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植被生态恢复与退耕还林的植被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权 《热带林业》2004,32(2):21-24
过去几十年的人工造林结果告诉我们,人工林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当今的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上引起高度重视,遵循植被生态恢复理论。本文从植被生态恢复理论出发,提出了退耕还林的两种不同目的植被恢复类型的建设思路;同时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以及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针对目前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林草植被建设应统一纳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之中,与工程措施结合配套;依据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和水分条件,建造不同的植被类型;重视封育这一恢复植被的有效途径;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依法监督管理,防止植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胡晓红 《华东森林经理》2003,17(2):25-27,34
阐述了黟县独特的生态区位和典型地带性植被群落,重点分析了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存在问题及建设方向,并对应采取的策略作了初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影响植被建设的关键因素,因而对植被建设全过程的水分关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人工植被建设要以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林草覆盖率目标。强调了西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水文效应及其重要意义。从不同地区植被建设面临的水资源环境,指出了应面对的水资源限制问题,讨论了内陆河干旱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叶以前,高黎贡山森林植被茂密,生态良好.如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不时发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高黎贡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1)恢复植被;(2)开发替代能源以降低薪材消耗;(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发展社区经济;(4)发展生态旅游;(5)借助保护区的优势,争取国内外支持援助.  相似文献   

6.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和植物区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植物物种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20科1141种;区系成分复杂,包含有东亚一北美成分、北温带成分、温带亚洲成分、旧大陆温带成分等多个分布区类型;植被类型多样,有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24个群系,其中包括在该区典型的跳石塘植被。  相似文献   

7.
笔者概述了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植被资源现状,对造林恢复植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峰在植被恢复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绿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植被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的绿化设计宏观上应按植被顺行演替规律进行植被恢复,严禁植被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微观上应结合各景点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景观绿化须建立植被叶色随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意境区的绿化以体现文化内涵为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旅游路线的绿化应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济南泉水由60年代常年昼夜喷涌到80年代百泉干涸的变化过程,作了简要回顾,用对比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了生态、植被和泉水的内在联系。认为森林植被状况是影响济南市地下水位和泉水涌量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增加地面植被,丰富地下水源,作为保泉基本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珠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从控制景点建设项目、处理旅游活动污染、加大景区森林植被管护等方面阐述了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及保护措施。提出以弘扬珠源文化和文化内涵建设来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在文化内涵建设中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立足点,打造"珠江源"品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决策,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与生态红线相关的重要任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根本出发点是对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其中植物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此,以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为例,就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杜鹃矮林、落叶阔叶林、亚高山草甸4个最能反映该地区植物景观资源特色的植被类型,提出生态观光旅游、科考旅游、休闲旅游以及就地保护和保育景观资源,实施植物恢复工程等开发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模拟地带性植被类型建设高质量城市植被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生态,地植物学的原理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提高城市绿化的总体水平,促进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1。    相似文献   

14.
通过1997、2007、2017年长株潭3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Landsant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湖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收集,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等三个参数的计算和统计结果来揭示长株潭城市群1997—2017年的森林植被生长状况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植被主导发展趋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植被生长状态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植被主导表现为退化趋势。2008—2017年间,该区域的植被生长状态回升并超过上一时段,植被覆盖度升高,植被主导表现为明显的改善趋势。基于此,以建设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契机,本文提出了优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重点建设城区绿化,加强城市绿线和生态红线保护,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是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研究与示范扬州试验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历史遗存植物造景、坚持乡土树种地被植物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原则、开发水生湿地植被景观、推进生物防治管理等,阐明了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就自然植被资源保护、湿地植物景观以及生态绿地模式建没等设想,对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属干旱与半干旱缺水地区,城市植被建设在定位、水资源分配、循环与再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人工植被多为“耗水型绿色拼盘”、植源性污染日趋加重、城市枯枝落叶层的清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忽略、大量硬化地面导致大气降水利用率低等。建议:城市植被建设应重视城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结合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提高大气降水利用率和节水治污等措施,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石质岩溶山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石质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一直是国土整治的难点。文章论述了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石质岩溶的分布和植被特点,探讨了其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的可行性;评述了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石质岩溶山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据此提出了未来需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为我国热带南亚热带石质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分析了我国植物园的发展现状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三明城市林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三明市区自然条件、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现状 ,提出三明城市林业建设的战略与措施 ,为三明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Reforest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icient measure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the Shangyang Soil Conservation and Reforestation Station in Hu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we studied the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development, vegetation succession processes and soil erosion.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consists mainly of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MEBF). The area was deforested and became a denuded hill area with extremely high soil erosi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en, the area was closed in order to allow recovery of the vegetat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nd succession processes were slow during which soil erosion and strong sunshine and evaporation slowed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tion. About 25 years later, the vegetation cover was still merely 35% or so. The dominant vegetation types were heliophilous herbage and shrubs which formed a poorly developed shrub-herbage community and erosion remained high. In contrast, reforestation with selected tree species dramatically speeded up the vegetation succession process. About 12 years after reforestation, vegetation cover of the Acacia auriculiformis plantations in the Shangyang Station was 90% and erosion was under control. After 23 years, understory vegetation, consisting of indigenous species, had developed in the plantations. The planted trees and naturally developing herbage, shrubs, bamboo, local trees and liana formed a complex vegetation community in three layers. It will take 60 years for the vegetation to succeed from bare land to a secondary growth forest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Reforestation may speed up the vegetation succession process. The time may be reduced to 20 years. Reforest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erosion control in this are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8): 2558–2565 [译自: 生态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