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香葱田甜菜夜蛾幼虫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散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研究了甜菜夜蛾幼虫在香葱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低龄幼虫、高龄幼虫及其混合种群在所有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并具聚集度的密度依赖性;低龄幼虫(1~2龄)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而高龄幼虫(3~5龄)个体间相互排斥,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松褐天牛产卵对诱木趋性,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侵入孔和成虫羽化孔在诱木树干上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侵入孔、成虫羽化孔的数量与诱木的胸径和树高显著相关,并可根据相关方程估算出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数量。松褐天牛的产卵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主要集中于树干的中、下部。但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与产卵刻槽数相比,松褐天牛在诱木上的侵入孔数和羽化孔数次第下降,侵入孔数、羽化孔数总体分别下降了41.36%、29.72%。但不同树高上的下降率有所差异。松褐天牛幼虫侵入孔、成虫羽化孔在诱木上的分布型均属于聚集分布,且聚集度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柳筒天牛是为害沙柳根茎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严重影响沙柳的生长。本文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柳筒天牛幼虫的为害特性和空间格局。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柳筒天牛幼虫在单一蛀道内为害沙柳,其为害主要集中在沙柳基部,蛀道分布在地面以上10cm处至地面以下5cm处。柳筒天牛幼虫主要为害地径0.7~1.0cm的沙柳,且多分布在沙丘底部和迎风沙丘。分析沙丘顶部和沙丘底部2块样地柳筒天牛幼虫的数量可知,柳筒天牛在沙丘底部为害率要高于沙丘顶部,幼虫虫口密度分别达到(2.53±0.27)头/丛和(1.84±0.20)头/丛,且差异显著。柳筒天牛幼虫在沙丘顶部呈现聚集分布,在沙丘底部呈现随机分布。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空间分布类型差异较为明显,但在两块样地内都呈现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呈现大量聚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理论抽样数,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分析了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是聚集分布的,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和环境作用共同影响;胡萝卜微管蚜在植株垂直层次和水平方位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在枝条不同部位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密度依次为外部>中部>内部;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6.182/m+26.755)。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调查基础上,研究了竹笋基夜蛾[Kumasia kumaso(Sugi)]幼虫在早竹林和红哺鸡竹林中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幼虫在两种竹林中种群消长曲线均呈倒V形变化.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在红哺鸡竹林中种群密度高峰较在早竹林中推迟约6d.通过频次分析法和9种聚集度指标对竹笋基夜蛾幼虫在早竹和红哺鸡竹林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幼虫在两种寄主竹林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均符合Neyman分布和P-E核心分布2种分布模型.各聚集度指标也均表明竹笋基夜蛾在早竹和红哺鸡竹林中呈现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析了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环境是导致聚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空间分布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应用聚集指标、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数(X-)的自回归和Taylor幂法则对橘小实蝇幼虫为害柑橘橘果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幼虫为害柑橘橘果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幼虫为害柑橘橘果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原因除自身群体特性外,还受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及植株生育状况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葛藤天敌紫茎甲Sagra femorata Lichtenstein的空间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1)紫茎甲幼虫在水平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具聚集度对密度的依赖性,幼虫田间理论抽样公式N=(3.3401/M^ 0.5147])/D^2;(2)紫茎甲幼虫垂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草间小黑蛛在棉花蕾一铃期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空间格局的聚集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棉花蕾、花、铃期草间小黑蛛空间格局的基本成分均是单个个体,个体间相互排斥;种群均呈聚集格局,聚集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聚集系由环境因素(如猎物的聚集行为等)所致。根据空间格局的分析结果,计算出其序贯抽样模型为:最适抽样数模型为:种群平果,计算出其序贯抽样模型为:最适抽样数模型为:种群平均密度零频率估计模型为:  相似文献   

10.
双条杉天牛是柏类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之一。利用Taylor等10种方法,对双条杉天牛初期幼虫空间分布型的测定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初期幼虫在林间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由此得出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其抽样方式以Z字形取样方法最佳。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初期幼虫种群的资料代换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所采用的4种代换方法中,以平方根的代换方法最佳。  相似文献   

11.
