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明有限结莫习性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在小同密度下的株型变化规律,以吉密豆1号为材料,测定了不间密度下的株高、主茎节数和节问长度、茎粗、分枝数及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高,株高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节问明显伸长所致.密度越大,伸长节数越多,伸长节位越低.茎粗随密度的增加而变细,分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增长速度加快,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的越早,且密度小于最适密度时叶而积指数下降速度基本一致,超过最适密度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开始下降的时间提前,速度越快.随密度的增加叶片分布逐渐趋向于上层.密度39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茶园的最佳种植密度,进入七十年代后,很多人在探索,并陆续发表了阶段性结果。1976年,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用苔茶种子直播,作了一个茶叶种植密度的试验,有四个不同处理,各在150厘米宽茶畦上,单条栽亩植1333丛0.4万株,双条栽亩植2666丛0.8万株,三条栽亩植3999丛1.2万株,四条栽亩植5332丛1.6万株,1982年写成“茶树合理群体结构及其生长指标的研究”《茶叶科学研究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群体结构茶园十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亩植0.4—1.2万株的范围内,建园初一、二年,随着茶树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物总产量和经济利用系数提高,有利于提早投产,提前收益。从种植后的第三年开始,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日益显露,茶树表现出明显的边际生长优势;输导根增加,吸收根减少;叶片光合效率降低;个体生物产量差异显著;茶园表层土壤容重加大,孔隙度降低,透水性减弱;中下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旱季容易出现水分亏缺,因而使各处理间的经济利用系数日益接近,密植的增产效应逐年消失。从种植后的第八、九年开始,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从生产上通常采用的几种种植密度,认识笨麻发生的规律,探讨群体的叶面积、透光率及单株的干物质生产与笨麻发生的关系。试验采用粤圆5号做材料,分稀植区(15000株/亩),中等植区(20000株/亩)和密植区(30000株/亩)三种密度处理,随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013-2014年度的小麦产量较高;播期为10月3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10月15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均以密度为33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早播(10月3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播期相同时,小麦的叶面积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净同化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其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群体生长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净同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10月3日播种、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张丽丽  王璞  李少昆  景希强  刘旭  杨海龙  付俊 《玉米科学》2015,23(1):139-142,148
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配置研究春玉米生育进程、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产量构成,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在辽东南地区产量及生长特性,探讨提高产量的关键限制因素。结果表明,丹玉405等稀植大穗型晚熟品种在3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中熟、中晚熟品种在45 000~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各品种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倒伏率和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在旱季和雨季研究了水稻“Prakask”(Oryza Sativa Linn.)插植密度对光能利用的影响,采用9种插植密度,每平方米1株~100株,结果为:随插植密度加大会叶积面系数、总干重、光能利用和稻谷产量增加,至25株/米~2的密度达到稳定。从每平方米1株~100株随种植密度增加,旱季总重、稻谷产量和光能利用增加4.8倍,雨季总干重和光能利用增加3.5倍,稻谷产量增加2.7倍。  相似文献   

8.
茶园密植能速成、早高产,按货币的时间价值法则,早投产、早高产的利大,再结合采用短期经营方式,择茶树生产能力较强,盈利较多阶段进行生产,过后,更新重种,以充分发挥密植茶园速成、早高产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基于这些观点,并参照各地实践,认为云南大叶茶用种子种植时,亩植1.5万株是可以的,会有较好的经效济益的。本文仅就本省华侨农场系统(大陆部份)云南大叶、凤凰水仙等用种籽直播时,亩植1.5万株(单株植)的可行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低氮条件下红壤旱地秋芝麻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2016年-2017年在进贤县和南昌县开展 试验,研究6个密度(D1-15.0、D2-22.5、D3-30.0、D4-37.5、D5-45.0和D6-52.5 株/m2)对秋芝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南昌县试验点D1和D2的单株蒴果数较D4显著增加18.32%和20.27%,其它 处理的每蒴粒数较D3显著增加15.92%~25.04%;随着密度的增加秋芝麻产量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2016年进 贤点密度为D6时产量较D1显著增加40.78%,2017年进贤点为D2和D6时产量较D3显著增加18.00%和16.74%,2017 年南昌点为D2、D5 和D6 的产量较D3 显著增加32.86%~44.15%。D2、D5、D6 的产量平均值较D1 显著增加20.66%~ 26.82%。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芝麻生长发育都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秋芝 麻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2.5株/m2或45.0~52.5株/m2,才能够构建合理冠层,达到高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设置4个种植密度(3.0、3.75、4.5、5.25万株·hm-2)和5种叶枝处理方式(不留叶枝、留1个叶枝、留2个叶枝、留3个叶枝、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密度和叶枝数量对冀丰914皮棉产量、铃重、衣分及成铃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果枝铃重还是叶枝铃重均随叶枝的增加而下降;总成铃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衣分与密度、叶枝数量无显著相关性。密度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叶枝数量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叶枝条件下,皮棉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不同密度:不留叶枝条件下,密度5.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1~3叶枝,密度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全部叶枝时,2015年密度在3.75万株·hm-2皮棉产量最高,2016年密度在4.5万株·hm-2产量最高。在低密度(3.0万株·hm-2)时保留叶枝对产量有较好的补偿作用。冀丰914在4.5万株·hm-2密度下保留1~3个叶枝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2018~2019年以陕科9号和大丰30为材料,设置4个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进行田间试验,分析玉米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以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陕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子粒产量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4.1 t/hm2和13.2 t/hm2。随种植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能够调节穗上中部叶倾角、株型变紧凑,穗位层接收到更多的光能,增加了群体光合速率,积累更多光合同化物,高密度条件下陕科9号协调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优于大丰30。