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糖源对黄鳝生长的影响,试验选购了规格统一、体格健康,体质量为(20.11±0.39)g的600尾黄鳝,根据饲料中不同的糖源分为蔗糖组、葡萄糖组、马铃薯淀粉组、玉米淀粉组、小麦粉组、木薯淀粉组共6组,每一组随机挑选100尾黄鳝,分4个平行,每个平行25尾黄鳝;每一组的黄鳝分别饲喂对应的糖源饲料;整个饲养试验为期8周;试验过程记录黄鳝的始末体重;结果发现试验末期质量小麦淀粉组的极显著的高于蔗糖组、葡萄糖组、马铃薯淀粉组(P <0.01),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和木薯淀粉组(P <0.05);存活率除了马铃薯淀粉组显著低于其他组别(P <0.05),其他组均无显著差异;小麦粉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极显著的高于蔗糖组、葡萄糖组和马铃薯淀粉组(P <0.01),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和木薯淀粉组(P <0.05);小麦粉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别(P <0.05);综上所述,小麦淀粉组在促进黄鳝生长上的作用优于其他组别,同时还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加黄鳝的摄食量,是黄鳝饲料的糖源添加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不同糖源对方格星虫稚虫日增重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制成7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稚虫8周,研究不同糖源对稚星虫日增重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日增重有显著的影响(P〈0.05)。糊化玉米淀粉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组(P〈0.05);葡萄糖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糖源组(P〈0.05);未经糊化的3种淀粉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蔗糖、糊精及葡萄糖组(P〈0.05)。消化酶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糖源对稚星虫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其中,蔗糖组稚星虫的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糖源组(P〈0.05);脂肪酶活性以葡萄糖组最低,显著低于除蔗糖组外的其他糖源组(P〈0.05)。在该研究条件下,大分子糖类(淀粉)的促生长效果优于双糖(蔗糖)和单糖(葡萄糖),糊化淀粉促生长效果优于未糊化淀粉。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黄鳝饵料中蛋白质的合适水平,选择600尾体重无显著差异、健康的黄鳝按照单因子随机试验原则均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150尾黄鳝。各组黄鳝依次饲喂蛋白质水平为45.05%、50.15%、55.23%、60.07%的饵料。试验周期为60天。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黄鳝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显示,试验3组和试验4组的黄鳝的试验末体重显著高于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黄鳝的试验末体重有比试验1组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与试验3组和试验4组也未产生显著性差异(P> 0.05)。试验3组和试验4组的黄鳝的增重率显著高于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黄鳝的增重率有比试验1组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与试验3组和试验4组也未产生显著性差异(P> 0.05)。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黄鳝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试验1组(P <0.05),试验3组和试验4组黄鳝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试验2组(P <0.05),试验3组与试验4组差异不显著(P> 0.05)。饵料的蛋白质水平对黄鳝的成活率为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 0.05),试验4组黄鳝的成活率最...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体重为15.49±0.03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投喂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糊化玉米淀粉作为饲料糖源的7种等氮(45%蛋白)等脂(9%脂肪)饲料56d,研究饲料中的糖源对稚星虫生长、成活率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糊化玉米淀粉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处理组(P<0.05),而饲料中糖源对稚星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体组成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体水分和体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葡萄糖处理组方格星虫稚虫的体水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土豆淀粉组(P<0.05),其他各实验组差异不显著;葡萄糖处理组方格星虫稚虫的体粗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糊化及非糊化淀粉组(P<0.05).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体粗脂肪含量及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稚星虫对大分子糖类(淀粉)的利用能力显著优于双糖(蔗糖)和单糖(葡萄糖).另外,玉米淀粉预糊化显著提高了方格星虫稚虫对玉米淀粉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α-淀粉(预糊化玉米淀粉)、蔗糖、葡萄糖为糖源,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喂养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68.05 g±1.63 g)8周,研究饲料中糖源对达氏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α-淀粉组实验鱼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最高。不同糖源对达氏鲟肥满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影响显著(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最高的为葡萄糖组,最低的为小麦淀粉组。小麦淀粉组全鱼、肌肉和肝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葡萄糖组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低且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全鱼和肌肉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α-淀粉组肝糖原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α-淀粉组和葡萄糖组肌糖原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和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和肌体和血液中糖水平呈正相关。