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京地区大棚蔬菜生产的碳足迹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京郊区5种夏季大棚设施蔬菜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管理投入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析估算了不同设施蔬菜各个生产环节投入的碳成本以及碳排放强度等.结果表明,不同设施蔬菜单季单位面积碳成本介于(867.1±240.6)~(2039.4±1 163.3)kgCE·hm-2,物质投入碳成本在整个生产投入中占极其重要的份额,其中肥料...  相似文献   

2.
在理解碳足迹概念及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碳足迹评价模型。通过《湖南统计年鉴》搜集整理了湖南省各市(州)2008~2011年的相关数据,并按照所构建碳足迹模型进行碳足迹分析,分析了湖南省各市(州)碳足迹的年变化趋势,并阐述了碳足迹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为推动湖南低碳经济高速有效发展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碳足迹”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曼  彭万贵  葛大兵 《农技服务》2011,28(1):114-115
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与能源的使用量成正比,大量能源的使用造成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大,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碳足迹"是人类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概念。在阐述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碳足迹"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对其概念进行修正完善,使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4.
畜禽养殖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科学评估畜禽产品的碳足迹,对减排技术的选择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总结国内外畜禽产品碳足迹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汇总了中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评估鸡蛋、猪肉、牛肉和牛奶等畜禽产品碳足迹的研究结果,并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畜禽产品产生的碳足迹分析,选择的功能单位不同对畜禽产品的碳足迹有明显影响,每生产1 kg牛肉的碳足迹最大,达到(20.51±8.39)kg CO2-eq;其次为每生产1 kg猪肉和1 kg鸡蛋,分别为(4.24±1.07) kg CO2-eq和(2.24±0.83)kg CO2-eq;每生产1 kg牛奶的碳足迹最小,为(1.19±0.40) kg CO2-eq;畜禽产品每提供1 kg蛋白质的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牛肉、牛奶、猪肉和鸡蛋,分别为(103.05±42.14)、(39.72±13.20)、(32.09±8.14)和(19.37±7.15)kg CO2-eq;畜禽产品每提供1 kg脂肪的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牛肉、牛奶、鸡蛋和猪肉,分别为(488.25±199.65)、(37.23±12.37)、(29.28±10.80)和(11.45±2.91) kg CO2-eq;畜禽产品每提供1 000 kcal能量的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牛肉、牛奶、鸡蛋和猪肉,分别为(16.41±6.71)、(2.21±0.73)、(1.56±0.57)和(1.07±0.27) kg CO2-eq。从畜禽产品的生产环节对系统排放量的贡献率分析,饲料作物种植和生产加工环节是鸡蛋和猪肉生产时温室气体排放最高的环节,该环节分别占鸡蛋和猪肉生产系统排放量的(74.0±16.5)%和(61.3±7.6)%;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对牛肉和牛奶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贡献比例最大,分别占牛肉和牛奶生产系统排放量的(53.7±8.2)%和(52.7±6.1)%。从畜禽产品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对系统排放量的贡献率分析,CO2是鸡蛋生产碳足迹中贡献率最高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占整个系统的(55.42±2.7)%,N2O是猪肉生产碳足迹中贡献率最高的温室气体,占整个系统其排放量的(56.8±10.4)%,CH4是牛肉和牛奶生产碳足迹中贡献率最高的温室气体,分别占牛肉和牛奶碳足迹的(50.2±8.3)%和(58.6±8.3)%。目前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畜禽产品碳足迹研究相对较多,但采用的评估方法和计算模型不同,需要建立统一的畜禽产品碳足迹评估方法。中国在畜禽产品碳足迹评估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建议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生产实际的评价方法,系统评估中国畜禽产品的碳足迹,同时针对不同畜禽产品碳足迹贡献率高的环节开展减排技术研究,为科学评估中国畜禽产品的碳足迹,筛选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2001-2012年山西省能源使用情况,文章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以及碳承载力、净碳足迹的概念和测算模型计算了山西省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碳足迹强度,得出以下结论:碳足迹持续上升,构成碳足迹的三大能源中,煤炭占比例最大,天然气居中,石油占比例最小;碳承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农作物是碳承载力的主力;净碳足迹持续增大,山西省碳盈余,促进气候变暖;碳足迹强度减少,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说明山西省碳减排政策有很大成效,但是人均净碳足迹及净碳足迹密度都不符合全球碳足迹目标,山西省还要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作出努力。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山西省碳足迹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运用碳足迹的相关含义以及研究方法估算了2001—2011年甘肃省能源利用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碳足迹强度与碳足迹生态压力,并利用回归分析法,探讨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碳足迹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0.565 hm~2/人上升到2011年的1.238 hm2/人;煤炭类利用的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碳足迹产值从2001年的0.776万元/hm~2增加到2011年的1.582万元/hm~2,呈上升趋势,碳足迹强度从2001年的1.288 hm~2/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632 hm~2/万元,呈下降趋势,碳足迹生态压力从2001年的0.75上升到2011年的1.65。碳足迹与经济发展不表现为环境库兹涅曲线的倒U形关系,而是S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建君  陈红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8):1667-1673
