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对虾健康养殖管理的要求我国目前在对虾病毒性暴发流行病防治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 ,虾病防治的实践 ,也使人们认识到健康养殖管理 ,不但可以避免暴发性流行病发生 ,而且它也是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常我们认为健康养殖管理 ,可概括为如下主要内容。1.培育和使用健康虾苗 :其主要技术关键是在苗种培育中 ,避免使用携带可引起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亲体。当前主要是检疫HHNBV(亦称白斑综合症病毒)及MB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等病毒。对亲体的遗传特性应作严格选择。例如育苗单位使用人工培育亲体时 ,应避免使用同一…  相似文献   

2.
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患病对虾经光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在对虾的皮下组织(包括前肠上皮、后肠上皮、真皮和鳃等)、结缔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及血淋巴细胞等的细胞核均发现核肿大和深的嗜酸性着色。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为一种杆状病毒充满,病毒大小为120nm×360nm,有囊膜,在细胞内不形成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属于杆状病毒属的无包涵体型杆状病毒亚群,即C型杆状病毒亚群。根据该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病毒感染的靶组织和病毒的特征,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对虾病毒,暂定名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3.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用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对健康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同时,从病虾中分高毒种,毒种液经滤纸、0.45μm和0.22μm滤膜过滤,各滤液对健康中国对虾进行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结果显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可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对虾。浸泡和共居的方法均不能感染健康对虾,说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对虾的摄食。病原体对乙醚和56℃30min处理敏感,不易通过0.22μm滤膜。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4.
程伟  刘志昕 《水产科学》2005,24(5):41-45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k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又称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bacilliform virus WSBV),是对全球对虾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病原之一。该病毒分子量较大、结构特异,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大的病毒。自1992年以来,各国学者对WSSV进行研究。由于他们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该病毒命名各异。陈秀男(1993)称之为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荷兰Wongteerasupaya(1995)称其为系统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SEMBV);  相似文献   

5.
在1994年山东地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研究中,在未检出杆状病毒的中国对虾样品中首次发现1种球形病毒,电镜下观察到该病毒外有囊膜,直径200nm左右,在细胞质中形成球形包涵体,以宿主肝胰腺和心脏为主要靶器官;受其感染的肝胰腺细胞的细胞器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线粒体从增生、肿胀、内嵴溶解到出现纤维化,最后崩解;糙面内质网也明显增生、脱颗粒、排列紊乱,严重感染时,肿胀成泡状,甚至分解;细胞核出现病变较晚且较轻。人工感染实验证明该病毒可引起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13d累积死亡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6.
1993年4月中、下旬开始暴发的全国性的流行性养殖对虾病害,不但使养殖生产损失惨重,而且使为对虾生产服务的配套产业的经济也都受到极严重的影响。水产专家们的调查研究认为,这次养殖对虾病属于暴发性流行性,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早、来势猛、传播快、面积大、范围广、死亡重、治疗难。病因病原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有病毒、细菌引起的,也有因海洋环境污染,而引起大批死亡。此外,由于亲虾和虾苗先天不足,体质差,甚至带病菌病毒;养殖上放苗密度过大,饵料质量差,过量投喂,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有的又滥用乱用药物,以及养殖生产人员技术素质差,没有严格按对虾养殖技术规范操作等等。 为从根本上防治养殖对虾病害,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对病因、病原、病理和防治办法作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我认为,今年对虾还是要养,  相似文献   

