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掌握小菜蛾田间消长规律,探索安全、有效的防治技术,于2008年11~12月初步研究了海南省琼中县营根升坡蔬菜基地小菜蛾冬季田间消长动态,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75%阿维·茚虫威WP药后3d和7d防效明显优于其它处理,且其作用速度快,杀虫力强,持效期长;0.2%高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和2%阿维菌素EC对幼龄虫防治效果明显,但对老龄虫防治效果较差。研究认为,在低龄幼虫时使用4.75%阿维·茚虫威WP1000~1500倍或0.2%高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1000倍防治小菜蛾,可以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
水稻潜根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水稻潜根线虫的形态特征.侵染循环及对温、湿度的适应性等有关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描述调查结果证实.该虫在湖南省稻区广泛发生.田间发生消长动态曲线表明.湖南省稻根带虫量全年在田间出现3次高峰.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与甜菊干叶产量(Y)有密切关系的6个数量性状(株高x1,茎粗x2,分枝数x3,主茎节数x4,单株叶片数x3,肉质根条数x6)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性状对干叶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x3〉x4〉x5〉x1〉x6〉x2它们与干叶产量的回归关系为Y=9.79551-0.048215x1-0.78821x2+0.11641x3+0.573072x4+0.0082286x5-0.0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定,得出并背金针虫在田间的分布属聚集型,并确定了田间调查该虫时,以“Z”字型和棋盘式取样法最佳,其取样数为n=25.49/x+0.67。  相似文献   

5.
对山葵黑心病病害症状和病原进行鉴定研究,观察结果与有关文献核对,确认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山葵茎点霉(Phoma wasabiae Yokog)。田间病害消长情况观察显示,该病田间发生普遍且严重。一般株发病率93%-100%,叶发病率28%-66%,一年中的5-6月和11-12月为发病流行高峰期。药剂防治试验表明,施宝功50%可湿性粉剂和特克多45%悬浮剂对该病有明显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洛阳市近几年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危害动态 ,归纳了该虫的发生特点 ,总结了种群田间消长规律 ,探讨了种群消长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与甜菊种子产量(y)有密切关系的6个数量性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性状是:株高(x1)茎粗(x2)分枝数(x3)主茎节数(x4)单株叶片数(x5)肉质根条数(x6),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性状对种子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x3〉x5〉x4〉x1〉x2〉x6,它们与种子产量的回归关系为,y=-3.159526+0.008346444x1-0.025934141x2+0.010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小麦叶枯性病害预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多年的调查资料,利用全过程汉行速率模拟叶枯性病害流行动态,同时筛选出四个主效因子,并用四个主效因子进行几种预测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以回归预测准确率最高并建立了蜡熟期病指的回归预测式。Y=-23.8602+11.03462x1+0.6175x2-6.3786x3-0.1263x4。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结全爪螨种群在桂花上的消长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桂花桔全爪螨种群一年中有4个高峰,其为害最高峰在4月中旬~5月上旬及5月中旬~6月上旬,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时数、降雨量及天敌对卵量影响较小,对幼、葳、成螨的数量影响较大,其中天因子的影响尤为显著,螨量与光照时数呈负相关的关系。螨量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y5=0.2562+0.0584xr2-0.132xs1+0.1172x3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年的调查资料,利用全过程流行速率模拟叶枯性病害流行动态,同时筛选出四个主效因子,并用四个主效因子进行几种预测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以回归预测准确率最高并建立了蜡熟期病指的回归预测式:Y=-23.8602+11.0346x1+0.6175x2-6.3786x3-0.1263x4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77-1990年2614次田间种群消长系统调查及对15417头长,短翅型雌成虫卵巢发育系统解剖证实,本地区单季晚稻最初虫源由南方迁入,迁入期通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繁殖产生长、短二种翅型的成虫,从过入建立各到种群最终消失,可发生3-4个世代,田间种群数量动态与迁入基数,气温、食科及天敌等因子有关。其中,虫口基数和气温是种群大发生的主导因子,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是种群数量激增的预兆。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病穗级别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小麦白粉病病穗级别田间实测资料,采用方差、相关回归、通径等方法探讨了病穗级别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据此建立了产量损失二元回归预测试:y=-280.3156+4.1569x2+6.1047x4及防治指标的动态模型:Pt=「(100CF/ZNE)+4.406」/10.277和静态模型。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发生量微机预测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作指导,分析了玉米螟发生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提出了1代和不完全2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长、中、短期预报模式。长期预报模式为y=x(I)/m(I),F=7>F0.01=6.37;中期预报模式为y=0.073x1+0.4947x2+0.3428x3-0.1684,F=6.0469>F0.05=3.59;短期预报模式为y=0.8012x-0.1863.并以PC-1500微机为工具,使用BA  相似文献   

