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香菇烂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有关乡村菇民的要求 ,景宁县食用菌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 ,在毛洋、秋炉、大地乡政府的配合下 ,对香菇烂筒严重的秋炉乡第三坑、新塘洋等村近百余户菇民的放菇筒场所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概况 从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烂筒症状基本一致 ,而且多发生在室内越夏抗逆性较差的 1 35品种上 ,其他品种均正常。烂筒有规律性 :房屋狭窄、通风不良 ,单面积堆放菇筒量多 ,潮湿、卫生条件差的烂筒就多 ;菇棚过大而通风不良 ,棚中间及靠地面几层烂的就多 ;菇棚与菇棚间隔距离太近的烂筒就多 ;塑料棚新没有破洞 ,或者塑料棚四周下挂…  相似文献   

2.
烂筒是近年来香菇菌筒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危害脱袋转色阶段和出菇管理阶段的菌筒。在潮湿高温的气候条件下,仅3~5天就会爆发危害。针对烂筒现象,笔者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把防治措施应用于大生产,取得良好效果。现简介如下: 一、病原菌:采集不同地方的烂筒样品,取发病部位进行分离培养和镜检,发现引起烂筒的病原菌,尽管其菌落上绿色孢子的颜色深浅稍有差异,但均是木霉属  相似文献   

3.
随着代料香菇向全国推广应用,香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香菇菌棒烂筒时有发生,菌棒烂筒是代料香菇栽培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烂筒从菌棒发菌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能发生。一般是前期发生少,中后期发生多,严重时菌棒腐烂殆尽,香菇绝收。笔者就菌棒烂筒发生原因开展了广泛调查与研究,总结形成了香菇菌棒烂筒控防技术,供广大菇农参考,对菌棒烂筒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控防措施,提高菌棒成品率,避免或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4.
烂筒是指袋栽香菇生产过程中,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生长环境不良和病虫害交叉感染是烂筒发生的主要原因。烂筒通常自菇木表层以斑块大小局部出现再蔓延和深入菇木全袋,受害部位初期表现为菌丝渐渐消失,常有粘液状黑色分泌物或其它霉层,随着受害程度的加剧,培养料发黑变软腐,受害后期菇木因腐烂和水溶物增多而松瘫、解体,培养料变为黑色烂泥一般,并有特殊臭味,往往能检出大量的病原体和虫体,严重的菇木香菇几乎绝收,因此,对菇木烂筒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防范和防治措施。1 菇木烂筒的危害症状与发生原因人为的栽培管…  相似文献   

5.
胡子光  徐波  沈美菊 《食用菌》2003,25(1):39-40
我县从 1998年开始在低海拔地区进行夏季地栽香菇 ,至今有近 1,0 0 0万袋的生产规模。地栽香菇菇形圆正、盖厚柄短、含水量低、标菇比例高、便于贮藏运输 ,填补了夏秋鲜香菇市场的空档 ,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由于海拔低 ,夏季气温高 ,加上管理不科学 ,烂筒现象相当普遍。为此 ,我们对烂筒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供菇友参考。1 烂筒的基本症状1.1 菇筒上半部表现良好 ,但覆土的下半部菌瘤不收缩 ,菌瘤粗糙无弹性 ,积水多 ,菌丝衰弱 ,菌皮松散 ,至豆腐渣状腐烂。1.2 菌筒局部早期出现白色粉末状物 ,中期发病部呈浅黑色 ,喷水后…  相似文献   

6.
香菇热害烂筒调查及菌丝抗高温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调查了不同香菇迟熟品种(241—4,135)、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培养条件及不同越夏场所与热害烂筒的关系。测试了6个生产上常用品种(菌株)菌丝的抗高温能力。结果表明,2个迟熟品种中,241—4抗热害烂筒能力较好,烂简率为12.3%,135抗热害能力较差,烂简率为35.0%;海拔高于800m地区的香菇烂筒率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培养场所通风散热条件差,热害烂简率高,通风散热条件好,烂筒率低。菌丝抗高温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菌丝的抗高温能力以135最强,但其完成发菌的菌筒抗高温能力急剧下降,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香菇烂筒病因与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香菇烂筒重灾区进行生态环境、气象、植保等方面调查,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对烂筒样品和土壤样品进行致烂菌的分离、筛选和回接试验,从中确定致烂菌菌株的分类地位和基本生物学特性,从而研制防治香菇烂筒的生态、物理和药物防治技术,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瑞璧 《食用菌》2001,23(1):37
花菇菌简越夏防止烧菌烂袋,是关系到低海拔地区花菇栽培成功的关键,甚至是困扰整个南方花菇栽培的重大课题,轻者使菌筒局部腐烂,影响花菇产量和品质,严重的菌袋退菌软化菌丝自溶解体,只菇无收。笔者根据近年指导低海拔地区花菇栽培的经验,对烂菌原因及防治方法提出浅见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发生症状 从接种穴及原基周围首先发生,原基软化腐烂分泌黄水多,黄水逐渐增多变成黑褐色至酱油色.使烂口扩大、变深;迅速蔓延,表层变成棕黑色泥浆状.里层产生坚硬的皮层,表面易着生青霉、绿霉,且随着黄水的流动,蔓延极…  相似文献   