[目的]明确水稻生产碳足迹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黑龙江省水稻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及农作物生产节能减排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2005~2016年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和农资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将2005~2010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期的水稻生产碳足迹清单作对比,并测算评价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碳足迹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6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CFs)平均为1895.38±254.86 kg·Ce/ha,碳足迹变化波动较大,生产1 kg水稻的碳成本(CFp)平均为0.28±0.04 kg·Ce,碳效率(CE)平均为3.61±0.46 kg/(kg·Ce).不同阶段间进行比较,黑龙江省2005~2010年的水稻生产碳足迹平均值显著低于2011~2016年(P<0.05,下同).在水稻生产碳足迹的构成中,灌溉用电所占比例最大,约36%,其次依次为化肥>农膜>柴油>水稻种子>农药;同时,灌溉用电量与水稻生产CFs呈显著正相关.[建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农机节油技术等是实现黑龙江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GIS可以对空间数据获取—储存—管理—分析,CO2浓度及排放点可以以遥感图像呈现出来,再通过GIS设计以图像形式表现出来,及缓冲区的设计。指出碳足迹缓冲区的建立对指导"低碳城市"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湖北省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导致全球增温趋势明显,人类生存面临挑战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研究蔬菜生产碳足迹,对于控制蔬菜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与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运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动态评估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湖北省2003-2013年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湖北省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由2003年的116.05万t CE增长到2013年的142.81万t CE,增加了23.06%。各生产投入品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排在前3位的为肥料、农药和排灌电能,分别占总排放碳足迹的58.07%、18.47%、9.03%。2003-2013年土地利用碳强度保持在0.97-1.29 t CE/hm2;单位产量碳强度从2003年的37.06 kg CE/t提高到39.91 kg CE/t,收益碳强度从2003年的0.10 kg CE/元降低到2013年的0.02 kg CE/元;碳生态效率从2003年的1.87降低到2013年的1.7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湖北省蔬菜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与肥料用量、农药使用量、排灌电能三者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其相关性分别为0.571、0.341和0.228。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强化科学施肥力度,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广生物防治,建设绿色防控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可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最佳的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模式,基于2011-2014年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燕麦‖绿豆、燕麦‖花生与燕麦‖大豆3种间作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与碳足迹.研究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其中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41和1.46,比燕麦‖绿豆高18.5%和22.7%.与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常山县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测量了浙江省常山县可持续发展状况,以期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其他同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据常山县2005年统计资料计算得出:2005年常山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2010hm^2,人均生态承栽力为0.73800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8210hm^2,反映了常山县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栽能力,常山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还分析了常山县存在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图1表4参12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及其碳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2—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农业投入、播种面积以及作物产量等统计数据,对全省各地市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碳源、碳汇估算,从中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造成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系统具备较强的碳汇能力,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两者的总量之比为4.32∶1;碳吸收量和碳汇量呈增加趋势,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呈降低趋势;农田生态系统表现出较大的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值呈现降低趋势,2002年为27.71%,2013年为20.96%;17地市之间单位面积碳汇量和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2013年单位面积碳汇量最高的为德州市(6.20t/hm~2)、最低为威海市(3.02t/hm~2),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的威海市为0.26hm~2/hm~2、最低的泰安市为0.08hm~2/hm~2。  相似文献   

13.
