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脂肪源对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将300尾健康活泼、体重[(42.65±0.26) g]一致、大小均匀的鳙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各组分别饲喂饲料中添加3%大豆油(SO组)、菜籽油(RO组)、花生油(PO组)、葵花油(SU组)、玉米油(CO组)为脂肪源配制成的5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 SO组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SGR)显著高于PO组和CO组(P<0.05)。PO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SGR显著低于SO组、RO组和SU组(P<0.05)。2)PO组和SU组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SO组和CO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RO组的肌肉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显著低于CO组(P<0.05),SO组的肌肉蒸煮损失和离心损失均显著低于CO组(P<0.05)。SO组的肌肉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SO组和SU组...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挑选450尾体格健壮、大小均匀、平均体重为(17.67±0.03)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以鱼油(FO)、豆油(SO)、亚麻籽油(LO)、菜籽油(RO)、花生油(PO)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约49%)、等脂(粗脂肪约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FO组和LO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PO组(P0.05)。2) RO组的肝脏C18∶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O组的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高于除P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肝脏C20∶5n-3、C22∶6n-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P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血清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LO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SO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FO组和RO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FO组和PO组(P0.05)。FO组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除L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LO组的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活性显著高于PO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FO组和LO组的生长性能相对较好,而SO组和RO组次之,SO、LO、RO可以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良好的植物油源。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养成期彭泽鲫生长、体组成、抗氧化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含有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CO)和大豆磷脂(SL)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53.63±0.10)g的养成期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56 d。结果显示:大豆磷脂组增重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较菜籽油组提高了5.91%,与鱼油、豆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彭泽鲫全鱼粗灰分均无显著影响。鱼油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大豆磷脂组提高了6.24%(P<0.05),与豆油组及菜籽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彭泽鲫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豆油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大豆磷脂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菜籽油组提高了19.89%(P<0.05),但与鱼油和豆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鱼油组和大豆磷脂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分别较菜籽油组提高了11.04%和10.48%(P<0.05),但与豆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以上4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和大豆磷脂可作为养成期彭泽鲫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菜籽油不适宜作为彭泽鲫饲料的单一脂肪源。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花生油(PO)、猪油(L)、鱼油-豆油(1∶1)(FSO)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 < 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 < 0.05)。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 < 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 < 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 < 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 < 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 < 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综合以上7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1∶1)、豆油和菜籽油可作为大菱鲆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猪油、混合油不适宜作为大菱鲆的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挑选300尾初重(76.59±1.16) g的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脂肪源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大豆油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 0.05),大豆油组的摄食量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棕榈油组(P0.05)。2)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3)亚麻油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大豆油组的全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全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6)大豆油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健康。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其饲料转化率和免疫能力;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则可引起其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甲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42%~10.18%。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大规格吉富罗非鱼(GIFT)对不同植物油的利用效果,筛选出大规格吉富罗非鱼饲料中合适的植物脂肪源。分别以大豆油(SO)、棕榈油(PO)、棉籽油(CO)、菜籽油(RO)、磷脂油(SL)和大豆油∶棕榈油∶棉籽油∶菜籽油∶磷脂油=1∶1∶1∶1∶1的混合油(MIX)为脂肪源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29.92±0.31)g的吉富罗非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50尾。结果表明:对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棉籽油组和混合油组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菜籽油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混合油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合油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菜籽油组和磷脂油组(P0.05)。混合油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棕榈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大豆油组、菜籽油组、棕榈油组和磷脂油组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大豆油组和菜籽油组肌肉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肌肉中n-3系脂肪酸/n-6系脂肪酸,菜籽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棉籽油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棉籽油组肝脏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菜籽油组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肝脏n-3/n-6,菜籽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均高于肝脏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在饲料脂肪酸组成与肌肉或肝脏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中,均以棕榈油组最大,磷脂油组最小。由此得出,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和磷脂油可以作为大规格吉富罗非鱼(体重为230~790 g)饲料中良好的脂肪源。