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叶军 《北京农业》2011,(30):27-28
随着转基因昆虫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风险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移、载体基因转移和转座子的不稳定性、目的基因的水平转移、转基因昆虫增加基因水平转移的风险及转基因昆虫对生态系统的破坏5个方面阐述了转基因昆虫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转基因昆虫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风险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移、载体基因转移和转座子的不稳定性、目的基因的水平转移、转基因昆虫增加基因水平转移的风险及转基因昆虫对生态系统的破坏5个方面阐述了转基因昆虫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遗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农业、医药、林业、水产、食品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转基因生物的出现也带来诸多的生物安全问题。简要介绍了转基因生物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并就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从几个方面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防范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5月27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农业部要求各地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风险监测;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及其管理现状 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作物美国的延熟番茄问世以来,有45个国家2500例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植物种类60多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170万公顷猛增到1999年400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良种的销售额近23亿美元。其中,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最大的种植王国,其面积占全球的64%。专家预测,全球转基因作物2000年将获利20亿~30亿美元,2005年达60亿美元,2010年达200亿美元。在未来10年,转基因作物增长10%~25%,将为全球提供营养丰富的安全食品、饲料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自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有关它的争论就一直不断,有赞成的,也有质疑的.基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强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我国在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上,积极应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机制与途径,本研究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4 239多份问卷,对政府、企业、媒体、科学家和公众五类人群两两最佳交流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明确了不同类群之间的最佳交流途径,在此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在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的可行模式、探讨了不同交流主体在转基因风险交流中的责任和义务。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在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的媒体与手段首先应该是电视、网络和报纸/期刊。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侧重点应放在与公众身体健康确实密切相关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书共六篇、三十章。第一篇概述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项目的主要成果;第二篇综述了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进展与潜在风险;第三篇介绍了中国生物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与相关制定;第四篇从非靶效应、基因漂移、靶标害虫抗性、环境入侵性等方面,介绍了抗虫转基因植物、转基因鱼、转基因徽生物、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9.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迅速应用与发展,转基因产品的种类与数量逐渐增加,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转基因检测技术体系也迫切需要持续的创新与发展。简要介绍了转基因作物尤其是非授权转基因作物的成分分析检测思路及方法,目前转基因检测主要是基于外源蛋白和核酸成分的检测技术及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技术、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等,另外还有一些检测新技术如指纹识别,微阵列、高通量测序等,希望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李霞 《甘肃农业》2006,(11):100-101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它也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本文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使用SQL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平台,将转基因产品外源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利用英特网等手段收集的国内外有关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研究技术与产业化状况、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检测方法与标准及科普知识等信息与数据,构建成数据库,含承担单位情况简介、留言本与8个子库,共54个栏目,约12500条记录,总容量达100兆字节(MB)以上。本文主要介绍该数据库的系统开发、构建过程、内容、功能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应用,中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进口应依法进行,应从中国国内法的角度探讨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规制。虽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规制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体系,但是现行法律体系在立法效力层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应从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类型,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方面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法律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物技术同常规农业技术结合,推进转基因生物育种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将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和产业化的最新进展,并建议:①实行积极的产业化政策;②加强科普宣传,理性认识转基因安全;③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应用面积只占世界的1%,并且只是转Bt基因抗虫棉,这是由于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估研究相对滞后所致。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存在一些人类不曾食用过的基因,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应用能否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安全性评估的两个方面。生态评估是估测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及种子扩散能否形成遗传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转基因作物本身或近缘种能否成为超级杂草;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的风险。评估新产品能否导致食品的致敏性,以及转基因作物花粉的致敏性是转基因产品对人与动物健康是否有害评估的重要方面。应深入开展安全性研究,尽快完善适合中国实际的评估程序和手段,使转基因安全性将不再是制约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建设单位技术基础、建设内容、监管程序和检测技术流程、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等方面论述了在上海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的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际组织及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评价框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目前全球对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评价主要包括新表达物质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营养成分分析、全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加工对食用安全的影响、抗生素抗性评价;2)虽然目前全球基本形成了对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原则和技术体系框架,但由于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具体过程存在争议;3)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体系需要在营养学检测方面构建作物营养数据库,在毒理学检测方面构建毒蛋白数据库,在致敏性检测方面建立体外细胞评价模型,在非期望效应方面构建非期望效应评价模型。综上,面对新型生物技术产品,需要继续发展、完善已经建立的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原则和技术体系,以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7.
欧盟转基因食品溯源管理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的可追溯性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关注重点之一,欧盟通过法规(EC)NO 1830/2003建立了转基因食品可追溯性管理框架,并通过法规(EC)1829/2003来规范转基因食品的授权和投放市场后的监督、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标签管理;通过唯一标识系统法规(EC) 65/2004实现转基因食品的溯源管理,整个溯源体系体现了欧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从农场到餐桌”的管理理念。文章系统介绍了欧盟转基因食品溯源管理体系,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溯源及其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安全性隐患.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概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基因水平、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的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深刻的了解转基因大豆的食用安全性,介绍了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种植应用现状。从营养学、毒理学和过敏性三个方面归纳了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研究现状,提出了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以实验研究为手段,用数据说话,以转化体为安全评价试验的个案,以品系为安全证书申请的个案,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系统的安全评价,建议进一步加强食用转基因大豆营养积累、引入基因对代谢激素分泌及其对过敏性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将食用菌转基因研究用的p301-bG1质粒DNA,添加到19种常见食用菌样品中,作为模拟阳性样品,从中提取出DNA用于多重PCR分析,建立了食用菌模拟阳性样品中4个大小分别为165、398、545和600 bp的外源基因(NOS、BAR、GUS与NPTⅡ)的特异性DNA片段的5组二重PCR与2组三重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