成熟期总潜伏侵染率均为对照的23.53 %。网纹形成期是两种真菌潜伏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前BTH处理对潜伏于果实内的两种优势病原菌链格孢和镰刀菌的控制效果存在差异,且对果实顶部、中部的控制效果优于底部。  相似文献   

6.
辣椒采后病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广州、增城采收辣椒,在常温(25 ℃)贮藏条件下观察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采收时无病害症状的辣椒组织中病菌的潜伏侵染率。结果表明:辣椒采后在25 ℃下贮藏,发生的病害有果腐病(Fusarium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且5 d后开始表现病害症状。其中果腐病、炭疽病、软腐病是辣椒采后的主要病害。辣椒采后病害主要从果柄部位开始发生,向果蒂和果身部位扩展,最后引起整个辣椒果实腐烂。辣椒果柄、果蒂是带有潜伏侵染菌较多的部位,从果柄、果蒂组织中分离出的病菌有炭疽病、链格孢菌、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和欧氏杆菌,从果身组织中只分离出炭疽菌、链格孢菌和欧氏杆菌。伤口是辣椒采后病害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通道,伤口接种的处理发病率高,无伤口接种的处理不发病。剪除果柄可明显减轻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提高辣椒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7.
柑橘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在果实上的潜伏侵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菲菲  龙超安 《果树学报》2015,(1):108-114,176
【目的】明确柑橘炭疽病原菌的种类及其潜伏侵染特性,为柑橘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采自湖北省3个地区的炭疽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r DNA-ITS序列分析法对代表菌株T4进行分子鉴定。此外,通过组织分离法,研究炭疽病菌在柑橘花器和发育期果实上的潜伏情况。【结果】获得的19株致病菌均为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但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T4菌株的测序结果与NCBI已登录的胶孢炭疽菌序列(FJ459917.1,FJ459916.1)比对发现,一致性达100%。柑橘炭疽病菌在花器和果实上的潜伏侵染呈一定的规律性:花器官中,花瓣的带菌率最高;果实上,果蒂和脐部带菌率最高,其次为果柄部位。【结论】研究区域的柑橘花和果实均携带胶孢炭疽病菌,该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生产上要重视花期的病害防控,果实采后贮藏时需重视对果蒂部、脐部及果柄部位的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8.
果树VA菌根侵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菌根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多种有益作用,大部分种子植物有共生VA菌根。国内外对VA菌根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涉及生理、生态、形态和VA菌根功能诸方面。对菌根侵染率,Hollett等研究认为,随土层加深,菌根侵染率下降。但对果树的VA菌根侵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尚缺少研究,而VA菌根侵染率是菌根化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9.
以白三叶草植株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在灭菌条件下研究了摩西球囊霉(GM)、地球囊霉(GG)、透光球囊霉(GD)、地表球囊霉(GV)4种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对白三叶草接种效应、生长、生理生化指标、菌根侵染率及菌根依赖性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AM真菌菌剂均能与白三叶草侵染形成共生体系,但不同种类的AM真菌其侵染率不尽相同;其中,以接种GV菌剂对白三叶草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和生长最有利,其菌根侵染率达到85.8%;接种GD菌剂对白三叶草形成较大生物量最有利,菌根依赖性高达381.5%。  相似文献   