14.
环境因素对荸荠秆枯病流行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系统调查荸荠秆枯病的流行规律。建立病害流行预测方程D=5.5547-0.031x1+0.049x2+0.5233x3-0.3487x4。病害流行与田间种植密度及7-9月间温湿度、雨日雨量、露日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稻水象甲种群消长动态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湖南稻区1 a发生2代,由越冬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啃食稻叶、产卵繁殖。第一代幼虫蛀食早稻根系影响水稻生长,第二代成虫取食晚稻叶片获得充足营养后,又迁移到当地越冬场所蛰伏。重点对稻水象甲的周年种群变动及虫源转移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影响田间种群消长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虫的测报技术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交换钙对锶—89在小麦和大豆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交换钙对^89Sr在小麦及其连作作和的在豆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钙钙将抑制^89Sr由土壤向小麦和大豆植株的输运和积累。^89Sr在该两种作物中的滞留浓度C与交换钙量X呈线性负相关:麦根C1=124.2-10.1x,麦秸C2=99.3-3.8x,麦壳C3=40.1-6.0x,麦粒C4=12.3-1.5x;大豆根C1=333.0-53.5x,豆壳C3=240.5-4...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后处理工艺的改进,运用超滤及喷雾干燥技术获得新型高效价粉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粉剂的杀虫效果为目前工厂常规产品的10倍左右.同时,以CS-1991(H3ab)作为标准品,3龄小菜蛾为供试虫,对其进行了毒力效价测定,测定的高效价粉剂死亡机率值与质量浓度对数值的回归方程为y=3.93+1.26x(r=0.98),LC50=6.98mgL-1,效价为47619.08IUmg-1  相似文献   

18.
本项研究明确了玉米象的寄生性天敌米象金小蜂Lariophagusdistinguensis(Ferster)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室内变温条件下,一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在26~32℃、相对湿度78%~85%时,完成一代平均17.6d。当每公斤虫粮有玉米象幼虫600头左右时,分别接雌雄成蜂10和20对以上,2个月后的控害效果依次为71.63%和90%以上。由此,提出了益害比为1∶30的该峰保护利用指标。根据连续两代蜂不同密度(x1与x2)分别对玉米象控制后的残虫数量(y1与y2),组建了相关回归式:Y1=98.4829-2.9177x1;Y2=447.8136-8.2405x2。为预测不同蜂量的控害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施放赤眼蜂长效蜂卡防治玉米螟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将发育进度不同的赤眼蜂寄生卵,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配制成长效蜂卡。分别在玉米螟化蛹15%和20%时向后推10d,进行第一次放蜂,并与常规放蜂方法进行比较,调查记载田间防治效果。1992年试验结果如下:长效蜂卡四种处理的田间卵寄生率77.6%-86.2%;被害株率24.0%-40.0%;蛀孔总数14.0%-42.0%;百株遗留虫量2-12头。常规放蜂方法处理区的田间卵寄生率为77.7%;被害株率42.  相似文献   

20.
研究白蜡虫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1年1代,主要危害女贞,小叶女贞,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继续取食,生长,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期10-13d,平均产卵9208±2788粒。白蜡虫自给诚虫体重产卵量的关系式为y=510.80+40080.44x(r=0.8956〉r0.01=0.3377),5月中,下旬为若虫卵化期,6月上,中旬为若虫定叶,定杆期,10月上,中旬雄虫羽化与雌成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