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底部渗灌下设置3个梯度施肥量(0.36、0.72、1.08 g·株~(-1))。通过观测生长末期(11月25日)苗木的形态指标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确定了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底部渗灌条件下最佳缓释肥施肥量。结果表明:底部渗灌缓释肥能有效促进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当施肥量为0.72 g·株~(-1)时,1年生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开始进入奢养阶段,此时的苗高、地茎和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34.60 cm、3.86 mm和1.36 g。为培育造林效果好的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底部渗灌技术下缓释肥较佳施肥量为0.72~1.08 g·株~(-1)。  相似文献   

2.
容器规格和养分加载量是影响容器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以红豆树、浙江楠、浙江樟和赤皮青冈的2a生容器苗为对象,设置容器规格和缓释肥加载量2因素4水平的析因试验,分析不同容器规格、缓释肥加载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各珍贵树种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容器规格及缓释肥加载量。结果表明,随容器规格和缓释肥加载量增大,各树种容器苗生长势愈好,容器规格为C3(18cm×20cm)时,各树种容器苗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最大,容器规格增大到C4(20cm×20cm),仅赤皮青冈苗高有显著提高;而容器苗生长量较大时对应的加载量则因树种而不同,红豆树和赤皮青冈为F2(2kg·m^-3),而浙江楠和浙江樟则为F3(3kg·m^-3)。根系生长量亦随容器规格变大而增加,红豆树、浙江楠、浙江樟和赤皮青冈根系分别在容器规格C3、C2(16cm×18cm)、C4和C4时发育较好;红豆树根系随加载量增加变细变长,其根系体积在加载量F2时最大,浙江楠和浙江樟分别在加载量F3和F1时根系各项指标值较大,加载量增加反而抑制浙江樟根系生长,赤皮青冈根系则受加载量的影响不明显。各树种根冠比随容器规格增加变化不大,但随着加载量的增加,均表现出减小的趋势,最小加载量F1(1kg·m^-3)时,根冠比最大。除红豆树外,容器规格和加载量2因素对各树种的交互效应明显,经初步评价,红豆树、浙江楠、浙江樟和赤皮青冈优质容器苗培育的组合分别为C3F2、C3F3、C3F3和C4F2,相对其他3树种,赤皮青冈更适宜于较大规格的容器;浙江楠和浙江樟较红豆树和赤皮青冈要求更多的基质养分。  相似文献   

3.
以紫楠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缓释肥施用量对紫楠容器苗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以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以筛选最佳缓释肥施用量,为紫楠容器育苗过程中精准施肥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的缓释肥施用量处理:F1 2.0 kg·m-3、F2 2.5 kg·m-3、F3 3.0 kg·m-3、F4 3.5 kg·m-3,测定不同缓释肥施用量水平下的紫楠苗木生长指标、根系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缓释肥施用量对紫楠容器苗的形态生长指标、根系指标和生理指标存在显著影响。紫楠苗木各项测定指标基本随育苗基质中缓释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缓释肥施用量为F3水平时,紫楠容器苗的长势最佳,苗高13.63 cm、地径5.03 mm,苗木单株干质量3.92 g·株-1、侧根干质量1.16 g·株-1,苗木根系总长204.28 cm、根系表面积157.51 cm2、根系体积12.46 cm3、总根尖数597个、一级侧根15.53条;同时,苗木叶片中叶绿素和营养物质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当缓释肥施用量增至F4水平时,苗木各项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出现下降的趋势,说明育苗基质中的养分浓度过高,对苗木生长和根系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影响根系吸收营养物质。综合评价,可选用3.0 kg·m-3缓释肥作为1年生紫楠容器苗培育过程中的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1年生多穗柯容器苗最优培育组合,采用基质配比、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三因素析因试验设计,测定各处理多穗柯全部苗木株高、地径、高径比,计算苗木根、茎、叶和整株生物量,检测苗木氮、磷质量分数和苗木根系生长指标,依据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及交互作用对多穗柯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各器官氮、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规格、缓释肥用量、基质配比×缓释肥用量对多穗柯容器苗生长影响最大,三者除对苗木根冠比无显著影响,对其它所有生长指标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次之;基质配比、基质配比×容器规格对多穗柯容器苗生长影响最小.基质配比是影响多穗柯容器苗根系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对全部根系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次之;三者交互作用对全部根系指标的影响最小.基质配比是影响苗木组织N、P质量分数的最主要因素,其对苗木根、茎、叶中N质量分数和整株全N、P质量分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容器规格、缓释肥用量次之;各主因素交互作用最弱.基质配比A2(V(泥炭):V(稻壳、木屑):V(黄心土)=3:6:1)、缓释肥用量B3(4.0 kg·m-3)、容器规格C3(15.0 cm×20.0 cm)组合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为0.763,是育苗效果最佳组合,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施肥方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以期为榉树容器苗的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榉树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和指数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共9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施肥处理榉树容器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两种施肥方式均显著促进了榉树容器苗生物量积累、氮含量以及各养分积累量的增加。