10.
苹果褐斑是胶东果区多雨年份造成苹果园落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苹果褐斑病属于潜伏侵染性病害,从苹果谢花后开始侵染幼嫩叶片.夏季再侵染长成的功能叶片,秋季重复侵染衰弱的老叶,直到苹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1.
李烨 《果农之友》2009,(11):24-25
苹果在贮藏期间常发生多种病害,主要可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于生长、贮藏条件不适或缺乏某种矿物质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则主要是由于采前微生物潜伏侵染或采后伤口侵染引起的,有效地防治这两类病害对苹果的保鲜和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龙眼采后炭疽病及对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广东龙眼采后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发生情况和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以及对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龙眼采收后在常温(28℃)下贮藏,3~4d后开始表现炭疽病症状,6d后炭疽病发生率为89.7%,8d后炭疽病发生率为99.3%。龙眼从幼果期开始受到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达到90%。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高的龙眼果实采后变褐腐烂快,贮藏效果差。采收时龙眼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采收后贮藏效果越好。在龙眼果实生长期间喷雾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龙眼采收后炭疽病发生程度,提高龙眼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果树剪锯口每年在大小树体上都会产生,生产上对剪锯口的保护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常导致伤口愈合能力差,腐烂病侵染率高.影响树势和产量。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殷莉 《果农之友》2005,(11):28-28
苹果在贮藏期间发生的病害分为生理病害和真菌病害两大类.前者是由于生长.贮藏条件不适或缺乏某种矿物质引起的.而后者则是由于微生物采前潜伏侵染或采后伤口侵染引起的.这是影响苹果长期贮藏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这两类病害对苹果的保鲜和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CAT、SOD、APX和GR)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F.mangiferae侵染促进杧果顶芽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的增加;抗氧化剂As A的含量在整个侵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而GR含量急剧下降;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POD、CAT、SOD和GR的活性迅速上升,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APX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导致大量活性氧爆发,细胞酶系统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其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大大降低,加剧了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和对细胞的损伤。杧果活性氧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市怀柔区野生板栗的根部为试材,通过分离、纯化和培养获得培养性状与已知菌不同的3株菌种:菌A、菌B和菌C。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菌A、菌B、菌C和已知与板栗形成良好共生关系的红绒盖牛肝菌(X.c)制成菌液和固体菌剂,对板栗幼苗进行接种试验,之后测定苗木的生长指标,研究菌根的回接效应。结果表明:所有菌种固体菌剂的侵染率均高于液体菌剂;菌A的侵染率明显高于菌B、菌C和菌X.c,达到90.75%,分别提高11.1%、39.2%和12.75%。同时,菌A显著促进苗木地径生长,生物量最大,是值得应用推广的菌种。  相似文献   

17.
沾化冬枣果实黑斑病发生及防治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2004年对沾化冬枣果实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芽是病原的主要越冬场所;病害的初侵染是从花后幼果期开始,在谢花后至田间病果出现前的果实中分离得到多个病原菌株,表明了果实黑斑病具有潜伏侵染现象,其中花后10天带菌果率为1.4%~3.0%,花后20天、40天带菌果率分别为8.5%~15.0%和11.7%~19.5%;病果于7月中旬(即谢花后20天)左右开始出现,至8月达高峰;生物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化学药剂,4年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1发病规律苹果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孢子角和子囊壳在病枝、病皮上越冬。早春产生分生孢子,孢子随风雨传播,萌发后从伤口及带有死组织的叶痕、皮孔、果台和果柄痕处侵入树体,侵入后潜伏。苹果腐烂病有两个发病高峰,即春季高峰(3~4月)和秋季高峰(7~9月)。  相似文献   

19.
73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采后极易腐烂,其中由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Curt.)Arx.]引起的香蕉炭疽病、轴腐病是香蕉采后腐烂的重要病害,该病菌可潜伏侵染,在幼果期即可侵入果皮内,以附着胞及菌丝形式潜伏于果皮中,在香蕉后熟之后症状才逐渐显现,造成香蕉果实在贮运过程中的大量腐烂。刘秀娟、杨叶等曾对海南、广东香蕉上的潜伏芭蕉炭疽菌进行研究,在田间未发现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高抗的菌株。我们近年来对采自广东、海南、云南、广西四省区的芭蕉炭疽菌进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时发现,田间存在高抗的菌株。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金柑VA菌根侵当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15年生枳砧金弹(Fortunella crassifolia Swingle)和成年野生山金柑(F.hindsii Swindle)为试材,于1989-1991年在浙江宁波北仑,浙江普陀桃花岛进行,设置免耕生草覆草,耕翻生草覆草,清耕(对照),野生(对照)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耕悉翻次数增加,根系VA菌根侵染率降低,VA菌根侵染率野生>免耕生草覆草>耕翻生草覆草>清耕,20-40厘米土层>10-20厘米土层>0-10厘米土层,离根尖1厘米左右根段中泡囊出现百分率与VA菌根侵染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免耕可保持菌根,提高菌根侵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