不同糖源对达氏鲟消化道消化酶和肝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肝己糖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作为糖源更有利于达氏鲟幼鱼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4种常见的糖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36±0.02)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从多种糖类中选择常见的4种糖(葡萄糖、果糖、淀粉、蔗糖)作为糖源配制饲料,实验共计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养殖周期为56 d,每种糖源的添加量为20%。结果显示,(1)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但各组间的肝体比和含肉率无显著差异。全虾体成分,蔗糖组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3组,葡萄糖组的灰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粗蛋白与水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2)各组间对虾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淀粉组与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及果糖组,胃蛋白酶活性方面,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3)各组间凡纳滨对虾肠道的OTU、Ace指数及Chao指数无显著差异,Shannon指数淀粉组及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Simpson指数淀粉组显著低于蔗糖组,而蔗糖组又显著低于葡萄糖组。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纲水平上,各处理组间的对虾肠道菌群的差异性较显著,淀粉组对虾肠道中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及噬纤维菌纲(Cytophagia)是明显高于蔗糖组与葡萄糖组。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对淀粉和蔗糖的吸收利用优于葡萄糖和果糖,同时,淀粉和蔗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淀粉和蔗糖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糖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泥鳅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分析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泥鳅饵料中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最适添加剂量。选取体重相近、无病的泥鳅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添加0 mg/kg(对照组)、2000 mg/kg(试验1组)、2500 mg/kg(试验2组)、3000 mg/kg(试验3组)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饲料。试验结束后,检测泥鳅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存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试验2组、试验3组泥鳅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2组、试验3组泥鳅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试验3组泥鳅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2组、试验3组泥鳅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饵料中不同水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对泥鳅的肝体比、脏体比未产生显著影响(P> 0.05)。在泥鳅饵料中添加2500~3000 mg/kg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可以显著提高泥鳅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及成活率,并降低了饵料系数,改善了泥鳅的生长性能,但对泥鳅的肝体比、脏体比无影响,综合养殖成本及数据结果,在泥鳅饵料...  相似文献   

8.
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8周,研究不同糖源对其日增重、饲料利用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糊化玉米淀粉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高,显著高于非淀粉糖源组(P0.05),而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糖源组(P0.05)。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饲料中的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的肝脏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两个淀粉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分子量较低其他三组(P0.05);蔗糖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除糊精组外的其他糖源组(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中淀粉类大分子糖类对卵形鲳鲹的促生长效果优于葡萄糖、蔗糖和糊精,糊化玉米淀粉组的促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卵形鲳碜(Trachinotus ovatus)8周,研究不同糖源对其日增重、饲料利用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糊化玉米淀粉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高,显著高于非淀粉糖源组(P<0.05),而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糖源组(P<0.05).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饲料中的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的肝脏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两个淀粉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分子量较低其他三组(P<0.05);蔗糖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除糊精组外的其他糖源组(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中淀粉类大分子糖类对卵形鲳鲹的促生长效果优于葡萄糖、蔗糖和糊精,糊化玉米淀粉组的促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小龙虾生长的影响,采用初始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小龙虾分4组,分别饲喂不同水平的蛋白质(20%、30%、40%、50%),整个试验为期60天。