大规格吉富罗非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一定程度上被饲料脂肪酸组成影响,但肝脏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鱼粉、酪蛋白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40%、45%和50%的4种等能饲料,以确定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试验选用乌苏里拟鲿稚鱼[初始体重为(3.40±0.01)g]3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但与50%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升高到50%,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稚鱼全鱼和肌肉水分以及全鱼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则呈降低趋势。各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肥满度、肝胰指数和内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指标,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为45%。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YHY)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生长性能、全鱼及肌肉氨基酸组成以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0%、1.5%、2.0%和2.5%的YHY,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YHY0(对照)、YHY0.5、YHY1.0、YHY1.5、YHY2.0和YHY2.5]。选择初始体重为(5.53±0.14) g的青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青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效率(PER)上升后逐渐平缓。YHY1.5和YHY2.0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YHY2.5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YHY1.5、YHY2.0和YHY2.5组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YHY对青鱼幼鱼全鱼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在YHY2.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添加水平对青鱼幼鱼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YHY2.0和YHY2.5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YHY显著增加了青鱼幼鱼全鱼以及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以及呈味氨基酸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价(AAS)、化学价(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P0.05)。4)青鱼幼鱼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YHY添加水平为1.5%时,青鱼幼鱼肝胰脏的T-AOC及T-SOD活性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对青鱼幼鱼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有利于改善肝胰脏细胞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基于SGR和PER的数据分析,在饲料中添加1.57%~2.02%的YHY能提高青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同时,YHY能提高青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的氨基酸含量、肝胰脏抗氧化指标,改善肌肉品质,并且不会对青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形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姜秋水  沈华  谢丹 《中国饲料》2019,(19):79-82
为研究不同添加形式及水平的高级脂肪醇对青鱼(Mylopharyngodn piceus)生长性能、机体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选用规格整齐(1.25g左右)、活动能力强的青鱼1050尾,随机分为10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T1)、2.5%C28(T2)、5.0%C28(T3)、5.0%C28-PZ(T4)、5.0%C28-PK(T5)、2.5%C30(T6)、5.0%C30(T7)、5.0%C30-PZ(T8)、5.0%C30-PK(T9)、15.0%C30-PZ(T10)的脂肪醇。预试期7d,正试期56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T1相比,T3、T6、T9、T10组鱼末重分别提高11.88%、11.87%、8.86%和11.02%,增重率分别提高17.01%、17.15%、15.13%和17.20%(P<0.05);T6组鱼饵料系数最低为1.84,与T1组相比降低7.54%(P>0.05),其余各组饵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T9组相比,T4和T8组全鱼水分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24%和2.51%(P<0.05);与T1组相比,T4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3.21%(P<0.05);与T1组相比,各组全鱼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T3、T7和T9组相比,T4和T8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各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饲料添加高碳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鱼肝胰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与T1组相比,T6、T7和T9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P<0.05)分别提高43.93%、38.65%和50.26%;T3、T5、T6、T9组和T10组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分别提高38.97%、35.85%、41.51%、40.37%和40.89%。试验各组青鱼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高碳醇2.5%C30、5.0%C28和15.0%C30-PZ能显著提高青鱼体增重及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不影响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等营养组成,可作为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液学指标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等能饲料(脂肪水平均为9%)。选取初始平均体质量为(4.70±0.01)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鱼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血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40%的组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最低,显著低于蛋白质水平为35%和45%的组(P<0.05)。蛋白质水平为45%的组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知,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时即可满足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需求,但适当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尼罗罗非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配制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72%、0.90%、1.00%、1.24%、1.41%、1.63%和1.86%的7种等氮等脂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9.79±0.04)g的军曹鱼84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进行为期16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0.90%和1.0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0.72%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00%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00%组的饲料系数最低,除与0.90%和1.24%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72%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9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除与0.72%和1.00%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24%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0.72%和0.90%组(P0.05)。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肌肉中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1.00%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63%组(P0.05)。由此可见,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可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和体蛋白质含量;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军曹鱼对饲料中蛋氨酸的需要量为1.12%(占饲料蛋白质的2.43%)。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检测运输胁迫前后血清皮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以及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变化,以研究饲料中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饲喂平均体重(17.2±6.7)g银鲳60 d后进行4 h运输胁迫。每种饲料饲喂3个水泥池(重复),每池投放50尾试验鱼。