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人蕉矮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美人蕉的生长退化,对美人蕉进行矮化处理,结果显示,使用矮化剂不仅有矮化效果,对其花期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改进栽培措施对其矮化性状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1-2014年,对蒙自地区枣树根际寄生线虫进行了调查,通过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鉴定出3种矮化线虫:分别为甘蓝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brassicae,Siddiqi 1961)、圆筒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cylindricus,Cobb 1913)、马舒德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mashhoodi SiddiqiBasir,1959)。矮化线虫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植株矮化、腐烂。枣树是这3种矮化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3.
果树矮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枝叶特征与果树矮化性的关系,激素含量、酶含量和活性与果树矮化性的关系,水势与果树矮化性的关系,对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果树矮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解剖、生理和分子等方面综述果树矮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对果树矮化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柑橘矮化育种及矮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柑橘矮化育种及矮化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植物株型的矮化调控是遗传育种的一项热门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植物矮化机理、矮化基因、矮化遗传育种等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黄瓜、番茄、南瓜等园艺作物均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矮化研究体系。矮化植株株型紧凑、冠幅小,能够有效提高抗倒伏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具有管理便利的优点,因此矮化育种是植物育种的发展趋势。激素调控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矮化调控手段,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改变节间长度和数目,从而调节高度,达到矮化植株的效果,常用激素有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生长素、乙烯等,这些激素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矮化突变体的形成有关,且各种激素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综述了禾本科、茄科、葫芦科等植物矮化基因的研究现状,激素调控下矮化突变体的形成,矮化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进展,探讨了植物矮生性状分子机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植物矮化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苹果矮化砧木的主要品系和目前国内外矮化砧木的应用现状,介绍了砧木的选择、栽植密度与树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目前矮化砧木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云南省石榴根际矮化线虫的记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2006年,对云南省主要石榴产区蒙自县、会泽县和建水县的石榴寄生线虫进行了采样调查,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危害云南石榴的矮化线虫主要有2种:厚尾矮化线虫(Tylenchorhychus crassicaudatus Williams, 1960)和克莱顿矮化线虫(Tylenchorhychus claytoni Steiner, 1937),石榴是这2种矮化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9.
基于马铃薯StERF3超量表达载体转基因株系中出现了部分矮化植株,通过基因表达量检测、组织切片分析和转基因试管苗添加外源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对矮化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矮化株中StERF3基因表达比对照降低;矮化株木质部和薄壁细胞明显变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较致密;培养基中添加0.5 mg/mL GA3能够使矮化株...  相似文献   

10.
植物矮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杨慧  孟雪  王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442-15443,15446
从植物矮化突变的诱导途径、矮化突变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评价等方面介绍了植物矮化育种、栽培研究进展,并对植物矮化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糜子矮秆突变体与原始材料农艺性状存在的差异及其矮化原因是否与赤霉素(GA)合成或信号传递途径有关,以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和其原始材料高秆260为材料,在苗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在成熟期对株高、穗长、节间长、节间数、种子长、种子宽和穗粒数等7个田间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生长时期使用不同浓度GA处理植株,对处理后的株高、根长、GA敏感系数(GRI)的变化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矮秆突变体778在苗期株高已经和原始材料高秆260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地上基部、第一、第二伸长节节间长度不同造成的。比较分析矮秆突变体778和原始材料高秆260的成熟期性状差异,发现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穗长、节间数、穗粒数、节间长度极显著低于高秆260(P<0.01),矮秆突变体778的种子长显著高于高秆260(P<0.05)。