结果发现不同蛋白质水平添加量不影响小龙虾的成活率;末期体质量、体质增长率、特定是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则存在组间差异,30%组的末期体重和体质增长率显著高于其它组别(P <0.05);特定生长率30%组和40%组显著高于20%组和50%组(P <0.05),且30%组的高于40%,说明30%的小龙虾体重增长最优;饵料系数以30%组的最低,且显著低于其它组别(P <0.05);综上所述,以30%的蛋白质水平饲养小龙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王猛强  黄文文  周飘苹  金敏  邱红  周歧存 《水产学报》2015,39(11):1690-1701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和小麦淀粉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血清指标、糖原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实验设计,共配制6组饲料,包含2个蛋白质水平(41%、46%)和3个小麦淀粉水平(10%、20%、30%),选取初重约为(14.84±0.16) g的大黄鱼9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和小麦淀粉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在相同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饲料小麦淀粉水平对大黄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和小麦淀粉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6-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果糖-1,6-二磷酸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FB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PEPCK)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1%时,饲料小麦淀粉水平对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随着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对丙酮酸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6%时,饲料小麦淀粉水平对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均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但对葡萄糖-6-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大黄鱼在高蛋白质水平下能够有效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降低血糖含量及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并且未显著影响增重率;在低蛋白质水平,血糖含量和肝糖原含量随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但增重率随着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表明在低蛋白质水平下高小麦淀粉水平对大黄鱼的生长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七种不同结构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结构糖源饲料对初始体质量为(0.14±0.01)g的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及相关代谢的影响。实验共设7个处理,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7种结构不同的糖源:葡萄糖、果糖、葡萄糖+果糖(1∶1)、蔗糖、麦芽糖、玉米淀粉和糊精,添加水平为20%。每处理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50尾虾,实验期56 d。结果表明,实验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有显著影响,呈现多糖蔗糖其他,其中葡萄糖组最低;实验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的全虾水分、灰分、蛋白质无显著影响,但对脂肪、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显著。不同结构的糖源饲料对糖代谢相关酶及产物产生显著影响,对脂肪和蛋白代谢酶及产物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许明珠  张琴  董兰芳  童潼  谢达  苏琼 《水产科学》2020,39(2):175-181
在水温26~30℃,盐度18~22条件下,初始体质量(0.012±0.000)g的拟穴青蟹仔蟹饲养在底铺1~2 cm细沙、边缘放5 cm^2瓦片的塑料水桶(直径20 cm,水深20 cm)中,投喂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化木薯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养殖3周,研究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糖源显著影响拟穴青蟹仔蟹的生长性能(P<0.05);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依次为糊化木薯淀粉>糊化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葡萄糖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仔蟹体组成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仔蟹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糖源对3种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拟穴青蟹仔蟹对大分子糖源的生物利用度要大于小分子糖源。在本试验的研究条件下,7种常见糖源中糊化木薯淀粉是拟穴青蟹仔蟹的最适糖源。  相似文献   

14.
以草鱼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姜黄素在草鱼养殖生产中的最适添加水平。试验选择健康无病的体重约为5 g的草鱼1500尾,按照单因素试验设计原则,将其均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为300尾草鱼。对照组草鱼饲喂基础饲料,试验1组草鱼饲喂基础饲料+250 mg/kg姜黄素,试验2组草鱼饲喂基础饲料+500 mg/kg姜黄素,试验3组草鱼饲喂基础饲料+750 mg/kg姜黄素,试验4组草鱼饲喂基础饲料+1000 mg/kg姜黄素。试验周期为60天。试验结束检测各组草鱼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试验2组和试验3组草鱼的试验末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的草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草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草鱼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姜黄素对草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性影响(P> 0.05)。  相似文献   

15.
壳寡糖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壳寡糖对南美白对虾(初始体重约1.23 g)的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设置了含壳寡糖0 mg/kg、125 mg/kg、250 mg/kg、500 mg/kg、1000 mg/kg的5组试验饲料,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的壳寡糖对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南美白对虾血清中的肌酐、葡萄糖、钙离子、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无显著影响,但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增加,促进脂类代谢;综合试验结果得出饲料中壳寡糖添加250~50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6.
