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选择固氮植物与速生耐寒的桉树作为治理稀土废矿区的主栽植被,利用养猪场的沼液为主要肥源,通过促进固氮植物的茂盛生长来大幅度提升土壤肥力,使桉树林分获得持续丰产,林地植被快速形成茂密的复层林群落结构。采用该技术,比一般的水土流失治理仅多3000元/hm2左右,6年后治理区每1hm2可望收获到80~120m3桉树木材,并可开发出一批肥沃的土地资源,获得持久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园林化公幕产业在我国极具市场潜力,但是在其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如果不进行治理,对公墓区本身和区域环境将造成严重影响。文章以仙居园为例,针对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兴山县水保局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科技示范推广、生态文化旅游等相结合,使全县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现了巨大效益。(1)以新农村建设为指导,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兴山县水保局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田间道路、灌排设施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农村面貌。如先后  相似文献   

4.
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稳定全球气候、降低温室效应,发展建设土壤保持耕作系统已经成为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问题。结合梅江区黄塘河(扎田水)小流域水土流失工程实例,针对该工程提出了当前水土流失的分区治理布局,根据小流域地形、水土流失实际情况,配置适合本地区地形特点的植物、工程等措施,形成科学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为水土流失严重型生态脆弱区、土地沙漠化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盐碱化型生态脆弱区三种类型。目前水土流失严重型生态脆弱区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物篱、坡改梯、生态移民、生态自然修复、保护性耕作等。为了达到较好的治理成效,应根据各地实际筛选适合当地的最佳治理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对原地貌扰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安全及资源安全。为研究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技术,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野外实地调查,对不同侵蚀类型区典型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输电线路工程塔基和施工便道占地类型复杂,黄土丘陵区占地类型最多(5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分别为49%和28%;红壤丘陵区以林地为主,占比为69%;黑土低山丘陵区占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分别为42%,40%;青藏高原占地主要为草地,占比达78%;新疆山地则主要是以裸地为主,占比高达98%。(2)输电线路工程不同水土流失地貌单元水土流失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塔基区和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量较大,其次是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量最小;塔基区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黄土丘陵区最大,是红壤丘陵区的2倍,黑土低山和漫岗丘陵区的5倍。塔基边坡的修复应该依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方式,施工便道注意排水沟布设,牵张场土地恢复过程中应先进行深松翻处理。(3)对山丘区输电工程形成的各侵蚀单元进行近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采取临时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组合。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山丘...  相似文献   

7.
通过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典型——陕北米脂县高西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治理成本和治理效益分析,认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应由治理目标所决定,不同治理目标指导下的治理模式将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多重性、连动性、交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提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原则;依据该原则,估算以粮食自给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其投入治理成本是65.70万元/km^2,5-6年内可收回成本;此时治理流域基本达到泥不下坡,水不出沟,林草覆盖率达到40%-50%,粮食自给,年经济收入3 000元/人左右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治理区虽全面治理达标,但经济收益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纯依靠水土保持难以达到全面小康,这是值得有关部门应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不同治理模式治理模式下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果园开发(模式A)、生态恢复(模式B)为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以次生林、未人为治理样地(对照,CK)作为对照样地,采用群落学样方调查法,调查分析各林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安庆市大别山区的自然状况,介绍了10余年来小流域治理取得的成效,并对小流域治理中的经济开发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