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植物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物理防治作为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及产品创新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该文综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灯光诱控、色板诱控、物理阻隔、温度控制、辐照不育等害虫物理防治的理论、技术、设备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对农业害虫物理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建立现代植保技术体系,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斜纹夜蛾和葡萄透翅蛾是我国葡萄种植中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究诱虫灯和性诱剂对这2种害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分析了诱虫灯和性诱剂单独及联合使用对斜纹夜蛾和葡萄透翅蛾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斜纹夜蛾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诱虫灯和性诱剂联合使用对斜纹夜蛾的诱捕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而葡萄透翅蛾却不表现正趋光性,单独使用性诱剂时诱捕量最高。因此,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应该根据葡萄园内害虫实际发生情况,选用适当的灯诱或性诱使用方法,以达到害虫防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闻贵 《植物保护》2007,33(2):69-69
2007年2月27日,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佳多农业害虫监测系统及灯光诱控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包括佳多虫情测报灯、佳多小气候采集系统、佳多远程监控、佳多光诱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此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植保预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热烈庆祝“佳多农业害虫监测系统及灯光诱控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闻贵$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458030  相似文献   

4.
灯诱是防治烟田害虫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为明确烟田诱虫灯不同安装间距和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作者在遵义绥阳烟区进行诱虫灯不同安装间距和高度对烟田昆虫诱集效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烟田诱虫灯可诱杀到的害虫和天敌益害比较好的安装间距和高度分别为100 m和1.0 m,益害比分别为0.15:1和0.12:1;对烟田夜蛾科害虫诱虫效果较好的安装间距为100 m和50 m,诱集数量为155.67头和150.34头,安装高度为1.0 m和1.2 m,诱集数量为192.33头和171头;所有处理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均较小(除50 m的安装间距和1.2 m的安装高度对天敌昆虫隐翅虫科影响较大以外);诱虫灯防控区灯诱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伸根期和旺长期叶片被取食率有显著影响,对成熟期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贵州烟区采用诱虫灯进行害虫绿色防控的最佳安装间距为100 m、安装高度为1.0 m。  相似文献   

5.
果树害虫诱捕集成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虫对光、色、味等趋性,综合运用诱虫灯、性诱剂和诱虫板等诱捕集成技术,对果树害虫进行了诱杀试验。试验和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诱虫灯可诱杀6目19科62种昆虫。其中害虫占总量的99.1%,天敌仅占0.9%,益害比为1∶107.8。性诱剂和诱虫板,可以诱杀诱虫灯诱不到的害虫。诱捕集成技术可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立体式诱杀,能有效降低成虫基数,减轻害虫的为害。同时,可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残留,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09年底初步统计,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5 100万hm2次,约占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面积的10.4%。本文就当前生产上主要的物理诱控、昆虫信息素诱控、天敌昆虫、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驱避剂、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是蔬菜生产大省,害虫种类繁多,且为害较重。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蔬菜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理化诱控技术应用是绿色防控技术中的关键,笔者根据近些年来的应用情况总结了理化诱控技术的原理、详细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推广应用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不同类型杀虫灯产品诱虫种类、数量、益害比、主害代虫量消长、适用性比对试验观测,确定适宜推广的杀虫灯产品,总结出灯光物理杀虫关键技术.确定了我地水稻不同种植区的开灯、闭灯时间,以达到诱杀主要害虫,降低越冬基数的效果.集成组装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施控氮增钾、稻鸭共育、生物防控措施应用,与灯光诱杀有机融合,提升综合防控效果,促进产品品牌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灯光诱杀技术是压低田间害虫虫口基数、降低田间落卵量、提高害虫防控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和农业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棉铃虫在我市棉花生产中成为常发性害虫,且大发生频率较高。从1994年起,荆州市致力于推广灯光诱杀技术诱杀棉铃虫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同时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效果。1灯光诱杀技术在荆州市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著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著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著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1.
2013—2014年在昌吉州开展了理化诱控集成技术综合防控棉田棉铃虫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理化诱控技术集成应用防控棉铃虫,田间百株卵量平均降低58.9%,百株幼虫量平均降低55.3%,平均防效为66.3%。与不防治田块相比,籽棉平均增产23.9 kg/667m2,净收益增加120.1元/667m2。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在山东潍坊地区两个监测点,利用投射式高空诱虫灯和地面诱虫灯诱捕监测重大迁飞性害虫黏虫和棉铃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黏虫和棉铃虫在高空诱虫灯下的诱集量远远高于地面诱虫灯。黏虫在高空诱虫灯下有3次高峰,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7月中、下旬,第1次高峰诱虫量昌邑高于寒亭,第2、3次高峰诱虫量寒亭高于昌邑,但两地均以第1次高峰诱虫量高;黏虫在地面诱虫灯下也有3次高峰,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下旬以及9月上旬,第1、2次高峰诱虫量寒亭高于昌邑,第3次高峰诱虫量昌邑高于寒亭。棉铃虫在高空诱虫灯下有2次高峰,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两次高峰两地诱虫量相当;棉铃虫在地面诱虫灯下的2次高峰时期与高空诱虫灯下一致,第1次高峰诱虫量昌邑高于寒亭,第2次高峰诱虫量寒亭高于昌邑。分析认为,高空诱虫灯与地面诱虫灯高峰期与诱虫量的差异,可能与迁飞性害虫迁飞过境但不降落的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大入侵性害虫。自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以来,我国植保工作者在其生物学和发生规律、迁飞与种群监测、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基本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建立了以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应急化学防控为一体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总体研究概况及在灾变和治理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农民接受、社会认可、生态可持续的草地贪夜蛾安全治理工作,以期为提升我国草地贪夜蛾的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害虫的灯光诱杀问题是长期以来植保工作者有所争论的问题,有的持否定意见,有的则认为效果显著,可以作为害虫的一项综防措施予以大力推广,作者以趋光性强的三化螟为例,通过灯诱和田间调查实况以及灯光诱杀的害虫天敌种类综合分析,认为灯诱只能用于害虫测报,而否定其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为了深入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于2017年6月16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联合举办了昆虫食诱剂田间应用技术培训班。  相似文献   

