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G0157为出发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获得640个再生菌株,通过拮抗实验鉴定获得103个诱变菌株.测定诱变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含量和生物量并计算多糖产量,与出发菌...  相似文献   

2.
利用DPPH(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实验,从经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获得的103个灵芝(Ganoderma lucidum)诱变菌株中初步筛选出14个抗氧化能力强的优良菌株,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及ABTS...  相似文献   

3.
以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平菇(农平8l号)孢子,培养孢子获得双核异核菌株。随机选育4个菌株,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4个菌株子实体颜色及形态特征都有变化。诱变的菌株生长速度普遍快于对照菌株,诱变的菌株生长势普遍好于对照菌株,诱变后各菌株生长发育比对照都快,其中1号生长最快。出菇结果表明各诱变菌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快,出菇早,1号比对照提前12 d,其中以1号菌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FV7为材料,采用紫外线诱变、氯化锂诱变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等多种诱变方法对金针菇的菌丝细胞进行诱变,诱变后的菌丝细胞经过菌丝体生长阶段33℃高温初筛和子实体发育阶段20℃中温复筛,并经过多轮筛选获得耐高温突变菌株FV7EMS。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甲基磺酸乙酯对金针菇菌丝细胞的诱变效果明显,突变菌株FV7EMS能在20℃温度出菇,且生长速度快、菌柄较长,生物学效率比亲本FV7提高了28.82%,与亲本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金针菇耐高温新品种的培育,对于降低工厂化栽培能耗、多季节栽培金针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北虫草‘CM016’为出发菌株,将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片段用生理盐水稀释104倍,在20 W紫外灯下32 cm处照射100 s,研究了紫外线诱变对北虫草优良菌株筛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诱变共获得了31个菌丝体长势较好的菌株;拮抗试验表明,其中15株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存在拮抗线,对其进一步采用脂酶同工酶电泳鉴定亲缘关系,筛选出了与出发菌株有明显差异的诱变新菌株11个,将其进行出草试验及统计产量和虫草素含量测定,有8个菌株具有出草能力,其中C16菌株子实体产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C6菌株子实体虫草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6.
诱变产生营养缺陷型菌株是获得遗传标记菌株的常规方法之一,最近国外报导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平菇原生质体缺陷型突变体的融合,并获得了种间和种内的融合子。为了进行食用菌的细胞融合,我们首先对平菇的孢子和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灯照射诱变,希望获得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株:plf,佛罗里达平菇。引自南京林业化学研究所。 (二)方法: 1.孢子经Tween80分散处理后制成悬液。将制好的孢子悬液在磁力搅拌器搅拌的同时用15w紫外灯照射,距高30cm,被紫外线诱变的孢子于液体基本培养基中进行避光振  相似文献   

7.
将杏鲍菇单核菌丝进行紫外诱变,挑选优良单核菌株杂交配对,获得47个长势较好的子代菌株。通过拮抗试验与脂酶同工酶分析预测子代菌株杂种优势,筛选出有异于亲本的7个杏鲍菇新菌株。  相似文献   

8.
应用低能N~+离子注入金耳酵母状分生孢子菌株进行诱变,以获得一株多糖产量更高的金耳诱变菌株。试验确定了低能N~+离子注入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为60×10~(14)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靶室真空度10~(-3)Pa。以5 s脉冲式注入,间隔时间为15 s。离子注入后,分别以液体发酵生物量(孢子量)及多糖产量为初筛和复筛标准,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金耳多糖高产菌株,其产量较对照菌株提高了12.3%,液体发酵多糖产量(包括菌体多糖与发酵液多糖)达2.7 g/L。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注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金耳诱变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JLZ1、JLZ2、JLC1与JL01在DNA条带数上均有所不同,证实诱变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桑黄(Phellinus baumii)黄酮生产能力,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诱变桑黄菌株SH1(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筛选获得了3株高产胞内黄酮的优势菌株A67、A130、A157,与出发菌株相比,菌株A67、A130、A157液体发酵胞内总黄酮产量分别提高了86.7%、20.0%和60.0%。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显示3株优势菌株与出发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TEAC(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和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实验结果表明,A67菌丝体醇提物比出发菌株具有更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桑黄属菌株的选育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诱变方法,并为桑黄黄酮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原生质体选育桑黄菌株SH009,在确定诱变剂量效应曲线的基础上选择了1.5×1015 ions/cm2氮离子的诱变处理剂量.经过对诱变原生质体单个再生菌落的筛选,得到8株变异株,选取生长速度较快的5个菌株进行摇瓶培养,这5个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均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其中P4的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7.76%和73.24%.5个诱变菌株经平板传代5代以后的生长速度均保持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果表明,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桑黄菌株是一种有效的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二、诱变前的准备(一)选择出发菌株出发菌株就是指用于育种的原始菌株,出发菌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育种效率。食用菌的出发菌株目前尚无确切的标准,一般应选择经自然选育后证明其性状比较稳定的菌株,或是经杂交或诱变后的性状较稳定的菌株。有的菌株在发生某些变异后,对一些诱变物质会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紫外、亚硝基胍以及复合诱变的方法,采用制霉菌素抗性筛选,选育赤霉素高产突变株.在磁力搅拌下,菌悬液先后经过浓度为3.0 mg/mL亚硝基胍30 min和紫外线(30 W,20 cm距离)45 s诱变,得到抗制霉菌素的赤霉菌突变株.进一步摇瓶复筛,获得赤霉素高产菌株,其中菌株ZNL-1产赤霉素效价达到2 170 μg/mL,较之诱变前发酵效价平均提高了16.7%.经10次斜面传代,菌株ZNL-1产素水平稳定,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表明,赤霉菌抗制霉菌素的抗性与赤霉素高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可用于发酵高产活性物质的优良姬松茸菌株,利用150~601 Gy的60Co-γ射线对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原生质体进行辐照诱变,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体生物量、多糖以及麦角甾醇产量为指标筛选优良再生菌株,并基于SCoT多态性分子标记对再生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筛选获得生长速度优于出...  相似文献   

