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长兴县人民政府和上海市茶叶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贡茶之最——长兴顾渚紫笋名茶品茗推介会”,4月13日下午在新元大酒店三楼隆重举行。这是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紫笋茶,展露新颜后第一次在上海亮相。出席推介会的有上海荼界各著名茶馆、茶楼、名店、名企业的老总及上海、浙江的荼人、各新闻媒体的记者等二百余人。  相似文献   

2.
11月22日,吴中路小学全体教职员工赴浙江湖州市长兴县进行茶文化社会考察活动。上午大家冒雨参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大唐贡茶院是模仿公元7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茶叶的“皇家茶厂”原型建造的。由陆羽阁、吉祥寺、东廊、西廊四个部分组成。以展示茶圣陆羽生平和《茶经》为主的陆羽阁,与供奉文殊菩萨的吉祥寺南北对峙,雄踞于苍松翠林之中,昭示着禅茶一味的理想境界。西廊由名人典故、摩崖石刻、二十八刺史三大部分组成;东廊的贡茶制作、品茗三绝、贡茶知识、宫廷茶艺表演等内容则反映了贡茶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春茶飘香,情连四海。4月11日下午,由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政府和上海市茶叶学会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长兴名茶双秀暨千年贡茶院重建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世博会议大酒店隆重举行。这是继去年之后,长兴县人民政府再度来沪,向上海人民推介长兴名茶双秀:紫笋茶和长兴白茶。同时发布重建唐代千年贡茶院的喜讯。并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和上海展览中心设9个摊位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展销活动。  相似文献   

4.
广东、福建、台湾用茶壶冲泡乌龙荼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荼”列为荼艺规范。近年,“洗茶”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冲泡程式之中。 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作者对此存疑多年,经过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对待这个问题,认为“洗茶”一词,既不科学,又因其带来负面影响,而贬低了中国茶的“美誉度”,尤其是为日本继欧盟对输入中国荼以农药残留问题而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找到所需的借口,也使中国乌龙茶输往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减少。 作者在国内首先以翔实、系统、完整的阐述,明晰的观点、逻辑,提出修正“洗茶”这一茶俗中的陋习、茶艺中的积弊,将“洗茶”一词改为“温茶”或“温润茶”为宜。在“洗荼”问题上,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在操作上也要作相应的改动、调适。  相似文献   

5.
逸茗 《上海茶叶》2006,(3):41-41
闵行区梅陇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小学教育中颇有特色,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闵行区精神文明单位、闵行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被列为上海市数学、语文教学实验基地。8年来,学校以茶文化教育活动为抓手,充分挖掘茶文化中的内在教育功能,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大力培育民族精神,组织师生从茶世界里识乾坤,以茶修德,以茶益智、以茶会友、以茶冶情,努力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2005年被授予上海市“少儿茶艺”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6.
《上海茶叶》2010,(1):F0003-F0003
“茗仙白茶”产自浙江长兴,长兴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代,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就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发现了紫笋茶并撰写出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因此长兴也有了“大唐茶都”的誉称。  相似文献   

7.
试述茶区坚持经济建设发挥效益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764年,唐代“茶神”陆羽搭舟沿舜江(现名曹娥江)经东山上剡溪考察,在他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科学名著《茶经》中,就提到包括舜江二岸的越州茶,并明确指出,浙江会稽郡的越州茶乃茶中上品。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多次在故乡考察茶叶生产,也经常语重心长地提到:“上虞的凤鸣茶、舜井水,要好好开发利用”。先哲们把越州茶列为上品,是具有科学依据的,上虞茶区属绍兴平水珠茶产区中心地带,历经销售国内外贸易市场,群众品后,众口皆碑,颇得好评,誉满全球。  相似文献   

8.
煮饭茶之恋     
茶与生活原本就是息息相关的,在《诗经》中便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从古至今,茶与健康,茶与医疗,茶与礼仪.茶与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小小的茶叶将人类从蛮荒的远古推向文明的现代。  相似文献   

9.
小茶友上台来,手拿快板唱茶歌。茶的故乡在中国,热爱故乡热爱茶。今天不说别的事,单把茶事来讲讲。 茶叶起源在中国,最早产于大西南。中国茶圣是陆羽,《荼经》一书四方传。唐朝宋朝团饼茶,制成团饼墙上挂。唐朝品饮用煮茶,宋代改为点茶法。散茶开始于明代,品茶改用壶来泡。  相似文献   