不同浓度GA(0、50、100、200 mg·L-1)对糜子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和根长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浓度GA对糜子高秆260的株高、根长、敏感系数GRI值有显著影响(P<0.05),高秆260在不同浓度GA处理下的植株形态及生长势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在100、200 mg·L-1的GA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糜子矮秆突变体778与高秆260的株高差异不断缩小至没有差异,且敏感系数GRI值在不同浓度赤霉素组之间无差异,说明外施赤霉素可以使糜子矮秆突变体778恢复到原始材料高秆260,导致突变的基因可能是赤霉素合成途径基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高矮秆夏谷不同发育时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POD)酶谱变化及其地上部植体动态发育、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 ,谷子叶片 POD酶谱的苗期和抽穗期酶带最丰富 ,高矮秆谷子在孕穗后的发育和灌浆过程中的干物质积累不同。酶谱中的 B1 、C1 和 C2 带与其生长发育有关 ;A2 、A3带与成株期株高有关。高矮秆材料的发育差异可在其叶片的 POD上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及观察矮秆窄叶突变基因控制的农艺性状的变化。【方法】选用高秆小豆种质资源GM904与nld进行杂交,对亲本和F2、F3、F4各世代分离群体中个体形态进行调查统计,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第1至5节间长、前10节间长、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荚长、荚宽、单株荚数等15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中矮秆窄叶性状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前10节间长、荚长、单株荚数的广义遗传力达到0.9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的选择指标。【结论】矮秆窄叶突变基因导致株高变矮,叶变窄,茎变细,主茎节数减少,各节间长缩短,荚变小,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时期发病的黑条矮缩病病株矮化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发病时期的矮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将不同时期的病株分为5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株的单株产量、有效分蘖、穗长、秕谷率和千粒重等重要指标进行了考察,采用DP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和差异显著性分析。数据分析表明,随着病情加重,植株产量、有效分蘖、穗长和千粒重明显下降,秕谷率则显著上升,且不同类型间考察指标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挖掘矮杆基因对玉米耐密植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郑58自交系获得一系列矮杆突变体,株高降低范围为10%~45%,穗位高降低范围为10%~65%,部分突变体的节间数目也发生了变化。对矮杆突变体细胞大小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的细胞长度均缩短,缩短的范围为25%~75%,突变体株高的降低除了与细胞缩短有关外,还与细胞数目增加有关,为了进一步确定候选基因,对其中的5个突变体构建了F2分离群体,采取BSR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多个玉米矮杆突变体的候选基因,为矮杆突变体基因的分离鉴定和开发应用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水稻矮秆突变体ipd1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中矮秆突变体对于阐明植物生长与发育非常重要,我们从籼稻品种3037中发现一个自发突变的矮秆突变体,表现为茎短而壮,节间比野生型多一个节,叶片相对较短且颜色深绿,将此突变体暂命名为ipd1(internode plethora dwarf1)。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激素处理结果表明ipd1的矮化性状可能是由内源GA合成途径变化引起的。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首先将IPD1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进而通过对1,052个分离群体的分析将IPD1定位在约100kb的染色体区段,为今后的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后续定位矮秆突变基因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调查了糜子矮秆突变体“819”与高秆材料J12,以及它们杂交产生的674个F2代个体的株高、穗长、穗颈长、分蘖数、茎节数、二级枝梗长度1、二级枝梗长度2、二级枝梗长度3、二级枝梗间距1、二级枝梗间距2共10个性状,进一步利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及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对这些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的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株高与穗长、穗颈长、分蘖数、茎节数、二级枝梗长度1、二级枝梗长度2、二级枝梗长度3、二级枝梗间距1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级枝梗间距2呈显著正相关(P<0.05);株高(Y)对其他农艺性状的回归方程为:Y=-18.446+1.491X1+1.222X2+6.827X4+1.319X7+0.746X8,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为0.811,回归方程经显著性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以利用回归方程对株高进行预测;糜子F2群体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72.656%,3个主成分分别被命名为长度因子、茎节数因子、枝梗间距因子。研究结果为矮秆基因定位、矮秆后代的评价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单基因br_(-2)矮生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连续两年试验,发现应用单基因br- 2 矮生系与多基因矮生系组配,其F1 植株高度可进一步矮化,株叶结构颇近似于较为理想的矮秆型杂交种,为单基因br- 2 矮生系的应用和培育优良矮秆型杂交种提供了依据,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高矫秆夏谷不同发育时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酶谱变化及其地上部植体动态发育、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谷子叶片POD酶谱的苗期和抽穗期酶带最丰富,高矮秆谷子在孕穗后的发育和灌浆过程中的干物质积累不同。酶谱中的B1、C1和C2带与其生长发育有关:A2、A3带与成株期株高有关。高矮秆材料的发育差异可在其叶片的POD上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