指数施肥各处理茎和叶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磷、钾含量大多先增后减,并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榉树容器苗各器官氮含量大小依次为:叶根茎,磷、钾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茎。榉树容器苗养分积累量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1 714.84、106.82和302.02 mg·株-1,分别是传统施肥处理的1.28~1.84、1.18~2.21和1.21~2.18倍。[结论]两种施肥方式施用效果都比CK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指数施肥效果优于传统施肥,并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容器规格、基质配比、缓释肥施肥量和复合肥施肥量等因素对浙江楠容器大苗苗高、地径、分枝数、干物质积累及根系形态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对浙江楠生长和生物量影响有显著差异。容器规格对浙江楠生长和生物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复合肥施肥量对地下部干质量影响极显著,对地径和分枝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基质和缓释肥施肥量对浙江楠生长和生物量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所涉及的4个因素中,容器规格对浙江楠高生长影响最大,其次为基质配比,第三位为复合肥施肥量,最后为缓释肥施肥量。浙江楠3年生优质容器大苗培育最佳处理为容器规格(30 cm×30 cm×30 cm)、基质成分和配比(V(泥炭)∶V(黄心土)∶V(草木灰)=6∶3∶1)、缓释肥施肥量(每立方米基质施1.0 kg复合肥)和复合肥施肥量(每立方米基质施3.0 kg复合肥),其苗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80倍、1.87倍。不同栽培处理对浙江楠根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等性状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系性状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表明,浙江楠粗根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等指标与其苗高和地径等生长指标间相关程度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缓释肥和复合肥不同施用水平对青冈栎容器苗生长、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探索培育青冈栎容器苗的最佳肥料类型和施氮量,对青冈栎容器苗施用缓释肥和复合肥,分别设置4个施氮浓度梯度(0.1、0.2、0.3、0.4 g/株)和1个对照处理。在生长季末测量苗高、地径、根系指标,并将随机选取的苗木烘干,以测定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缓释肥和复合肥均显著促进了青冈栎容器苗的生长。在同等用氮量情况下,施用缓释肥效果总体上优于复合肥。其中在H4处理下,青冈栎容器苗的苗高、地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均为最大值,分别为69.08 cm、4.79 mm、281.92 cm、111.57 cm2、3.86 cm3和1.40 cm;在H3处理下,青冈栎容器苗的总生物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为最大值,分别为6.09 g、207.22 mg/g和188.77 mg/g,分别是CK的1.86、1.33、1.76倍。施肥促进生物量更多地分配给青冈栎容器苗的茎和叶;可溶性糖多集中在叶部;淀粉多集中在根部。就青冈栎容器苗而言,施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杉木容器苗生长和光合特性对不同缓释肥施用量的响应,为杉木幼苗的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杉木轻基质容器苗为研究材料,共设置6个处理:T1~T5分别表示缓释肥施用量为200、400、800、1 600和3 200 g·m-3,以不施缓释肥为对照(CK)。分析杉木容器苗生长量及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筛选出适合其生长的施肥量。[结果](1)缓释肥可以显著促进容器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且在T4处理时达到最大值。(2)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随缓释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T4处理时达到峰值。(3)各施肥处理中叶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高于CK,且各指标均在T4处理达到最大值,而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低于CK。(4)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且各指标均显著高于CK,而叶片胞间CO2浓度(Ci)则显著低于CK。[结论]T4处理(施肥量1 600 g·m-3)最适合杉木幼苗生长,通过提高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强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及光合效率,进而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
探究无纺布容器规格对油松苗木质量的影响,以期找到底部渗灌条件下培育油松苗(1-0)的最适合无纺布容器规格。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年生油松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在底部渗灌条件下设置4个无纺布容器规格培育苗木,分析生长季末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状况。结果表明:7 cm×15 cm规格下苗木苗高、地径、全株生物量最大,分别达到12.78 cm、2.29 mm、1.15 g·株~(-1),其中苗高、地径显著高于其他容器规格下的苗木,全株生物量与10 cm×15 cm规格下的苗木无显著差异;除根氮单株质量外,7 cm×15 cm规格下苗木各组织及全株氮、磷单株质量均显著高于7 cm×9 cm和7 cm×12 cm规格下的苗木;7 cm×15 cm规格下苗木茎氮、磷单株质量显著高于10 cm×15 cm规格下苗木,而根、叶和全株氮、磷单株质量并无显著差异;4种容器规格下油松苗木全株钾单株质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综合考虑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情况,底部渗灌下培育油松容器苗(1-0)的最适宜无纺布容器规格为7 cm×15 cm。  相似文献   

10.
