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芸豆和玉米总DNA导入大豆及后代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翠华  雷勃钧 《大豆科学》2000,19(2):174-179
本文报道了利用花粉管能道技术,将芸豆、玉米的总DNA导入大豆的实验结果及采用不连续双垂直板聚丙烯凝胶电泳法,对其导入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的酶谱分析。结果表明:远缘材料的外源总DNA导入大豆,其后代发生明显变异,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谱发生了变化,说明了外源遗传物质已转移到大豆基因组中,并且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2.
李希臣  卢翠华 《大豆科学》1996,15(2):166-169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进行了磷酸己糖异构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葡萄磷酸位酶的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将向日葵的DNA导入栽培大豆后,三种酶的谱带清楚,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外源DNA导入后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进行了磷酸己糖异构化酶(GPI)、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葡糖磷酸变位酶(PGM)的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将向日葵的DNA导入栽培大豆后,三种酶的谱带清楚,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有的出现了供体特异带,有的出现了供体和受体所不含有的新型带,有的酶谱带加强或减弱,这说明外源DNA已导入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上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4.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利用外源总DNA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异柠檬酸脱氢酸(IDH)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呈现A、B、C三种类型。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有些后代的同工酶谱带中含有供体的特异带,说明供体的DAN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5.
外源DNA导入大豆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DNA导入大豆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长春13011张君王丕武刘宗昭邬信康本试验将花生和小牛胸腺DNA导入栽培大豆中导入后代在叶型、株高、分枝数、生育期、产量等都发生变异并研究其引起的变异作用,为外源DNA直接导入的理论研究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7.
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8.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希臣  谢纬武 《大豆科学》1994,13(2):152-156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利用RAPD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所获得的变异后代(D_2)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变异后代的各株系的酶谱与其亲本的酶谱差异明显。所有的材料除具有两条共同的谱带外,在表型变异明显的各株系间,其酶谱差异很大。这表明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或调控了受体某些基因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0.
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水稻分子育种的兴起、发展与研究现状。较全面地介绍了分子育种的由来,外源DNA导入的方法,导入后代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外源DNA导入的分子验证,DNA的提取与纯化,育种效果与育种程序等。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该项研究的实践,对外源DNA导入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受粉后,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从而引起了后代性状的广泛变异。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子DNA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用大豆干种子和叶片分别为材料,进行以PCR为目的大豆模板DNA的提取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大豆干种子为材料,虽然在提取DNA量上比用叶片提取的少,但对PCR扩增结果没有影响。因此,用大豆干种子直接提取DNA可以节省育苗时间,获得完全可以满足试验要求的大豆模板DNA。  相似文献   

13.
高蛋白大豆品种育成及其技术拓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钱华 《大豆科学》1998,17(2):182-185
高蛋白大豆品种育成及其技术拓宽研究钱华雷勃钧卢翠华李希臣周思君韩玉琴刘昭军(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哈尔滨150086)前言国内外大豆育种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当前大豆高蛋白育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而且多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用于SSR分析的大豆DNA的快速提取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40  
描述了一种可从大豆种子及叶片中快速提取DNA的方法,既节省时间,又可获得供上百次PCR扩增使用的DNA,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获得的DNA可用于大豆SSR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各2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所合成的40对引物的筛选,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和0.150,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在遗传距离0.300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法从大豆不同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振东  孙仓  王惠 《大豆科学》2008,27(1):42-46
从大豆组织中获得高质量和足够产量的基因组DNA,是进行大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为进行大豆基因组的PCR,RAPD,SSR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别以大豆种子和其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的SDS法和CTAB法对大豆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对DNA的提取效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及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在以叶片为材料时,SDS法和CTAB法的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差别不大,SDS法稍好于CTAB法.在以大豆种子为材料时,SDS法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CTAB法,SDS法可从大豆种子中提取到能够充分满足各种分子操作的高质量和数量的大豆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