9.
香菇烂筒病及其病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香菇烂筒病的发生情况、症状及病原体的鉴定。笔者在福建省不同地方调查了早、中、晚期发病且症状明显的菇筒,分离、培养、鉴定了病原,并作回接发病试验,证实土壤中的木霉(Trichoderma spp.)是引起烂筒病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0.
木屑代料栽香菇,随着出菇次数的增多,为了补足菌料水份的散失量,通常是采取将菌筒浸水24小时以上,这非但难以达到补水效果,且常常会导致菌筒松软破损,甚至使菌蕾水肿而死亡。为此,我们于1986年3月出菇期,采用刀切菌筒浸水法,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景宁县袋料黑木耳栽培从2003年开始规模发展,栽培量迅速扩大,由于生产技术及经验不足,在栽培过程中菌筒很容易受杂菌污染而导致烂筒,轻者减产,重者绝收。为了促进袋栽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烂筒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找出了烂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袋栽黑木耳烂筒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春季迟栽的平菇遇条件不适和气候反常时,往往出菇不彻底,此时盛夏逼近,是“弃”或“保”?是栽培者伤脑筋的事。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菌筒脱水越夏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将准备越夏的平菇菌筒,置阳光下(阳光不宜过强),一个个摆开晒2~3天,晒至菌筒表面干燥有丝缝为度,要勤翻晒,使其表面一致。然后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地上撒石灰粉,并喷杀虫剂,单行堆码。越夏期  相似文献   

13.
“老法”浸水,在浸水前用8号铁丝在菌筒的两头各打一个6~10厘米深的洞,采用这种方法浸水有两大弊病:一是浸水时间短,菌皮没浸软,菇蕾难以顶破菌皮,不利出菇;二是菌筒内部吸水较多,含水量偏大,易造成霉菌烂筒。“新法”浸水在浸水前不打洞,而是采用拍筒、划痕的办法,促进菌筒吸水。其方法是:当采完一批菇后,要加强通风,降低菌筒内含水量,使菌筒偏干,养菌7-15天后用拖鞋拍打菌筒,并用小刀在菌筒四周划4至8道痕(以划破菌皮  相似文献   

14.
露地袋栽香菇,在转色出菇期间,经常会碰到因菌筒的腐烂而影响香菇优质高产。现将菌筒腐烂的症状、成因及防治办法简介如下:一、症状及原因(一)菌筒松散解体。菌筒松而无弹性,手触摸即散于畦面,培养料无异味,多发生在菌简开袋转色时或已出了1~2批菇后。主要原因是:在菌简发菌过程中,培养室通气不良严重缺氧;菌丝生长后期产生大量菌温,加上气温高,没有及时进行翻堆散热,由于温度超过33℃以上而使部份菌丝死亡;当气温下降后虽有部分菌丝能恢复生长,但菌筒已变得松软无弹性,重者脱袋即解体,轻者转色后菌皮薄,出了1~2批菇后(?)如通风不良(?)喷水过多也会松散(?)  相似文献   

15.
周志璜 《食用菌》2004,26(4):42-43
花菇是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年产值逾亿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供、销体系,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连年种植,2003年花菇烂筒特别严重,轻则烂简20%~30%,重则烂筒70%~80%,个别户甚至绝收,造成经济损失惨重,应引起广大菇农足够重视。现就烂筒成因及综合防治,结合本人的实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应有关乡村菇民的要求,景宁县食用菌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毛洋、秋炉、大地乡政府的配合下,对香菇烂筒严重的秋炉乡第三坑、新塘洋等村近百余户菇民的放菇筒场所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增术 《食用菌》2004,26(5):43-44
近年来,我县秀珍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菇农在袋栽秀珍菇养菌和出菇过程中常发生烂袋现象。因此,怎样预防烂袋。提高袋栽秀珍菇的经济效益,是广大菇农急切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白灵侧耳菌筒覆土或浸泡再出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表明,出完头潮菇的白灵侧耳菌筒,采用浸泡或覆土措施,能顺利出完二潮菇,提高产量42.19%~83.38%,使白灵侧耳总体生物学效率达到46.70%~94.39%。  相似文献   

19.
反季节越夏菇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越夏香菇对环境的要求,对香菇栽培出现的烂筒、出菇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林内发菌、林内出菇仿野生栽培技术,并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胶南市六汪镇大面积推广取得圆满成功,为北方越夏香菇栽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鲁力 《食用菌》2002,24(3):16
我地地处我国西北,冬季时间长而寒冷,每年冬季种菇,需用十来吨煤炭取暖保温,成本高.为节约开支,笔者改制了发菌房和出菇棚保温炉,改烧出过菇的废菌筒,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