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新育成品种(系)在黄淮麦区的大面积推广,该研究对83份西农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鉴定,成株期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鉴定,并在田间自然环境下对其抗性进行鉴定及对相关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63、29和16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表现出抗性,9份小麦品种(系)对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出抗性;有10、3和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E15、E09和A13表现出抗性。在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23、15、28和62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有6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小麦条锈病表现出抗性。在田间抗性鉴定中,有57、6、65和4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及叶锈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3份含有Yr5基因,22份含有Yr9基因,3份含有Yr17基因,2份含有Pm24基因,14份含有Lr1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3.6%、26.5%、3.6%、2.4%和16.8%。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水平,对2001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46个小麦品种和在湖北省进行区域试验的447份小麦品系进行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4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1)参试品系中有1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高抗,未发现对纹枯病表现高抗或免疫的材料;对赤霉病和纹枯病的平均抗性评价分值分别为14.30和3.49,介于中感和高感之间;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平均抗性评价分值分别为13.43和8.34,介于中抗和中感之间。2)审定品种的综合抗性水平不高,对条锈病的抗性评价分值为12.47,介于中抗和中感之间,对其他3种病害的抗性介于中感和高感之间;审定品种的单产呈增加趋势,株高在不断降低,生育期相应延长,综合抗病性也在增强。3)审定品种的综合抗病性与对条锈病抗性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38;对纹枯病的抗性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产呈显著负相关;对赤霉病的抗性与株高无显著相关。鉴于此,湖北省需加强抗病育种力度,同时应充分做好小麦病害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抗病性水平,对2011年以来河南省审定的302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5种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数量比例较小,未发现对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高抗的品种;65%以上的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表现中感,95%以上的品种对赤霉病...  相似文献   

4.
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省临夏州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作者于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低温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了苗期、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并于2010-2014年对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临麦36号’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8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苗期对所有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成株期对CYR29和CYR32表现中抗-中感;‘临麦33号’除对CYR29苗期表现免疫、成株期表现中抗-中感外,对其余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对自然诱发的条锈病,两品种也表现感病;‘临麦34号’和‘临麦36号’除对新菌系G22-9、G22-14表现感病外,对其余菌系表现抗病,但自2013年开始两品种在田间也表现感病;‘临麦35号’全生育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均表现抗病。苗期选用24个国内外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进行基因推导分析,发现供试临麦系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的抗性谱均不一致,初步推测供试临麦系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基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麦生产品种对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病害,抗病品种培育和利用是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控策略.通过对来自全国不同麦区的115个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的结果显示,供试小麦品种对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苗期对7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抗病的品种9个(占参试品种的7.8%),均表现感病的品种23个(占20.0%);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V26均表现全生育期抗性的品种13个(占11.3%)、成株抗性品种5个(占4.3%)和慢锈性品种3个(占2.6%).表明当前我国小麦主产区品种整体抗条锈性水平仍较低,需大力加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工作,并对不同麦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黄淮南片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采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黄淮南片的河南、安徽、陕西和江苏四省的65份主栽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经土表接种抗侵染型鉴定,中抗品种有‘徐农0029’、‘西农511’和‘保麦6号’,中感品种有‘徐麦31’、‘瑞华520’和‘西农3517’等18份,高感品种44份;经单花滴注接种抗扩展型鉴定,中抗品种为‘西农511’,中感品种有‘烟5158’、‘西农889’、‘西农2000’等14份,高感品种50份。由此可见,黄淮南片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宜抗性指标,结合现代育种技术,逐步提高主栽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绵麦37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绵麦37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含有CIMMYT材料血缘的小麦品种,2004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后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表现高抗条锈病且抗性稳定。为明确绵麦3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本试验选用5个抗病品种(系)和3个感病品种(系),分别与绵麦37组配成抗×抗、抗×感组合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绵麦37成株期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主要受1对显性基因的控制,同时受另2对隐性基因的影响。其抗源来自于CIMMYT材料96EW37(SW2148),并且与川麦42、5563及MR168的抗源相似,其抗性基因不同于贵农系统。绵麦37作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既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也可作为抗源材料在育种上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种质资源, 加快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程,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 于2019年-2021年, 对5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小麦品种(系)存在赤霉病抗性差异, 筛选出‘华皖麦24’‘宛1204’和‘皖垦麦1708’等9个两年表现稳定的中抗品种(系), 占总数的16.67%;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抗病组品种(系)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感病组品种(系)。其中, ‘宛1204’和‘徐麦17252’中抗赤霉病, 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可以作为抗赤霉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9.
为挖掘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掌握小麦生产主栽品种的抗条锈病基因携带情况,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采用抗性鉴定、基因推导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对22份小麦生产上主栽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抗性鉴定比较22份小麦主栽品种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的抗谱。结果显示,共推测出14份供试品种携带已知抗条锈基因,8份供试品种携带未知抗条锈基因,是新的抗锈基因资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22份小麦品种可分为2个大类6个亚类;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抗条锈病基因Yr1、Yr10和Yr24的携带情况发现,11份品种携带Yr1基因,2份品种携带Yr10基因,22份品种均不携带Yr24基因。部分生产主栽品种携带新的抗条锈病基因,表明小麦品种选育中避免了抗性基因单一化,并加强了未知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小麦品种抗锈性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2002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小春粮食损失严重。为了弄清小麦主栽品种抗锈性,调整今后的防治对策,3月下旬省植保站会同省内主要小麦育种单位专家,赴荣县、资阳、资中、射洪、剑阁、江油、绵阳等地,进行了小麦品种抗锈性考察,结果如下:1品种自然发病情况在大面积栽培品种、区试品种和生产试验展示品种中,尚无免疫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同程度发病,老品种或近年新审定的品种,其抗性,多维持在中感到高感水平。发病最重的品种有绵阳26、绵阳28、绵阳29、绵农4号、川麦28、西南335等;而川麦107、川农11、川农…  相似文献   

