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80年代我区农田老鼠的种群数量上升较快,目前鼠量之大是建国以来没有见过的,已达到了明显危害的程度.据近年的统计,全区每年鼠害面积均维持在60万亩(次)左右,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6%,每年受害损失稻谷都在1亿公斤以上.如1986年的发生面积为582万多亩(次),占全年水稻播种面积的15.5%,其中有1.6万亩失收,全年损失粮食1.2亿公斤.至于危害蔗、果、蔬菜、杂粮等作物和被糟踏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1987年全区水稻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为7276.4万亩(次),占水稻面积的195%,仅比上年增多39万亩(次).经防治后挽回稻谷122124.2万公斤,仍然损失30200.3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16%和15%,均为1980年以来最大的一年.其发生和危害特点是:(1)常发性病虫中,稻飞虱大发生,稻纹枯病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其他,尤其是稻纵卷叶螟明显的轻于上两年,属轻发生.  相似文献   

3.
1992年广西水稻病虫的总体发生程度属中等、局部偏重年份.全年水稻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为8713.68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36.7%,比1991年减少8.2%;防治面积为8882.15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01.9%.若不实施人为防治,可造成稻谷产量损失185.68万吨,经防治后挽回损失155.70万吨.其中,虫害发生面积为5422.32万亩(次),占病虫鼠害发害发生面积的62.2%.1992年水稻病虫发生的总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上半年重于下半年;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与1991年相比,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相对稳定;稻瘿蚊、稻瘟病、田鼠有所回升;稻飞虱、三化螟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则  相似文献   

4.
三化螟历年发生和防治概况三化螟是我县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通过考察和整理历史资料,三化螟大发生年份,在本县自建国以来共有三次。第一次在1954年,造成严重损失的面积有50%;第二次在1963—1964年,晚稻枯心率全县平均达10.45%,最高达49.4%,全县近5万亩面  相似文献   

5.
1986年全区水稻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为7237.4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93%,比上年增多30%,系198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经防治后挽回稻谷105014·2万公斤,仍然损失26237.0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25%和10%,亦系198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属大发生年份.其特点是上半年重于下半年,虫害重于病害.几种主要病虫害中,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纹枯病和三化螟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细菌性条斑病、稻瘦蚊和大稻缘蝽亦呈上升趋势,重于上年、稻飞虱和稻瘟病属中等程度发生.  相似文献   

6.
将乐县位于闽西北,处于北纬26°26′—27°04′,东经117°05′—117°40′,海拔138—1620.4米的山区。水稻面积20万亩,其中双季稻占66%。八十年代以来,我县螟虫种群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化螟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并出现了如下新的动态:1.二化螟取代了三化螟。七十年代三化螟是我县最主要害虫,年发生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八十年代以来,发生面积逐年下降,到了1988年只发生0.16万亩,1989年基本上不要防治。而二化螟在1980年发生2.8万亩,到了1988年上升为7.3万亩,增加62%。2.为害代次增加。七十年代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间或有少数四代的发生,以一代为主  相似文献   

7.
冯志全 《植物保护》1989,15(5):56-56
1983年经市、县联合普查,我县有13乡(镇)169村(场)发生薯瘟,计2.1万余亩,占当年甘薯种植面积的6.9%,病株率达31.03%,损失粮食124.75万公斤。为控制其危害,于1984—1987年推广抗瘟品种,开展万亩薯瘟综合治理示范。控制了著瘟病区范围未继续扩展;发病面积现已下降至860亩以下,4年共挽回粮食损失973.52万公斤,经济效益达538.05万元,综合治理薯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韦江 《广西植保》1991,(2):11-14
1990年我区水稻病虫害属大发生年.其发生特点是:虫害发生期提早;病害流行期,桂北、桂中偏迟;虫害重于病害;上半年重于下半年.全年病虫鼠发生面积9759.60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积3764.83万亩(次)的261.59%,比建国以来发生面积最大的1987年7276.40万亩(次)多2483.20万亩(次),若不实施人为防治,可造成稻谷产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广西广大人民的主粮,其产量丰歉对人民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左右着经济建设的形势。水稻病虫种类繁多,主要有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三化螟、稻瘿蚊等。近年每年发生面积约5800万亩(次),占水稻病虫发生面积的70—80%,经防治后仍损失稻谷3.6亿公斤左右,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开展水稻病虫防治特别是做好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工作,对于增加稻谷产量,增进农业收益,壮大农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稻瘿蚊原是我区地域性间歇发生的害虫。近年来连年发生,分布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成为中晚稻生产的严重威胁。1986年稻瘿蚊发生面积173.10万亩,损失粮食990.40万公斤;1987年发生337.0万亩,损失粮食3452.35万公斤。 为了探讨有效控制稻瘿蚊发生危害的途径和方法,今年3月,我们在灵川县召开了全区综合防治稻瘿蚊工作会议,组织稻瘿蚊历史发生区共46个县(市)植保人员研究落实  相似文献   

