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黄病毒病为近年来新发的鸭病,给养鸭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深入研究本病的防制,本试验对鸭黄病毒(duck flavivirus,DFV)进行了分离鉴定。取疑似感染DFV的病鸭病料,经细菌分离初步排除细菌感染后,应用RT-PCR检测呈现DFV阳性,处理后将其接种到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和健康鸭胚上进行病毒分离传代。结果显示,在DEF细胞上第1代48 h就开始出现CPE,随着时间的延长CPE更加明显,通常在72~96 h产生典型CPE;接种鸭胚每一代均出现死亡,且死亡时间多集中于接种后60~72 h,死亡鸭胚胚体水肿、出血、发育不良、胚肝严重出血、肿胀或斑驳样坏死等病变。将病毒DEF细胞和鸭胚分离物应用血凝试验、毒价测定、病毒中和试验、RT-PCR及人工感染试验进行检测鉴定,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DFV,并将其命名为DFV SDbz株。  相似文献   

2.
从山东省某疑似鸭瘟发病区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该毒株与鸭瘟标准强毒的血清型一致,对氯仿敏感,无血凝特性,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为10^-4.02/0.2 ml.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的UL6和UL7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所扩增片段与参考序列AF043730的同源性为99.7%.  相似文献   

3.
2016年3月,广东茂名某鸭场雏番鸭出现大量死亡,死亡雏番鸭多呈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症状。解剖死亡雏鸭可见肝脏点状出血、肾脏肿大出血。初步诊断疑似鸭病毒性肝炎。采集病死鸭肝脏、脾脏等组织,分别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病毒RT-PCR检测。结果显示,送检样品能扩增出约321 bp大小的鸭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引物条带,细菌分离为阴性。结合临床剖检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群雏番鸭发病的病原为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4.
1株番鸭源新型鸭呼肠孤病毒(QY株)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清远地区临床病变为发病鸭软脚,肝、脾肿大,有点/块状出血、坏死,其他各脏器不同程度出血的病死雏番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形态观察、核酸图谱鉴定、RT-PCR扩增、基因序列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为一株不同于以往番鸭呼肠孤病毒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并命名为DRV-QY株.  相似文献   

5.
鸭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duck plague)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引起的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展.主要对鸭瘟病毒的病料采集和保存、分离培养、理化特性及血清学诊断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诊治及病原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就四川省泸县某鸭场一次雏鸭暴发以急性死亡、肝脏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利用鸭胚分离到的病毒株,经血清学中和试验证明为鸭病毒性肝炎Ⅰ型。 1 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剖检 泸县某养鸭场饲养天府肉鸭4500只,雏鸭饲养至6日龄开始出现死亡,一个星期内雏鸭死亡1200余只。发病初期雏鸭为突然死亡,后期病鸭表现精神不振,常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12月从安徽省不同地区临床疑似鸭疫里氏杆菌感染病/死鸭中分离到26株鸭疫里氏杆菌,通过细菌形态、PCR鉴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动物试验,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各地区分离株表现为较一致的形态特征和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对不同地区分离到的26株鸭疫里氏杆菌进行了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26株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先锋噻肟、阿莫西林和罗红霉素等几种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受率最高,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新霉素等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本研究为安徽省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7种鸭源细菌的分离与16S rDNA测序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死鸭的脏器中无菌分离细菌.根据培养特性、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和生化特性,鉴定出7种细菌分离株.以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16S rDNA试剂盒扩增其DNA片段,测序后NCBI网站进行BLAST搜索比对,鉴定出细菌种类,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浅绿气球菌和麦氏棒杆菌.前3种为鸭的常见分离菌,其余的较为少见.因此在鸭病控制过程中应注意可能存在一些不常见细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采用鸭胚尿囊腔接种、盲传的方法从山东某地区以瘫痪为主要特征的雏鸭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分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与OenBank上已发表的坦布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均高于98%,最高可达99.7%;病毒的ELD50为10^-3.17/0.2mL,接种9日龄鸭胚,68h左右鸭胚死亡,胚体出血,肝脏肿大出血,尿囊膜增厚;病毒对胰蛋白酶、酸、氯仿和热敏感,0.5%的胰蛋白酶、pH〈5和4.8%的氯仿条件下可将其灭活,56℃水浴20min或60℃水浴15min可将其灭活,37℃处理24h毒力由10^-3.17/0.2mL下降至10^-1.8/0.2mL;Mg2+不能提高病毒在50℃60min的稳定性;病毒未经酸碱处理不具有凝集鸡、鸭、鸽等红细胞的特性。接种7日龄雏鸭,48h后陆续发病,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剖检变化为雏鸭脑水肿,脑部毛细血管充血、肝脏出血、腺胃出血、肺出血水肿,临床表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0.
通过鸭胚接种,从山东和安徽两地疑似鸭瘟临床病例中分离鸭瘟病毒,分别命名为SD株和AH株。根据鸭瘟病毒疫苗株UL26-UL30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UL27(gB)的全基因,并对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包括完整的gB基因,长度均为3 003 bp,2株鸭瘟病毒分离株与鸭瘟病毒疫苗株的gB基因同源性均为99.8%,并且分别发生4个和2个氨基酸的变异。2分离株无血凝特性,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分别为10-4.5/0.2 mL和10-4.35/0.2 mL,动物回归试验可致15日龄雏鸭死亡,鉴定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