为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运用土壤类型法和GIS估算法对2009—2012年间所采集的145个土壤剖面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对土壤类型法与GIS估算法的优劣进行比较,并系统研究了浙江省土壤碳库。结果表明,浙江省陆地土壤碳库约为081~083 Pg,平均碳密度约为808~837 kg·m-2,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以金衢盆地至台温沿海的东南向条带状区域为低值中心,并沿向北、向西、向南3个方向增加。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碳足迹与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影响.碳足迹和水足迹分别是评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指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核算,分析碳足迹和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构成.结果表明:2007—2017年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碳足迹年均值为0.74 kg·kg-1.甲烷排放是水稻...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阶抽样法选取5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样地,对浙江省中部地区公益林主要群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肋yllostachysedulis林和灌木林等6种公益林群落)进行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的研究,并通过编制主要优势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揭示群落建群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命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公益林物种组成丰富,乔灌草3个层分别由52科103属263种,59科125属449种和36科56属286种植物组成,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群为马尾松,杉木,木荷Schimas印er60,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毛竹,杨梅Myricarubra等;但由于破坏性利用,各公益林群落在径级结构上趋势一致,均呈现逆“J”型结构,随着胸径的增大,乔木树种数量的比例逐渐减小;此外,群落构建变化中的环境阻力的大小是影响建群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群在不同龄级的环境阻力各不相同,其中演替后期优势种青冈在龄级增长过程中死亡率随环境阻力的降低而持续减小,生命期望在后期达到最大,因此,对现阶段的演替后期优势种群的抚育,对改造和提升阔叶林的质量,加速群落正向演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浙江省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信息数据和森林监测中心2010年6-9月采集的森林凋落物碳密度数据,探讨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空间分布在全省大尺度范围和不同地级市的县域小尺度范围都存在差异。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但局部地势较低地区森林凋落物碳密度很高;生物量覆盖度和地上腐殖质层厚度两者与森林凋落物碳密度无相关关系,而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凋落物氮密度两者与凋落物碳密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优势树种对于凋落物量积累有很大影响,栎类为主的落叶乔木凋落物碳密度较高,经济林则最低。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连作晚稻产量水平及其种植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调查了浙江省余姚市、瑞安市和衢州市衢江区连作晚稻,主要品种有宁3-88、协优92和天优华占。栽插方式主要为抛秧、机插和手插3种方式,按不同产量水平选取代表样点,调查和测定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共123个调查点。结果表明:晚稻平均单产为445.2 kg/667m2,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差异超过300 kg/667m2,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移栽稻提高产量应保证足穗和结实率;抛秧应提高每穗实粒数;机插秧则应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为区域低碳农业和生态振兴提供数据支持,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黑龙江省为例探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特征,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投入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并利用ArcGIS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排放呈现上升趋势,碳足迹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均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综上,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生态赤字,发挥碳源功能,2010年起碳生态盈亏呈现增长趋势,表明碳源功能逐渐减弱。由此有针对提出加强田间管理、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野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干扰因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关键因子,也是对森林资源、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主要因子。以2001—2018年浙江区域MODIS野火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地理加权逻辑斯蒂回归方法,结合气象、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分析浙江野火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野火时间变化不均匀,导致防火期提前,当年10月至次年4月野火发生占全年总火点的95.28%,其它月份仅占4.72%。防火期对野火的发生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有日最高地表气温、日平均风速、日降水量、日平均气压、日最低温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坡度和植被覆盖度;非防火期对野火发生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有日最高地表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海拔、坡向指数和前一年植被覆盖度。防火期和非防火期的高火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温州中部和东部、温州与丽水市交汇区域、绍兴市与宁波市交汇区域,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可以采取不同的野火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