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4月2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共婺源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江西省茶叶协会共同主办,中共婺源县委宣传部、《农业考古》编辑部承办的"中国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暨江西名茶论坛"在婺源县举行。江西省副省长朱虹出席并讲话,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领导、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领导、上饶市政府领导、婺源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到会讲话,80多名国内农林专家、旅游专家、茶企业家代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参加会议。会议对中国茶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共同谋划了江西名茶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1日至3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共婺源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江西省茶叶协会共同主办,中共婺源县委宣传部、《农业考古》编辑部承办的"中国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暨江西名茶论坛"在婺源县召开。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领导、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领导、上饶市人民政府领导、婺源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到会致辞,国内农林专家、旅游专家、茶企业家代表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共8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清代婺源茶商管窥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陈爱中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后千余年来一直属于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延至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又重划回安徽省,1949年复划归江西省至今。因而,这里的商人,无疑是中国近代经...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美的乡村1987年春,著名香港摄影家陈复礼来到江西婺源,用一张张相片记录下婺源美丽的风景。陈复礼的照片先是在江西省文联展出,他在前言中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农村。陈复礼先生拍摄的婺源长滩古村的照片,取名"天上人间",获国际摄影金奖,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第一家茶艺馆“江西茶艺馆”已于今年6月开业。“江西茶艺馆”座落在南昌市人民广场东侧假日大酒店二楼,是由江西画报社主办。多年来,江西画报社一直重視对中国茶文化事业的宣传和扶持,曾与婺源县联合举办“婺源茶艺新闻发布会”,对江西的茶文化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在今年筹办了“江西茶艺馆”,在江西省实现了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晓起行     
李茂荣 《农业考古》2006,(5):285-285
丙戌八月,应邀赴江西婺源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参加茶文化学术讨论会有感徽州古文化,婺源负盛名。今日得宽余,幸成晓起行。车马六转辗,送我离市尘。喧器一时绝,耳根无杂音。满目生新意,两腋清风生。青山不墨画,碧水无弦琴。百顷田畴绿,千年古木森。粉墙复黛瓦,片片簇成村。百年  相似文献   

7.
茶业兴,婺源兴。2005年8月1日,作为“中国茶叶之乡”的江西省婺源县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全县茶叶品牌,推出了“婺源茗眉”主打品牌,确定了“婺源绿茶”证明商标,出台了《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从而使得茶业这一婺源传统支柱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柏凡 《农业考古》2002,(4):2-10
20 0 2年 1 1月 30日至 1 2月 3日 ,由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与韩国《茶的世界》杂志、国际茶艺交流研究会 (筹 )联合主办 ,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江西婺源绿苑茶叶公司协办的“中韩茶文化交流会”在江西南昌举行。这又是一次世界性的茶事盛会 ,是国际间茶文化交流进程的又一次  相似文献   

9.
婺源茶叶的优势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婺源县,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因地处婺江之源,故称婺源。婺源在唐代时归歙州辖治,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元代称徽州路,明代改成徽州府沿至清代。到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为第五行政区,隶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划归江西省,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又划归安徽省,1949年5月复划归江西省至今。  相似文献   

10.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4,(2):99-102
婺源,地处赣东北,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婺源古属徽州,解放后划归江西省。婺源境内层峦叠嶂,古木参天,景色秀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独特幽雅的田园风光,从而被人们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乡村”。  相似文献   

11.
吕维新 《农业考古》2001,(4):356-357
婺源古属徽州 ,后划归江西。地处赣东北 ,与浙江开化 ,安徽休宁为邻。境内峰峦重叠 ,古木参天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茶树遍山满野。“婺之壤则山踞八、九 ,水与土逼处其间才一、二耳。”“岁概田收入通邑十分之四 ,乃并力作于山。”(《婺源县志》)这是婺源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一、“婺绿”始自唐代唐·建中四年 (783) ,五十一岁的陆羽 ,曾移居上饶城北茶山寺 ,筑宅建亭 ,凿石得泉 ,环居植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写道 :茶“生婺源山谷”。唐代 ,婺源就是著名的产茶区。唐末 ,杨华《膳夫经手录》有“婺源方茶 ,置制精好 ,不杂木叶 ,自梁、…  相似文献   

12.
婺源绿茶     
婺源绿茶,简称“婺绿”,产于江西婺源。婺源县地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山脉环抱,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山青水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最适宜栽培茶树。这里“绿丛遍山野,户户有香茶”,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区。1996年5月,该县大彰山茶获得全国茶类唯一的“AA级绿色食品”证书;且在1999年的世博会上荣获金奖,省政府为此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大鄣山”商标已成为江西省著名商标。1997年8月,德国威伯自然食品公司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了解到大鄣山茶,特意邀请欧盟有机食品监测认证…  相似文献   

13.
咏“婺绿”     
叶文毓 《农业考古》2005,(2):356-356
茶乡风貌异他乡,入目冈畴尽绿妆。露润枝头抽嫩翠,津生舌底溢醇香。曾称绝品宫廷贡,又获殊荣世博彰。今日名牌尤胜昔,跻身A级更增光。咏“婺绿”!江西婺源@叶文毓  相似文献   

14.
洪达科 《农业考古》2007,(2):276-277
江西省婺源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茶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茶叶之乡,“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婺源茶叶史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婺源绿茶占居了欧盟有机绿茶市场70%的市场份额。鉴别婺源绿茶对了解中国绿茶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一、婺源名茶千姿百态婺源绿茶以“  相似文献   

15.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带,东毗浙江开化,西邻瓷都景德镇,南连江西德兴,北接安徽休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婺源,古属新安郡、徽州府。唐宣宗开元二十八年(740),析徽州府休宁县及饶州府鄱阳县而置,抗战前夕划归江西省管辖。婺源县峰峦重叠、丘陵遍布,如果说“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对江西全省地理轮廓的总概括的话,那末,“婺之壤则山踞八九,水与土逼处其间,才一二耳”。婺源土多红壤,且呈微酸性。这里属于暖温带气候,无霜期二百五十天以上,末次重霜大都在清明以前。由于地形起伏,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晓雾弥漫,湿度大,年降水量约为1828毫米左右,年降雨日一般在120天以上,常年烟云袅袅、林木葱郁,春季雨水尤见充沛,  相似文献   

16.
章志琴  方弟安  王艾平  罗朝晖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26-128,前插1
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濒危鸟类,在我国属于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上视其为易危物种。江西省境内一直是中华秋沙鸭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为了解中华秋沙鸭在我国的越冬地和生境情况以及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变化,合理保护现有物种,对其在江西省境内的越冬地进行调查与比较。调查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地主要在江西的弋阳、浮梁、修水、婺源等地,其越冬栖息地特征明显,且具有明显共性。  相似文献   

17.
余艳锋  陈萍 《农业展望》2011,7(3):39-43
对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及展望。分析结果证明.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在江西省委正确领导下.已成为引领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江西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潜力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因有保存完好的徽州特色民居和美丽的生态环境而日渐盛名。婺源,位于赣东北,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F0002-F0002
陈大洲,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江西会昌人,1979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92年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党支部副书记,1995年任副所长,1997年至今任水稻所所长。现为中国作物学会水稻分会理事、中国特种稻学会副会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江西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2005年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项目首席专家、江西省2006年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20.
婺源县是“中国茶叶之乡”。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从事茶业生产的江西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生产的有机茶连续八年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监督认证机构BCS的有机认证,占据了欧盟有机绿茶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了提升婺源茶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从而突破茶业经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