16.
基于昆虫趋光性和趋化性的诱杀技术是害虫综合治理(IPM)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本文系统综述了诱虫灯、色板等趋光性诱杀技术和植物源挥发物、昆虫信息素等趋化性诱杀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将来诱杀技术的研发重点和应用前景,进一步探明昆虫趋光性机制和嗅觉通讯机制,开发适用于靶标害虫精准诱杀的特异性趋光谱,提高信息化合物引诱效果的田间应用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灯光诱杀、性诱剂、黄板诱杀和稻田养鸭等绿色防控融合技术的示范表明,融合示范区对二化螟等主要害虫和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种植区,二化螟枯心株率、枯心丛率、白穗率分别为0.13%、3.5%和0.1%,田间杂草相对防治效果为81%。融合示范区较常规种植区产量增加8.55%,纯收益增加28.7%,融合示范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植食性害虫食诱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食性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茎叶、果实、花蜜等,并且常对某些食物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植物挥发物在害虫食物偏好选择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害虫偏好食源或其挥发物研制的食诱剂(也称"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利用发酵糖水、糖醋酒液等传统食诱剂进行害虫诱集防治。随着对害虫食源挥发物中信息物质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过组配天然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挥发物组分,先后研制出实蝇、夜蛾、蓟马、甲虫等多类害虫的新型食诱剂。这些食诱剂大多对雌、雄害虫均有效,已在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西方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等重要害虫的监测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已有食诱剂研发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今后食诱剂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促进植食性害虫食诱剂及其田间使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性成熟后求偶时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以进行交尾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监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工业化合成、纯化、稳定,缓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干式诱捕器的开发研制,智能化性诱测报技术研发,以及多种害虫田间性诱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害虫的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本文详细介绍和比较了群集诱杀技术的诱芯、诱捕器种类及其应用特点,交配干扰技术的释放器及其智能化的原理、种类和应用特点;系统总结了求偶与交配之间的关系、性信息素引诱力和专一性,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在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重要害虫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性信息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横峰县主要示范推广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稻田耕沤灭螟技术,抗病、抗虫品种推广使用技术;生物农药防控病虫技术,灯光诱控害虫技术,性诱剂诱控技术及"三高三低"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采取的示范推广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领导、技术培训和宣传、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和确保项目实施经费的到位。项目实施以来,示范区单位面积内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比非示范区为害损失率降低2.5%~5.3%,平均降低3.9%,示范区比非示范区每季防治次数减少1.5~2.5次,平均减少2次,单位面积内节约防治成本15.32元,单位面积内增收稻谷22.9 kg,增收节支82.32元。2009—2013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4万hm2,增收稻谷1 374万kg,增收节支4 939.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