15.
以实验室保存的蛹虫草菌株("BY2")为出发菌株,采用^60Co-γ射线与ARTP复合诱变方法对其进行处理,经过初筛、复筛及稳定性试验,研究了诱变菌株的菌落特征及子实体产量,以期获得蛹虫草高产菌种。结果表明:经复合诱变处理,筛选出3株高产突变株,其子实体产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率分别为32.27%、36.00%和33.87%。通过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工厂化生产测试,BY2-1122菌株是传代稳定性较好的菌株,其子实体产量明显高于现行生产菌株,增幅达17.3%。研究表明,利用^60Co-γ射线与ARTP复合诱变选育蛹虫草,可以获得高产子实体菌株。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双孢蘑菇双核菌丝进行诱变处理及碱性驯化获得高产优良菌株.采用不同覆土的方法,对高产菌株1次覆土和2次覆土(CK)培养菌丝及栽培双孢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次覆土处理双孢菇菌丝生长优于对照,但存在差异,1次覆土0.5 min诱变菌株效果最佳,表现为菌丝生长快、菌丝健壮、出菇早、子实体性状优良、抵抗杂菌能力强、产量高.  相似文献   

17.
以香菇栽培菌株"庆20"作为诱变材料,分别利用0.4、0.6、0.8kGy 3种辐射剂量,剂量率为10Gy·min~(-1)的~(60)Co-γ射线对香菇菌株进行物理诱变,以不辐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辐射剂量对香菇菌株诱变率和致死率的影响,将诱变菌株与对照菌株进行拮抗试验和SSR分子鉴定,并对突变菌株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利用能力进行筛选,以期筛选出能更好的利用秸秆作为栽培基质的香菇栽培菌株。结果表明:辐射剂量为0.4kGy时,所有菌株致死率为0,0.6kGy时致死率为46.7%,0.8kGy时致死率达到100%。经过拮抗试验和SSR分子标记的筛选,得到6株符合要求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北虫草中含有虫草酸、虫草素以及各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具有抗疲劳、抗炎、止血化痰、延缓衰老等功效,是非常珍贵的食药用菌。因此如何提高北虫草产量是研究者的重点研究方向。[方法]利用物理方法诱变北虫草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利用高压电晕电场诱变北虫草菌分生孢子,通过对电场处理后孢子的致死率、以及与未处理菌落进行拮抗线比较、生长速度的比较,筛选出有效诱变北虫草菌株的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结果]通过高压电晕电场诱变北虫草分生孢子,获得了几组与原始菌株拮抗线明显的诱变菌株,且经过ISSR分析,发现诱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电泳图谱有明显的差异,得出了高压电晕电场为获得稳定、高产的北虫草菌株提供了新的方法。[结论]可以用高压电晕电场对北虫草进行诱变。  相似文献   

19.
对桦褐孔菌菌株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菌丝体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LZ1、JLZ2、JLC1比JL01多4条酶带且酶带颜色深浅不同,4个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60~1.00,说明诱变菌株较出发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3个诱变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0.
以实验室筛选的一株白色链霉菌B-215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的方式对其进行菌株选育.通过紫外诱变,得到一株ε-聚赖氨酸产量为0.75 g/L的突变株BU-215,比未诱变的产量提高20.97%.其发酵液抑菌圈的H/C(抑菌圈直径与滤纸片直径之比)为1.56,比对照菌株高25.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