基质配比及养分状况是容器苗培育的关键因子,不同家系容器苗对基质环境条件的响应亦不同。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家系苗为对象,开展基质泥炭和谷壳配比及控释肥加载量的析因试验,分析不同基质条件下马尾松家系容器苗生长及氮、磷吸收利用,探明其优质容器苗培育的基质配比和控释肥加载量。结果表明:单因素层面,基质配比对3个家系(32,35和36号)容器苗无显著影响,而控释肥加载量对各家系容器苗影响显著;双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家系容器苗对基质配比和控释肥加载量的交互作用响应不同,32号家系的双因素交互效应显著,以泥炭与谷壳体积比为5:5,控释肥加载量为3.5 kg·m-3组合处理的容器苗生长及氮、磷养分吸收利用均较好;而35和36号家系的双因素互作效应均不显著,仅对控释肥加载量表现出明显响应,分别以2.5和3.5 kg·m-3效果较优。经家系与控释肥双因素及容器苗各指标相关分析可知,苗期控释肥效应较家系明显。因此,容器苗培育不仅要注重苗高等表型指标达到出圃要求,还应严格掌控基质养分水平以确保苗木养分吸收利用;不同来源的容器苗育苗应结合其生长需求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移植苗木培育所需的缓释氮肥及磷肥最佳用量,以长白落叶松移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缓释氮肥水平(0,6,12,18 g·m-2氮)与3个磷肥水平(0,21,42 g·m-2五氧化二磷)共计12个施肥处理组合,研究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木生长状况和养分积累对不同氮磷施肥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氮磷仅对叶片磷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24),施肥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是通过其主效应引起的。缓释氮肥对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茎、叶、整株的氮、磷含量影响显著(P=0.001~0.026),其中6 g·m-2和12 g·m-2(氮)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促进作用较大,但2种施氮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磷肥对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及叶磷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09~0.040),21 g·m-2和42 g·m-2五氧化二磷均显著高于对照,但2种磷肥施用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6 g·m-2施氮量下苗高、地径、整株生物量和氮含量分别增加22.3%,12.9%,39.9%和48.3%;21 g·m-2五氧化二磷施用量下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分别增加13.3%,19.3%,17.8%,25.9%。综合考虑施肥效果,缓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影响较磷肥大,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最佳施肥量为缓释氮肥(氮)6 g·m-2,磷肥(五氧化二磷)21 g·m-2。图5表2参26  相似文献   

12.
以辽东山区天然阔叶混交林重要组成树种紫椴和花曲柳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实测法,探究紫椴和花曲柳的碳素积累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器官氮(N)、磷(P)、钾(K)元素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花曲柳树干的平均固碳量和连年固碳量整体上高于紫椴,随林龄的增长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40年生花曲柳树干平均碳素密度为322.18 kg· m-3,36年生紫椴为272.63 kg· m-3。在养分分配方面,紫椴和花曲柳单株N、P、K元素的积累量顺序一致(N>K>P),但在不同器官中各元素积累顺序有些差异。紫椴各器官养分积累总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花曲柳各器官养分积累总量顺序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紫椴与花曲柳树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各自总体的比例分别为4.11%和17.32%,而树叶、树枝与根的养分积累比重合计分别为57.07%和75.31%,三者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磷胁迫对毛竹幼苗生长和养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低磷胁迫对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养分环境、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幼苗生长和养分生理的影响及其持续效应,分析毛竹幼苗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机制。  方法  通过盆栽播种育苗方式,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2.5 mg·kg?1(极低磷,P1)、5.0 mg·kg?1(低磷,P2)、10.0 mg·kg?1(中磷,P3)、20.0 mg·kg?1(适磷,P4)对当年生长季末(T1)和翌年快速生长期(T2)根际土壤养分环境、毛竹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毛竹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  结果  低磷处理组(P1, P2)显著降低T1根际土壤pH (P<0.05),并维持了根际土壤高氮质量分数;这种低磷效应趋势持续至T2,且此时P1和P2的根际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较P4显著增加了10.70% (P<0.05)。低磷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了2个时期毛竹幼苗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P<0.05),且T2时的降幅比T1更高。T1时,低磷处理组显著降低了毛竹幼苗根冠比(P<0.05),也相对降低根系养分的分配比例;但T2时,低磷处理组的根冠比分别较P4显著增加44.30%和37.97% (P<0.05),且显著增加了氮、钾养分在根系的分配比例(P<0.05)。低磷处理组显著增加了T1毛竹幼苗整株磷素利用效率(P<0.05),随育苗时间推移,其利用效率下降,至T2时,仅P1较P4显著增加了19.05% (P<0.05)。  结论  低磷胁迫抑制了毛竹幼苗生长和养分积累,但提高了其整体磷素利用效率;随育苗时间延长至翌年快速生长期时,低磷胁迫对植株的抑制作用增强,但毛竹幼苗通过提高根冠比、根系养分分配比例来提高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图2表4参25  相似文献   

14.
