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瑞  王义平  吴鸿 《林业科学》2012,48(3):122-127
森林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健康关系密切.基于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的生态功能、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学特性,简要概述其作为指示生物的理论基础;主要选取弹尾目弹尾虫、鞘翅目步甲和膜翅目蚂蚁等节肢动物的生态特性、均匀度和丰富度等生物多样性指标,讨论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与森林健康间的密切关系;总结适宜作为指示生物的主要节肢动物类群,包括9目、12科,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介绍最新的选择用于评价森林健康指示生物的方法-IndVal法,该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生境间物种频率高低评价森林健康状况,简便易行、准确度高.同时,以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作为指示生物评价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为案例进行分析,并指出以森林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作为指示生物监测和评价森林健康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多种指示物种建立综合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节肢动物作为生物指示物对生态恢复进行评价是当前恢复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节肢动物由于具有世代周期短、个体微小、种群数量大、生殖潜能大和对栖境扰动敏感等特征,使其能够作为生物指示物对生态恢复项目进行评价.国外已经成功地把许多种类和类群作为指示物评价栖境质量、度量栖境的区别以及用于生态恢复项目的评价中.概述了以节肢动物作为生物指示物对生态恢复进行评价研究的方法,指出了未来研究趋势:以两个或多个类群作为生物指示物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监测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调整恢复计划、评价恢复效果、纠正环境政策偏差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恢复计划有效实施的手段。当前,生态恢复的监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文中对生态恢复监测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了生态恢复的监测步骤;认为开展生态恢复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构建生态恢复监测网络、制定生态恢复监测规范是提升当前我国生态恢复监测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中步甲科昆虫对微生境的选择,探讨生态恢复对维持步甲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期揭示生态恢复进程,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和2013年6—8月,利用陷阱法比较分析了宁夏黄土丘陵区灌草混交林地、乔灌混交林地、生态薪炭林地、生态经济林地、天然封育草地和水平农田6种生境内的步甲物种多样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步甲科昆虫的生境选择模型,研究各生境中影响物种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共捕获步甲3236号,隶属于9属16种,其中,直角通缘步甲、麻步甲和赤胸长步甲为优势种,数量分别占40.64%,24.13%和20.02%;步甲个体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6种生境中存在显著差异(df=5,P=0.011;df=5,P=0.021),物种丰富度虽在灌草混交生境中高于其他生境,但未达显著差异(df=5,P=0.062);Chao-1丰富度估计曲线显示,灌草混交和生态薪炭林地生境中步甲丰富度达到渐进水平,诱集到几乎所有的步甲物种;天然封育草地和水平农田生境中物种丰富度近似达到渐进水平,诱集到大部分步甲物种;乔灌混交和生态经济林地生境的步甲物种丰富度没达到渐进水平,物种丰富度的估计存在较大变异;3种优势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的发生概率显著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草本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直角通缘步甲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林冠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麻步甲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枯落物厚度、草本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是赤胸长步甲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宁南黄土丘陵区步甲对微生境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作为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指示生物,研究其对生境类型的偏好性进一步加强指导生态恢复和生境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建设具有实际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采用水生昆虫作为指示生物,于2016年6-7月和9-10月进行昆虫多样性采集,并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M)、EPT物种丰度指数、Beck指数(BI)、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底栖动物敏感性记分器SIGNAL指数对磐安大盘山花溪水源保护区水体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其d_M为23.32,水质等级为最高等级,清洁;EPT物种丰度指数为32,水质等级为第二等级,清洁;BI为101,水质等级为最高等级,非常清洁;FBI为2.8,水质等级为最高等级,优;SIGNAL指数等于6.43,水质等级为最高等级,健康。5种表征不同水体质量的指标均显示,花溪水质健康清洁,表明磐安大盘山作为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水源保护区,水质未受到污染。本文所选评价方法操作简单,并具有实时性,可长期对花溪水质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6.