适当增加密度配合耐密品种是陕北灌区春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密度7.5万株/hm2是该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耐密植大豆品种沈农12叶片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辽豆11为试材,在不同种植密度(7.5、15.0、22.5、30.0、37.5、45.0万株.hm-2)下,比较了2个品种的叶片性状。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叶形指数较高、叶柄较短、叶倾角较小,有利于密植栽培;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叶形指数、叶柄长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耐密性不同的品种叶柄长度随密度而增加的幅度不同,沈农12增幅较小;叶倾角也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沈农12叶片性状有利于叶片的受光态势,因而,该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沈爆3号在不同密度下的冠层结构和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6个密度下研究沈爆3号的冠层结构、生理特征、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沈爆3号适合高密度种植且适应密度范围较大,密度在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比5.25万、6.00万、6.75万、7.50万、9.00万株/hm2增产21.96%、22.75%、11.50%、10.64%、7.9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高密度下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粒重、秃尖变化较小,单株产量维持较高水平。在9.0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6.55),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长的持续时间。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的速度较快,但密度在6.75万~9.00万株/hm2差异不大,高密度下仍可维持较高水平。不同密度之间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存在微小差异,较低密度下最高叶绿素含量的出现时间较迟,而高密度下较早。增加密度使净光合速率下降,但较低密度下增密时下降幅度较大,3个高密度间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马铃薯脱毒小薯不同粒级、不同密度、不同品种熟性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原原种对一级原种的产量、单株平均结薯数及<25g小薯所占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熟、结薯少、薯块均匀的品种原原种播种密度在1.2万株/亩以上,晚熟和中晚熟、结薯较多薯块不均匀的品种在1.0~1.2万株/亩之间,且播种粒级大于0.5g/粒时,一级原种繁殖方可收到既高产又具较高的繁殖系数和较低用种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橡胶树中规模推广级无性系热研7-18-55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橡胶树热研7-18-55的3种种植密度——500株/hm2、667株/hm2和833株/hm2的生长、产量等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开割前,不同种植密度间的茎围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开割后,500株/hm2的茎围年均增量极显著大于833株/hm2、显著大于667株/hm2的。(2)500株/hm2的单株干胶产量极显著高于833株/hm2的。(3)3种种植密度间的单位面积干胶产量无显著差异。(4)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5)种植密度越大,原生皮的厚度越小,再生皮生长的速度也较慢。(6)500株/hm2的死皮率较低,风害略轻。建议热研7-18-55的种植密度以50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生产和子粒灌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中单909(ZD909)、吉单209(JD209)和内单4号(ND4)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子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子粒产量均随种植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ZD909在各密度下的产量均高于JD209和ND4。ZD909在9.00万株/hm2下达到最高产量,JD209和ND4在6.75万株/hm2下达到最高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随密度的提高,ZD909的干物质递增幅度高于JD209和ND4,收获指数下降幅度小于后两个品种。子粒最大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ZD909灌浆持续期、活跃灌浆期均显著长于JD209和ND4。ZD909的生产力受种植密度的不利影响程度低于JD209和ND4,密植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18.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湘农玉13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沙地区比较研究了玉米新品种湘农玉13号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每公顷3.75万~6.75万株范围内,湘农玉13号产量随密度增大表现先增后降趋势,6.0万株条件下产量最高;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变短,行粒数显著减少,穗行数未受显著影响;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大,但叶片SPAD值变化不明显;在当年天气条件下,密度大于每公顷5.25万株时湘农玉13号倒伏率达到17%以上。因此,为获得高产,湘农玉13号在长沙地区的适宜密度为每公顷6.0万株,但需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宽幅播种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90×104 株·hm-2(D1)、180×104 株·hm-2(D2)、270×104 株·hm-2(D3)、360×104 株·hm-2(D4)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麦田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特性、光能利用率、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D2处理的麦田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返青期显著高于D3、D4处理,与D1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D2处理显著高于D1、D4处理,与D3处理差异不显著。群体总茎数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在开花期、成熟期D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3、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1处理;分蘖成穗率在D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52.51%;D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开花后0 d、开花后7 d、开花后14 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7 d,D2处理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截获率、光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D1、D3、D4处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表现为D3、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D4处理和D1处理。D2处理的拔节至开花阶段、开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位面积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D2、D3处理差异不显著;穗粒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1、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3、D4处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在D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 158.71 kg·hm-2、17.21 kg·hm-2·mm-1。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180×104 株·hm-2为构建宽幅播种小麦合理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