设置了不同沼液施用量0、40、60、80和100 kg·m-2的处理,研究象草的生物量、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土壤N、P养分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适度的沼液施用量可促进象草分蘖,增加其生物量.象草的氮利用效率在施用沼液60 kg·m-2的处理最高,为27.5%,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大,氮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磷的利用效率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引种栽培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10月,以毗邻乡土竹类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和农耕地为对照,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收集到土壤动物3 477只,隶属于3门9纲24目;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排序为雷竹(3.47×105只·m-2)>慈竹(9.65×104只·m-2)>农耕地(4.58×104只·m-2),类群数为慈竹(30个)>雷竹(28个)>农耕地(15个),其中,各样地间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显著(P<0.05)。密度-类群指数(IDG)以雷竹和慈竹样地显著高于农耕地(P<0.05),各样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均呈现表聚性分布特性;雷竹与慈竹样地土壤动物的群落相似性较高,各样地土壤动物的相似性指数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雷竹的引种栽培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图2表5参32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和N添加处理对植物根际土壤胞外酶及其计量特征,以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从而探讨全球N沉降背景下菌根真菌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以1年生樟子松的盆栽菌根苗(简称+M,混合接菌处理)和非菌根苗(简称-M,未接菌处理)为对象,设置4个N添加处理:不施N(0N,0 kg·hm-2·a-1)、低氮(LN,15 kg·hm-2·a-1)、中氮(MN,30 kg·hm-2·a-1)、高氮(HN,60 kg·hm-2·a-1)。对比分析接菌和N添加处理对樟子松苗木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及其计量特征的影响,探究菌根真菌对微生物养分限制调控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接菌处理下,随N添加量增加,土壤中碱解N均呈增加的趋势。H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壤有效磷达到最大。2)LN、M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LAP、NAG和AL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菌根苗。3)MN、H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较非菌根苗均显著降低。4)通过PLS-PM路径模型分析发现,接菌处理正效应作用于根际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综上,N添加改变了根际土壤N平衡,菌根真菌有效调控N添加下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降低苗木根际微生物的碳和磷限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栽植密度对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方法  在3种不同栽植密度[行距×株距分别为2 m×2 m(T1)、4 m×3 m(T2)和4 m×5 m(T3)]下,对10年生毛白杨速生丰产林试验地0~5、5~10、10~20、20~40、40~60和60~100 cm共6个土层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栽植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用单因素分析法,数据间的多重比较用Ducan法。  结果  0~2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所占比例分别为69%、79%、71%和74%;不同栽植密度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不一致:T2栽植密度下有机质在0~5 cm处最高,为15.44 g·kg-1,显著高于T1,在5~20 cm土层处3栽密度间有机质差异显著(P < 0.05),大小依次为T3、T2、T1,在20~100 cm土层处T1显著低于T3和T2(P < 0.05);碱解氮在T2下为14.5~142.7 mg·kg-1,高于T1和T3(除5~10 cm);有效磷为1.3~12.4 mg·kg-1,5~40 cm土层T2显著高于T1和T3(P < 0.05),40~100 cm土层大小依次为T3、T2、T1;栽植密度对速效钾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  10年生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富集在0~20 cm土层,栽植密度为2 m(行距)×2 m(株距)的养分低于栽植密度为4 m×3 m和4 m×5 m,养分质量分数随栽植密度和不同土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