结果显示:4 h运输胁迫后,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所增加,其中SO组变化显著(P0.05),升高1.89倍,SFO组变化程度最小;各组血清葡萄糖浓度均略有增加,其中SFO组增加最少,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各组乳酸浓度则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SO组;各组脑部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力均出现显著减弱(P0.05),而SFO组无论是在胁迫前还是在胁迫后在各组中均有最高活力;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其中SO组上升幅度最大;虽然各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有所增强,但只有SO组变化显著(P0.05);肝脏和肌肉CAT活力仅SO组显著增强(P0.05),其余各组变化不显著(P0.05);SO组血清SOD和CAT活力显著增强(P0.05)。由此可见,SO组银鲳在运输后机体健康情况较差,应激反应较为剧烈,说明投喂过量添加大豆油的饲料不利于银鲳的机体健康和长途运输,而在保持鱼油含量的前提下适当添加大豆油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小麦粉为糖源,配制出基础饲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7.5%的牛油(BT)、鱼油(MFO)、豆油(SO)、玉米油(CO)或花生油(PO)作为不同脂肪源,制出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3±0.5g)8周。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脂肪源显著影响军曹鱼的生长(SGR)和肌肉、肝脏的脂肪酸组成(P<0.05)。投喂饲料中含有鱼油的军曹鱼表现出最好的特定生长率,其次分别为豆油组、花生油组、玉米油组和牛油组。鱼油对军曹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的EPA和DHA等n-3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军曹鱼的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不同油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血浆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公雏360只,随机分成4个组,分别采食含有豆油(SO,对照)、鸡油(CO)、亚麻油(LO)和鱼油(FO)的饲粮,油脂添加水平前期(1~21日龄)为3.0%,后期(22~42日龄)为3.5%。结果表明:1)FO组肉仔鸡42日龄体重(BW)、后期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低于SO和CO组(P0.05)。2)与SO组相比,21日龄时CO组的胸肌率显著降低(P0.05),42日龄时FO组的胸肌率显著降低(P0.05)。3)与SO组相比,CO和FO组的滴水损失显著增加(P0.05);CO和LO组胸肌肌肉的pH45 min和ΔpH显著增加(P0.05);CO组屠宰后45 min亮度(L*45 min)值显著增加(P0.05),FO组L*45 min和屠宰后24 h亮度(L*24 h)值显著降低(P0.05);LO和FO组屠宰后45 min红度(a*45 min)值显著增加(P0.05),CO组屠宰后24 h红度(a*24 h)值显著降低(P0.05);CO和LO组屠宰后45 min黄度(b*45 min)和24 h黄度(b*24 h)值显著增加(P0.05),FO组b*24 h值显著增加(P0.05)。4)与CO组相比,LO组21和42日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SO组相比,42日龄LO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SO组相比,CO组42日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可见,与SO相比,CO不影响肉仔鸡生长性能,可致肉色变差和滴水损失增加;FO降低了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可改善肉色,但肌肉滴水损失增加;LO不影响肉仔鸡生长性能,可调节血浆脂质代谢,并改善肉色。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以鱼粉、小麦蛋白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葡萄糖、蔗糖、糊精、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平均体重为(7.06±0.48)g的大黄鱼幼鱼5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浮伐式网箱(1.5 m×1.5 m×2.0 m)中,每天饲喂2次。结果表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大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的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小麦淀粉、土豆淀粉和玉米淀粉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糖原含量最高,肌糖原含量最低。土豆淀粉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但肝脏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结果得出,大黄鱼对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等结构复杂多糖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蔗糖和葡萄糖。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添加棕榈油饲料中添加2种磷脂对中间球海胆生长、性腺发育及营养组成的影响。以酪蛋白、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在鱼油饲料中添加大豆卵磷脂作为对照组饲料,在棕榈油饲料中分别添加大豆卵磷脂(PO+SL组)和磷虾油(PO+KO组)作为试验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的(18.86±0.55) g的中间球海胆4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投喂上述3种饲料,每组15只,单笼养殖。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增重率和性腺湿重无显著差异(P>0.05)。PO+SL组的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 PO+SL组的性腺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O+KO组和对照组(P<0.05),PO+SL组的性腺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之间性腺亮度和红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PO+SL组的性腺黄度值显著低于PO+KO组和对照组(P<0.05)。4)性腺组织切片可见,PO+SL组的性腺发育速度最慢,雄性和雌性个体仅发育到Ⅱ期。PO+KO组和对照组的雄性个体性腺发育较快,均发育到Ⅲ期;而雌性个体性腺仅发育到Ⅱ期。5)PO+SL组的性腺...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康、平均体重(145.56±4.12) g的虹鳟45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0%、2.0%和4.0%的杜仲皮水提物。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增重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肌肉pH45 min、pH24 h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肌肉pH下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0%和4.0%组(P<0.05),0.5%和1.0%组显著高于4.0%组(P<0.05)。3)各组间肌肉离心失水率、冷冻渗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1.0%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4.0%组肌肉弹力和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组肌肉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1.0%组(P<0.05),4.0%组肌肉内聚性显著高于1.0%、2.0%和对照组(P<0.05)。5) 1.0%和4.0%组肌肉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肌纤维密度随着杜仲皮水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0.5%、1.0%、2.0%和4.0%组之间肌纤维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建议饲料中添加浓度为4.0%杜仲皮水提物以改善虹鳟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米糠毛油与其他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 40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相同比例的米糠毛油(CRBO)、大豆毛油(CSO)、猪油(LO)及棕榈油(PO)。试验期42d。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1~21 d)CRBO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CSO、PO组(P<0.05),各组全期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2)CRBO组腿肌烹饪损失显著低于LO组(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CSO组(P<0.05),胸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CSO、LO组(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LO组(P<0.05)。关于胸肌脂肪酸组成,PO、LO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RBO、CSO组(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CRBO、CSO组(P<0.05),CRBO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最高,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第21天,CSO、PO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LO组(P<0.05),CRBO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PO组(P<0.05);试验第42天,CSO组肝脏T-AOC显著低于PO组(P<0.05)。LO、PO组的血清T-AOC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CRBO、CSO组,其中PO组显著高于CSO组(P<0.05)。结果提示,相比其他油脂,CRBO能降低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胸肌饱和脂肪酸含量及提高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不同程度地提高胸肌PUFA含量,但对肌肉pH、滴水损失和肌肉及肝脏抗氧化能力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