青海云杉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16块样地256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对青海云杉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明显,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4层;乔木层和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乔木种群聚集强度大小依次为:青海云杉混交林>青海云杉群落>灌木-青海云杉林>马先蒿-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不同林型的垂直结构、空间分布格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草类-青海云杉林中乔木种群呈随机分布,其它林型和青海云杉群落中乔木种群均为聚集分布。苔藓-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灌木-青海云杉林中青海云杉种群都有随海拔升高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逼近的特点。苔藓-青海云杉林是该群落中最稳定的林型,青海云杉种群对维持群落稳定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项聚集度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聚集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行为习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出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是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在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果实上的为害、空间分布和理论抽样技术,对云南省腾冲市9块不同腾冲红花油茶林的桃蛀螟幼虫发生量进行标准地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应用Iwao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技术,建立最适腾冲红花油茶桃蛀螟幼虫田间调查的抽样模型和抽样数。结果表明,桃蛀螟对腾冲红花油茶果实的为害率为3.07%~99.27%,适生栽培区植株平均受害率达34.74%,林间平均虫口密度0.07~2.49头/果。桃蛀螟幼虫在腾冲红花油茶林内总体呈均匀分布,虫口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而虫口密度相对较低时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是某些环境因素。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不同种群密度下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可为科学开展林间桃蛀螟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湿地松上松褐天牛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湿地松上松褐天牛幼虫、成虫分布型都为聚集分布。松褐天牛蛀入孔、羽化孔分布与树高有关,在(5.1±2-3)m的树干上松褐天牛幼虫蛀入孔数最多,羽化数量最多的部位在(5.3±2.3)m。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聚集度指数法、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测定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不同流行时期的空间分布型,分析了病害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衰退期转为均匀分布;花生网斑病在整个生长季内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显示,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间相互吸引的个体群。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花生褐斑病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单株病斑密度的提高趋于均匀分布,而花生网斑病的空间分布型不受单株病斑密度和取样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聚集原因是由病原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利用Iwao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16.
种群的点格局特征是植物群落生态学关系与过程在空间格局上的表现形式,是种群和群落结构动态与稳定性的标志.在祁连山北坡西北针茅草原,采用Ripley的K(r)函数,定量分析了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点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随退化草地狼毒种群规模扩大,狼毒与西北针茅的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狼毒种群在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地中聚集分布格局显著,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主要分布类型;西北针茅种群在四个梯度中以随机分布最为显著,仅在轻度退化草地中在0-38c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狼毒和西北针茅种群的点格局的不对称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种内、种间竞争和协同策略的改变,是草原植物应对干扰的种群更新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大栗鳃金龟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空间分布型统计分析方法对大栗鳃金龟3龄幼虫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栗鳃金龟3龄幼虫在0~10 cm土壤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群,为田间调查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长效  赵虎  王胜永 《江西植保》2004,27(4):145-148
金纹细蛾是苹果树重要潜叶害虫。该文利用Iwao等10种聚集度指标法对金纹细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虫在苹果树间和苹果树内的空间分布型都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该虫在苹果树内垂直方位上的数量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在东南西北内膛五个水平方位上差异不明显。本文计算了金纹细蛾幼虫二阶抽样的理论抽样数,进行了金纹细蛾幼虫二阶抽样的序贯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葡萄跳叶甲种群和草间小黑蛛种群之间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葡萄跳叶甲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其半变异函数皆为球型曲线,变程在1.164~8.508之间;不同时期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格局也均呈聚集分布,其半变异函数也皆为球型曲线,变程在2.977~7.799之间,两者变程在大多数时间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充分说明了草间小黑蛛种群对葡萄跳叶甲在空间位置上具有一定的追随关系;用聚集强度指标分析,两者空间格局一致。草间小黑蛛聚集行为是环境因子所致,葡萄跳叶甲密度小于2头/株时,聚集原因是环境因子,密度大于2头/株时,本身密度是聚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荔枝龟背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日畴  徐洁莲 《昆虫天敌》1994,16(4):175-182
对荔龟背天牛幼虫于荔枝园中的空间分状况调查和分析,表明该虫的空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空间图式是聚集型;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的个体群。聚集行为受环境因素(主要是荔枝品种)的影响,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龟背天牛的理论抽样数并建立了序贯抽样检定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