7.
目前南美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主要是对虾白斑综合症(WSSV),该病传染性强,危害大,它的病原体是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在已报道的所有对虾病毒中,该病毒的毒力最强,且其地域分布及宿主范围广泛,严重制约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最近,全国对虾养殖专家顾问组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虾病室的有关专家通过对养虾现场进行调查,对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传播途径取得新发现。专家们提醒各地注意: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米诺骨牌理论分析我国虾病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引起养殖对虾大面识死亡,虾农称之为“虾瘟”。对去年这场“虾瘟”的发生机制,众说纷纭。编者按:本刊开展百家争鸣,欢迎大家来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主要是对虾白斑综合症(WSSV),该病传染性强,危害最大,它的病原体是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在已报道的所有对虾病毒中,该病毒的毒力最强,且其地域分布及宿主范围广泛。严重制约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1992-1993年全国范围内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到现在仍然没有能有效控制WSSV疫情的技术措施。WSSV每年给我国对虾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成为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检测WSSV病原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目视观察法、组织学方法、电子显微技术、生化检验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12.
常雯  刘志国  刘强 《齐鲁渔业》2020,37(2):23-25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1992-1993年全国范围内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到现在仍然没有能有效控制wssV疫情的技术措施。WSSV每年给我国对虾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成为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检测WSSV病原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目视观察法、组织学方法、电子显微技术、生化检验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方面中PCR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对虾WSSV检测。  相似文献   

13.
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引发的暴发性流行病,典型症状是病虾甲壳内侧出现0.5-2mm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此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形态结构与杆状病毒相似,杆状病毒分子分布于患病组织细胞核内,WSSV不仅水平传播,还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到目前为上,诊断技术己较为进步,但尚无有效手段控制该病的发生。今后的研究重点在防治上。  相似文献   

14.
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93年以来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传播途径和可能寄主的研究结果以及养虾群众的虾病防治经验,提出了以下主要防治措施: 1、养虾开始前彻底消灭虾池中可能存在的底栖甲壳类,养虾生产中切实防止池外虾蟹进入虾池。 2、对虾养殖池内引进一定数量的斑尾复(鱼段)虎鱼,消灭患病对虾和其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可能寄主。 3、养虾过程中定期使用ClO_2消毒,控制虾池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 在实施以上措施的同时,特别注意使用优质饲料,优化养殖环境。三年来,在近千亩左右虾池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养虾业绩,最高单产150kg/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sinensis Rathbun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的研究结果,并根据天津厚蟹的分布与发病虾池关系的调查资料,提出为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就从防止天津厚及其它底栖、穴居虾蟹类进入虾池入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作为免疫增强剂在虾类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自1993年全国养殖对虾因感染对虾白斑病毒(WSSV)而发生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病以来,对虾养殖业蒙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20多种病毒可以感染虾类,而对付这些病毒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抗生素的使用一定程度缓解了疾病的发生,但由于它在动物体内残留,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由于对虾养殖大面积暴发虾病,致使养虾业遭受到严重的打击。为此,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对养虾的疾病防治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经过两年来全国对虾病方面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和进展:l.基本查清了1993年以来全国暴发流行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及其形态结构和组织病理。全国不同地区的研究表明,这次流行的虾病是一种不形成包涵体的杆状病毒,不同地区病毒大小和形态上虽有一定差异,但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这种杆状病毒可能是同一种病毒,病原生物研究结果表明,除几种病毒和细菌(主要是弧菌)外,还发…  相似文献   

18.
长毛对虾“红腿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常见的病害的防治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从1987年以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沿海养殖场的对虾病害,发现由弧菌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造成经济损失大。有关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国外虽有过一些报道,但主要集中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的研究上。近年来,我国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证实了溶藻性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能引起对虾的流行性弧菌病。最近郑国兴等报告鳗弧菌是中国对虾“红腿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产》2011,(5):53-53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相似文献   

20.
从1974年在佛罗里达的墨西湾北部桃红对虾中首次发现对虾杆状病毒以来,感染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已发现近20种。这些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养虾地区出现。一目前已知有9种病毒在西半球对虾中流行,5种已作为严重的病原出现于一种或多种养殖对虾中。病毒病也严重影响东半球对虾养殖业,在印-太地区及东亚的对虾养殖地区,至少发现12种(群)对虾病毒。12种(群)对虾病毒中的5种已被证实(报导)能引起严重的区域性流行病,其中的两种病毒已造成印-太和东亚地区大面积的虾病流行。尽管有近20种不同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