11.
为发掘更多的小麦条锈病抗性种质资源,了解小麦抗条锈病性基因在甘肃省小麦农家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选用甘肃省223份小麦农家品种,采用人工接种与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于2015—2017年进行了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鉴定与评价,并利用已知的6个Yr基因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抗条锈病性基因类型检测。结果显示,在供试的223份小麦农家品种中,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50份,占总数的22.42%,其中表现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42、3和5份,分别占总数的18.83%、1.35%和2.24%;有99份品种具有慢条锈病特性,占总数的44.39%。Y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Yr26、Yr9、Yr5、Yr10、Yr15和Yr18的小麦农家品种分别有112、8、92、12、77和22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0.22%、3.59%、41.26%、5.38%、34.53%和9.87%;有41份品种未检测到供测的6个抗条锈病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资源对条锈病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1997年在甘谷田间对远缘小麦新资源进行抗条锈病、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160份材料中,对条锈病免疫或高抗、白粉病免疫的有25份,其抗性比较稳定,是良好的抗源材料,可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高抗品种(系)有56份,占供鉴品种的13.18%、中抗品种54份,占12.71%、低抗品种99份,占23.29%。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等7个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中国61个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及其抗病基因,将2016年从黄淮海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9个市采集分离的269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分别接种于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抗性测定;用NTSYSpc 2.10e软件对供试品种表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用35株鉴别菌株对29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材料和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鉴别,比较其抗谱并推导61个小麦后备品种所含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显示,61个小麦后备品种间的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国豪麦5号和7号、BL5008、绵麦系列、黔麦系列、楚麦16号、内麦101和366等18个品种抗谱较宽,抗性频率均大于97.0%;泰科麦5303、邯11-5272和临Y8222等10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郑麦0943等33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37.9%。聚类分析可将61个小麦后备品种分成5大类,第I类有11个品种,其中8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第II类和第III类共30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32.7%;第IV类有2个品种,抗性频率分别为53.5%和53.2%,第V类有18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97.0%;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地区且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本研究推导出21个小麦后备品种含抗病Pm基因,其中,邯11-5272含有Pm30,安科1503含有Pm2、Pm5a、Pm6、Pm19和Pm30,临Y8222含有Pm5a、Pm6、Pm19和Pm30,云154-15含有Pm5a、Pm6、Pm7、Pm19和Pm2+ta,泰科麦5303等6个品种含有Pm2和Pm30,华麦7号等5个品种含有Pm5a、Pm6和Pm19,扬麦24号等6个品种含有Pm5a、Pm6、Pm19和Pm2+ta。研究表明,54.1%的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小于37.9%,存在适宜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因此这些小麦后备品种推广种植时需加强病害预警和监测。  相似文献   

15.
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群体分别为171和216株用于抗性遗传分析。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也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山西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抗锈病、白粉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5年,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25个育种单位的601份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对小麦条锈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36份,对小麦叶锈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16份,对小麦白粉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12份。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价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的抗性,于2006—2010年在河南省西平县病圃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试验和室内间接ELISA检测,并分析了病害严重程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2个品种中,仅有新麦208表现为免疫;豫麦70-36、泛麦5号、阜麦936、山东95519、豫麦70、高优503、豫麦9676、郑麦366和陕麦229等9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的14.5%;濮优938、兰考矮早8、新原958、花培2号、温优1号、豫麦18、郑麦9023、豫麦47、豫农201、偃展4110、豫麦36、百农878和豫麦49-198等1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的21.0%;另外3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的62.9%。对48个品种进行了产量与病害严重度分析,发现随着病害的严重度增加,小麦的穗数、千粒重以及产量都有明显下降,严重度为1级时,平均减产9.6%;严重度达到2级和3级时,平均减产分别为30.3%和33.5%。  相似文献   

18.
天水市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在抗病性观察圃,利用常规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29份大田主栽冬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白粉病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及高感的品种系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3.8%、58.6%、10.3%及17.2%。其中中88375、中85130、蓝天3号、清山895等4个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连续2a以上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小麦主栽品种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及抗条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河南省南部条锈病流行区连续两年大田调查及对调查资料的聚类分析,对目前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对条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麦9023、豫麦34、小偃54等品种抗条锈病,豫麦47、豫麦70、高优503等品种也较抗病,豫麦18、豫麦69、豫麦54、豫麦62等品种感条锈病,豫麦49、豫麦58等品种高感条锈病。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后备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选用6个条锈菌优势菌系,对陕、甘、川、豫四省近年来培育的200份后备小麦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并分别对不同省份后备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我国条锈菌优势种群的抗锈性表现为:四川省后备品种抗锈性最强,对供试菌系全免的品种占80.82%;其次为陕西省和甘肃省,分别为52.73%和50.00%,河南省的最弱,全免的品种仅占22.22%;从抗性类型种类和分布来看,陕西省后备品种抗性分化明显,中间类型少,甘肃省品种的抗性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表明陕西省后备品种的抗锈基因较单一,甘肃省后备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类型复杂,显示甘肃省近年来重视抗源多样化育种带来了成效;成株期抗锈品种数量明显多于苗期,表明后备品种中存在大量的成株抗锈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