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2,(2):247-251
我国茶饮料从1994年起,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时茶饮料占我国饮料产量总体比例越来越大,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0%,茶饮料不仅是我国茶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是一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沉淀现象是茶饮料发展关键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先进技术应用到茶 饮料的发展中来,推动了茶饮料的发展。综合了近年来茶饮料浑浊的形成原因与澄清技术的应用方 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茶饮料在我国是近几年新发展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咖啡因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按茶饮料标准的规定,各种类型的茶饮料其茶多酚、咖啡因的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就不能称为茶饮料。目前我国茶饮料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征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滥用添加剂、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等。茶饮料生产中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环节是:设备、环境、原辅材料、  相似文献   

5.
茶饮料市场现状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分析了目前茶饮料市场的概况及消费者的特征,并阐述了我国茶饮料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饮料业内有关专家提出新见解,我国茶饮料的产量有望超过果汁果味饮料,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和纯净水的我国第三大饮料。 据统计,仅饮料工业43台生产线生产的茶饮料就达到61.5万吨,佑计全国总产蚤不低于150万吨,这意味着几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茶饮料如今一跃成为我  相似文献   

7.
陈晶  郭荣荣  张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93-6895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围绕液态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原料选择、茶叶浸提、过滤、调配、包装和灭菌等工序对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液态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液态茶饮料加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展明显的变化。人们以前以解渴为目的,转到了今天以营养、疗效为目标,因此对保健茶饮料要求越来越迫切。据1989年屠用利等在《食品工业》上的译文报道,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售量比汽水好,尤其是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的人,喜欢饮保健茶饮料。而我国保健茶饮料出口品种单调。又不符合外国人口味,难以打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展明显的变化。人们以前以解渴为目的,转到了今天以营养、疗效为目标,因此对保健茶饮料要求越来越迫切。据1989年屠用利等在《食品工业》上的译文报道,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售量比汽水好,尤其是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的人,喜欢饮保健茶饮料。而我国保健茶饮料出口品种单调。又不符合外国人口味,难以打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0.
合肥超市茶饮料市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蕊  雷鸣  华再欣  齐灿  戴前颖  宛晓春  李大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02-6905,6907
茶饮料具有口感舒适,滋味香甜,有利健康等优势,茶饮料工业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支柱。通过对2011年夏季合肥五大超市中的茶饮料(奶茶饮料除外)的品牌与种类、销售价格以及茶饮料的配料成分、营养成分、感官品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合肥市场茶饮料的品牌主要为康师傅、统一、雀巢原味、立顿等;茶饮料种类中红茶和绿茶饮料占到67%;茶饮料售价均价为2.55元,价格在2.0~2.9元的占67%;茶饮料的茶配料主要以速溶茶粉为主,并大多数种类添加有甜味剂(含代糖成分)、酸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茶饮料的感官品质符合该类型茶饮料的风味特点;茶饮料中无糖和低糖型饮料占调查总数的66.1%,且均为无蛋白、无脂肪型、无钠或非常低钠型液体饮料。同时还对茶饮料的热量值、pH、标签上的茶多酚含量标注以及茶饮料标准GB/T 21733-2008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陆尧 《农业考古》2000,(4):246-248
1998年以来,茶饮料行业和茶馆业发展势头较好,成为带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茶产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共存的重要时刻,分析研究茶饮料生命周期及其相应的营销策略是很有意义的。对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茶饮料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发展茶饮料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1.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资源丰富,是茶饮料产品取之不尽、成本低廉、用之方便的宝库。在中国茶叶资源中,大量中低档茶叶宜成为茶饮料首选原料。2.茶是中国的国粹,比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纯净水等多出几千年的饮用史。在生活习惯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科技》2006,(6):60-60
一、项目背景和前期情况介绍近些年来,国内外茶饮料产销量都得到快速增长,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饮料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品质纯茶饮料的增长幅度较快。目前的传统茶和速溶茶产品尚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要求,茶饮料消费者及消费企业对高品质的纯茶饮料产品都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3.
茶乳酪的形成机理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汤沉淀(茶乳酪)现象是目前茶饮料行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本文就茶乳酪的形成机理和对应解决途径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茶饮料工业发展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我国软饮料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分析了国内外软饮料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根据饮料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预测了我国软饮料的发展趋势:碳酸饮料为主导,茶饮料、天然饮料和功能饮料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的茶饮料及其成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1,(2):242-243,245
这里所讲的“茶饮料”是专指“茶叶液体饮料”或称“茶水”。我国已将茶饮料的开发列入“十五”规划和 2 0 10年远景规划之中 ,作为鼓励发展和优先发展的项目。一、茶饮料不仅是茶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而且是一大突破口茶叶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茶叶虽然历史最悠久 ,消费地区最广阔 (约有 16 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但是 ,茶叶的贸易额不及咖啡 ,略多于可可 ,茶叶、咖啡、可可的贸易额大致上是 1:3:1。软饮料(碳酸类、可乐型饮料 )的销售额远远超过茶叶 ,例如美国可口可乐在 15 0多个国家销售 ,其销售额远远超过产茶国的茶叶…  相似文献   

16.
以草叶马尾藻(Sargassum graminifolium)和绿茶提取物为原料制备马尾藻茶饮料,考察马尾藻提取物和绿茶提取物用量对茶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马尾藻茶饮料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结果表明,每500 mL茶饮料中添加1.0 g马尾藻提取物,所得产品整体口感好,无明显的海腥味.在0.2~1.4 mg/mL浓度范围内,马尾藻茶饮料对DPPH·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随马尾藻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荷叶功能茶饮料的最佳调配工艺。[方法]以干荷叶为主要原料,先制取荷叶提取液,然后再调配荷叶功能茶饮料,再添加稳定剂以提高产品品质。以荷叶提取液、白砂糖、柠檬酸、膳食纤维为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来确定荷叶功能茶饮料的最佳调配工艺,在此基础上添加稳定剂制成成品。[结果]荷叶功能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荷叶提取液30%(V/V)、白砂糖6%、柠檬酸0.05%、膳食纤维0.5%、精制卡拉胶0.05%,制成的荷叶功能茶饮料有淡荷叶香味,口感清爽,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结论]该研究为荷叶功能茶饮料的生产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五味子嫩枝叶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丽杰  胡平平  薛伟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47-2648,2651
以五味子嫩枝叶为主要原料,辅以枸杞和桂圆的浸提汁或香精,研制五味子茶饮料。对市场上流行的15种茶饮料进行糖度、总酸的测定和口味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五味子茶饮料的口味和糖酸比。对五味子茶饮料的口味进行设计并加工出8种口味五味子绿茶饮料和8种口味的五味子冰红茶饮料,确定配方中原汁量占10%(V/V),糖度50~100 g/L、酸度0.4~4.0 g/L,调味汁占4%(V/V)或香精0.05%~0.06%(V/V)。经过感官质量评定后,研制出了8种口味和口感都非常适宜的五味子茶饮料,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蜂蜜银耳茶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蜂蜜银耳茶饮料的生产工艺,制定了产品标准,并对其生产中的有关工艺要点进行了讨论,同时对蜂蜜银耳茶饮料广阔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刺玫花青梅复配茶饮料的制作工艺,以刺玫花青梅复配茶饮料描述性检验评分表为参考指标,对影响茶饮料的制作工艺、产品质量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刺玫花青梅复配茶饮料的最佳工艺制作条件为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2.0 h、浸提液与青梅汁比例2∶1、柠檬酸量0.6%。饮料中添加异抗坏血酸最佳用量为0.02%。该工艺条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刺玫花和青梅的香气,保持其茶色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