10.
钱梁(1917-1993年),著名的荼业专家、学者和高级工程师。作为“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弟子,他从1935年踏入茶业开始,数十年如一日,以身许茶,功勋显赫,为振兴华茶、发展茶业、开创上海新时期茶文化等作出独特贡献,是上海茶人精神的倡导者和茶人的楷模。特以此文缅怀已逝世15年的这位令所有茶人崇敬的茶界老前辈。  相似文献   

11.
东海 《上海茶叶》2005,(2):20-20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是最早生产和输出茶叶的国家。茶叶首先由荷兰人在1610年输入欧洲,最早运去的是绿茶,后来是武夷茶。茶叶除由海路运至西欧外,还由商队陆运至东欧。1637年后,饮茶之风逐渐盛行欧陆。1657年后,茶叶已成为商业市场主要物品,从最初在药房出售为主,进入到杂货店经销。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出嫁与英皇查利斯二世以后,英国妇女界盛行饮荼。  相似文献   

12.
向琦 《上海茶叶》2005,(1):14-14
在布朗族的著述中,普洱茶缘起于“诸葛遗种”的传说。相传诸葛亮南征,走到了今天滇南澜沧江下游一带,留下六件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便因此而得名。六大茶山种植和加工普洱茶的历史,距今已逾两千年。而普洱茶的兴盛,则是清代作为贡茶的传奇。清人阮福著《普洱茶记》,称其时“普茶名遍天下,味最俨,京师尤重之”,成为王室看重之物,从此奠定了普洱茶“名重于天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茶,诞生在中国西南部,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唐时,茶在中国四川一带已成为“比屋皆饮”之物。自唐至今,历经1200余年,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成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首,成为全球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云雾茶与南京雨花茶、苏州碧螺春、无锡二泉银毫被列为江苏四大名茶,云雾茶以其色、香、味、形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连云港市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是连云港市主要的林业特色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2005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荼文化楹联大赛,向海内外楹联爱好者征稿,以联赋茶,抒情遣兴。这项活动开展以来,投稿踊跃,有的多次投稿,有的合作投稿,有的祖孙三代一起投稿,投稿者最大八十多岁,最小十几岁,是历年来楹联征文参与面最广,来稿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拥有茶叶种植面积13万亩的江西婺源县,近年推出“茶园养鸡、以鸡育茶、鸡茶共生”的种养生态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据农业专家介绍,茶树体矮,隐蔽性好,有利于鸡群栖息和捕食,荼毛虫、茶刺蛾、细蛾、谷蛾、网蝽等多种害虫都是鸡群的好饲料,鸡啄、爪抓还能有效控制茶园内杂草:鸡粪可对茶园进行土壤改良,提高能力。婺源县根据茶园布局,将茶园分成多个小区,每个小区四周用丝网圈围,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早在秦汉《神农本草》已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唐《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本草纲目》述茶“苦、甘、微寒、无毒”。一般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见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而茶一味能归经遍及五脏,反映茶具有广泛的防治祛病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中国茶文化通过“海上茶路”东传的最早国家,宁波则是这条“海上茶路”的主要窗口,唐、宋时代很多日本高僧、遗唐使都是从明州(宁波)进出中国的。今年4月24日,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第三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专题研讨宁波“海上茶路”。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主编的“宁波‘海上茶路’国际论坛”论文集《宁波:海上茶路起航地》,7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杨招棣、日本茶道协会会长仓泽行洋、日本中国茶文化评论家工藤佳治等海内外专家、学者的15篇论文。  相似文献   

19.
小麦田麦蛾的为害与防治技术黄开忠(江苏灌南县农业局223500)黄勇(灌南县三口乡农技站)唐广州(灌南县五队乡农技站)麦蛾以幼虫蛀食为害麦粒、稻谷、玉米、高粱、荞麦。主要为害仓贮粮食,被列为我国三大仓虫之一。但近年来,麦蛾在淮北部分地区对田间小麦的为...  相似文献   

20.
试验设黄色黏虫板5种不同悬挂高度处理:黏虫板与茶篷等高、斜插于茶行边中部、高于茶篷顶部5cm、高于茶篷顶部20cm和高于茶篷顶部50cm,每处理4次重复,20d后调查每张黏虫板上黑刺粉虱的数量。结果表明.黄色黏虫板诱杀黑刺粉虱量大,可作为茶园绿色防控和监测手段。黏虫板悬挂高度以在茶行边中部到荼篷顶部5cm之间效果最好。考虑到不影响农事操作,黏虫板以安放在与茶篷等高或高于茶篷5c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