吴小易 《水产学报》2007,31(4):463-471
本研究用来评价黄鳍鲷幼鱼对饲料中葡萄糖、麦芽糖、糊精、玉米淀粉和预糊化玉米淀粉的利用。本试验饲料为6种等氮(粗蛋白:45%,干重)等脂(粗脂肪:9%,干重)的半纯化饲料,其中对照组糖源为纤维素。每种饲料设3个平行。试验鱼初始体重为(3.57±0.13)g(平均值±均差)。试验鱼饲养在含18个水族箱的循环系统中。水温保持在(27±1)℃。试验周期为8周。本试验用来评价黄鳍鲷幼鱼对饲料中不同糖源利用的指标为生长指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肝脏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幼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肠系膜脂肪体比、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肝脂肪合成有关酶活性和全鱼、肌肉、肝脏组成均受到饲料中不同糖源的显著影响。预糊化玉米淀粉和麦芽糖组比其它糖源组显著具有更好的体增重和特定生长率,但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黄鳍鲷幼鱼生长和体增重与饲料中糖源的复杂性没有相关性。饲喂预糊化淀粉和对照饲料鱼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比其它组高。饲料中糖的添加增加了黄鳍鲷幼鱼的肝体比,但对照组肝体比与糊精组,玉米淀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预糊化玉米淀粉组肠系膜脂肪体比比其它饲料组要高。结论:基于体增重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饲料中添加25%预糊化玉米淀粉和麦芽糖可以提高黄鳍鲷幼鱼的生长。另外,玉米淀粉预糊化显著提高了黄鳍鲷对玉米淀粉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本试验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75尾/m2、150尾/m2、300尾/m2、450尾/m2、900尾/m2五种梯度,选择同一批体格健壮、活力强,体长均为4.2 cm左右的虾苗,在同种环境因素下,用网笼悬挂于同一池中养殖40 d,结果表明:①不同密度对南美白对虾体长、体重的增长有显著影响(F〉F0.05=3.478),并且前一、二组在体长、体重的增长速度上明显优于后三组,各组之间体长增长最大提高4.2%,体重增长最大提高9%;②不同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也有显著影响,各不同实验组的成活率分别为93.7%、94.7%、84.7%、77%、69%,随密度增加,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成活率最大相差25.7%。通过研究得到结果,150尾/m2是工厂化养殖一个较为合理的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养殖系统中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最适碳源及添加量,试验选取葡萄糖、蔗糖、糖蜜3种碳源按碳(C)与氮(N)比(C/ N)为20:1添加,再按日投饲量的0%、25%、50%、75%和100%添加蔗糖,以期获得其最适添加量。结果显示,添加3种不同糖作为碳源均可以显著提高斑节对虾的特定生长率(P ﹤0.05),而添加蔗糖可以显著提高斑节对虾的成活率(P ﹤0.05);与其他组相比,添加75%的蔗糖组可以显著提高斑节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P ﹤0.05),促进异养细菌和浮游植物的繁殖,水体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较低,过多的添加蔗糖却会起到反作用。结果表明添加75%的蔗糖最适合生物絮团在斑节对虾养殖系统中形成,并促进斑节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水温18.2-21.9 ℃和盐度30-32下,在室内200 L塑料水槽中添加不同的碳源(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等)形成生物絮团,养殖体重(0.9±0.1 )g/只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幼参2个月,探讨水体中的生物絮团对其体内主要消化酶和免疫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淀粉、蔗糖有利于提高幼参体内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0:3:4:2:1)幼参胃蛋白酶活性(10.63 U/mg prot)显著高于其它组,复合碳源更利于提高幼参胃蛋白酶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1:2:4:1:2),幼参体壁中ALP活性最高,为2.66 U/mg;而玉米淀粉组中,幼参体液中SOD活性(204.66 U/mg )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 0.05)。添加碳源后制得的生物絮团可以提高幼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对初始体重为(31.24±0.58)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实验,比较不同糖源饲料对卵形鲳鲹生长、体组成、血液指标和糖酵解酶活力的影响,筛选出最有利于生长的糖种类。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糖分子量增大有增大的趋势,其中,糊化玉米淀粉的WG和SGR最高分别为335.35%和2.62%/d;不同糖源组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以及血糖、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为葡萄糖组最高;除己糖激酶(HK)活力外,各糖源组的其他糖酵解酶活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亦是葡萄糖组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卵形鲳鲹对淀粉类大分子糖的利用效果优于葡萄糖等小分子糖类,糊化玉米淀粉组的生长效果最好;不同糖源饲料对卵形鲳鲹糖代谢过程中糖原合成、糖脂转化、糖酵解等途径的相关指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