蒋宏国  蒋雅 《绿色科技》2013,(12):178-179
针对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对自然资源评价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对自然资源特性的研究,提出了自然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资源价值理论,特别强调在环评中要进行自然资源损坏的不可恢复性、自然资源区域性的稀有性研究,以保护不可恢复性、区域稀有性的自然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流域植被作为基础的自然"本底",在构建和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生态恢复定义及模式的探析,以流域植物为主要分析对象,浅析其界定与特征。以郪江流域大英段生态恢复项目为载体,展开流域植物景观规划研究,阐述总体策略引导下的植物评价及规划。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水域中,生存着大量的水生昆虫,它们与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不同种类的水生昆虫对水体污染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种类只适宜在清洁水中生活,而有的则可以生活在污染水中。水生昆虫的存亡标志着水质变化的程度,因此水生昆虫可作为水体污化的指示生物。蜉蝣蜉蝣与蜻蜓同属一类原始的水生昆虫,但与蜻蜓相比,其体型要小得多。蜉蝣独特的形态与生活习性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我国的《诗经》中就出现过"蜉蝣"一词。蜉蝣的生活史包括四个阶段,即卵、稚虫、亚成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土壤环境能保障植物群落健康、持续生长,土壤系统作为陆地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深刻影响着整个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壤盐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土壤质量评价已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相关领域国际研究的热点。科学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是研究土壤质量的前提。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文献,总结了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了土壤质量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的进展、现状及不足,并提出创建典型区域土壤质量数据库、监测预警系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评价土壤质量等建议,旨在为不同地区土壤质量研究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前提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也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华南地区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评价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恢复、针叶人工林与阔叶人工林、外来树种人工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化效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保水、保湿效果好于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益略好于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结构和保水潜力略好于马尾松人工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利用人工林可加快生态恢复的速度,改善生境条件,恢复生态功能,从而为后续物种的定居和繁殖提供条件,但同时也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对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迫切需要制定符合类似生境和立地条件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监测湿地生态恢复的动态过程,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准确和客观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出退化湿地的恢复程度和演替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和改进恢复方案,最终为湿地保护管理和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未来关于湿地生态恢复评价的深入研究,需要考虑如何科学选取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应由政府、公众和科研机构多方参与,在多维尺度下运用遥感技术(3S)开展相同或类似生境湿地评价及转换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惠农矿区的生态恢复为研究对象,调查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理论及现实原因,通过对矿区绿化工程的研究分析与评价,提出行之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资源昆虫所围绕服务民生林业、生态林业目标,加强学科建设,制定了《资源昆虫所十二五人才规划》,设立了工业原料昆虫研究室、环境昆虫研究室、森林培育研究室、恢复生态研究室、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室、林产化工研究室。选拔优秀青年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3名青年人才到美国和加拿大研修。鼓励年轻科技人员勇挑重担,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边干边学,积累经验,独当一面。目前,从事科研的人员一半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而且都担任了课题骨干,4人成为云南省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杨汉奇研究员获国家林业局青年科技奖。  相似文献   

14.
《林业资源管理》2017,(5):93-100
森林火灾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森林火灾过后的生态状况,对于灾后生态恢复以及相关林业活动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森林火灾后生态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根河地区森林火灾后的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各类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进行分析,以及对指标的文献筛选、频度统计、可行性理论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初步构建了以森林火灾后生态恢复现状评价为目标,以生产力、更新能力、土壤条件、微生物因子、气象与立地条件和生物多样性为要素层,由23个指标构成的根河地区森林火灾后生态现状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这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可以达到使用最少的指标反映最大量原始信息的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鳞翅目蛾类昆虫群落的结构状态和功能,评价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于2007~2008年对紫金山主要植被类型蛾类昆虫种类、种群密度、分布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对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季节、整体时间动态的蛾类昆虫进行了多样性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紫金山共有蛾类13总科28科355属494种,阔叶林蛾...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林间喷洒Bt油悬浮剂后的非靶标生物种的种群数量,研究松林内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变幅,并评价该生物农药的生态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Bt油悬浮剂有很强的专一性,主要作用于鳞翅目幼虫,对其他昆虫种无毒杀作用。在降低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同时,又保持了林间昆虫群落多样性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生态防治森林有害昆虫与微生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防治,二是森林生态系统调理。介绍生态防治的重要性、生态防治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开展一次森林昆虫与主要微生物种类的普查,研究森林害虫的天敌与生态防治的措施并开展长期监测,加强检疫工作,开展森林昆虫、微生物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昆虫取食、生殖等行为一直备受行为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学家的关注。趋泥行为是鳞翅目昆虫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补充营养的特殊行为。随着众多假说的提出,趋泥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逐渐成为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昆虫趋泥行为的报道较多,但现有的理论和试验数据尚存分歧。本文简要回顾了昆虫趋泥行为的研究历史、介绍了趋泥行为发生的性别、虫龄差异及驱动力假说,评述了这一行为对昆虫生态适应及生殖生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应整合多个层面上的研究来探讨昆虫趋泥行为在生态学以及昆虫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宣教保障等综合性应用基础研究,获得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详尽可靠的资源环境本底值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构建了生态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科普教育及保障体系,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以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扎龙湿地昆虫群落的空间和时间生态位以及主要植食性昆虫类群的营养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昆虫类群空间和时间生态位宽度差异均不大,各昆虫类群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生态位重叠和种间竞争现象,各主要昆虫类群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系数均较大,蜘蛛类群对昆虫群落的调控作用显著;但直翅目昆虫除与蜘蛛类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外,与其他捕食性昆虫均较小,说明直翅目昆虫受捕食性昆虫的影响有限,且在同一营养级内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其个体数量较多时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人为措施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