11.
杨梅仙 《植物保护》1989,15(2):58-58
1988年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 yzacWood-Mason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生面积突破400万亩,遍布全区43个县(市),估计损失粮食5000万公斤。南宁地区是稻瘿蚊重发区之一,发生面积占全区的20%。  相似文献   

12.
近年桐城市稻螟上升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螟是我市水稻上重要害虫,近年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两螟发生面积1997年为1万hm2,1998年17万hm2,1999年33万hm2,损失粮食分别为60、100、200万kg。1 稻螟上升原因分析11 耕作制度的改变稻螟危害与耕作制度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春花作物油菜面积扩大,尤其  相似文献   

13.
石广智 《广西植保》2001,14(4):27-28
水稻三化螟是以幼虫钻蛀到稻株体内为害 ,造成枯心或白穗 ,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天等 2 0 0 0年三化螟在水稻上大发生 ,发生面积 0 .98万 hm2 ,占种植面积的 61 .6% ,比 1 999年多 0 .37万 hm2 ,是 1 985年以来发生程度最重 ,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虽经防治后 ,仍损失粮食 2 5 .31万 kg,相当于 80 hm2 的粮田颗粒无收。现将其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1 三化螟大发生情况及特点1 .1 发生期推迟 测灯下成虫始见日为 4月 7日 ,比1 999年推迟 32 d,始盛日 4月 1 3日比 1 999年推迟 1 1 d。各代灯下成虫盛发期分别为 :越冬代 4月 1 3~ 1 9日…  相似文献   

14.
郦子华 《广西植保》2000,13(1):35-37
三化螟是柳州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1a发生 4代 ,以 1、 3代为害早、晚稻秧苗造成枯心苗 ;2、 4代为害早、晚稻孕穗至灌浆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90年代平均每年实际损失粮食 2 379t,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1999年三化螟的发生是 90年代以来较重的一年。1  1999年三化螟发生实况  柳州地区 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 :早稻10 .70万 hm2 ,中稻 1.87万 hm2 ,晚稻 9.0 6万 hm2 。由于气候的影响 ,早稻的播、插期比常年推迟、延长半个月左右。三化螟全年属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尤以第 1、 2、 3代的发生明显较往年重。各世代累计发生面积为…  相似文献   

15.
稻瘿蚊Orsedia oryzae(wood-Mason)原是我县晚稻区域性间歇发生的次要害虫.从有资料记载的1973年起至1980年,每年晚稻的发生面积一般为2.2~4.4万亩,平均为3.78万亩,占晚稻插植面积的16.4%;发生程度一般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平均每亩损失粮食6.5公斤.但是,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水稻害虫化防的管理全州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水稻主要害虫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二化螟等,年发生面积在120万~135万亩,化学防治是控制害虫发生危害,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但“治虫“是千家万户的农事活动,目前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较为严重,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省水稻病害种类增多,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稻瘟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造成了水稻生产病害重于虫害的新局面。据全省统计,七十年代以来,稻瘟病平均3—4年都有一次暴发流行,从1975—1986年十二年中,发生100万亩以上有四年,波动幅度为150—270万亩左  相似文献   

18.
1 发生概况三化螟是安徽省水稻的主要害虫 ,50~ 70年代发生为害尤为突出。 70年代 ,沿江稻区为防治三化螟 ,曾出现“万家灯火”诱虫景象 ,当时全省年发生面积高达 1 47万hm2 次以上。 80年代初至 90年代初 ,发生逐渐衰落 ,发生面积逐年减小 ,为害程度逐年减轻 ,到 80年代末期 ,有些地方甚至见不到三化螟。 1 995年以来 ,三化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年发生面积已由最低年份 1 991年的 1 1 .5万hm2 次 ,上升到1 999年的 66.7万hm2 次。特别是三代三化螟近年已成为本省沿江稻区迟中稻、单季晚稻、早栽双晚穗期的主要害…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20.
一、农田野燕麦的发生和危害野燕麦是世界性的农田恶性杂草。在60至80年代曾在欧洲、北美等地严重发生。在我国于60年代初期开始,在青海、甘肃、宁夏和黑龙江严重发生,每亩有野燕麦几十至上百万株,使小麦减产达20~30%,重者50%以上,甚至毁种弃耕。约经20余年,野燕麦迅速传播蔓延,东侵南犯。至80年代中期,全国野燕麦发生危害面积达7500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约2400万亩,每年减产粮食约17.5亿千克。其中河南省野燕麦发生面积达1600万亩,陕西省野燕麦受害面积达500万亩,新疆野燕麦危害面积约420万亩,每年损失粮食约1.5亿千克。内蒙古野燕麦危害面积350万商,每年损失粮食1.5亿千克以上。在江苏省,野燕麦危害迅速加重,仅扬州地区发生面积已达104万亩。在云南、湖北等省野燕麦危害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