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高干旱区紫花苜蓿安全越冬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增强紫花苜蓿防御冻害能力,提高其越冬返青率,确保草地建植一次成功,推进紫花苜蓿产业健康发展,采用了随机取样调查与田间对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苜蓿品种耐寒性低及冬前植株生长不良是苜蓿越冬死亡的内在因素;根茎覆土浅、播期过晚、刈割迟、留茬高度低、冬季管理不善,是苜蓿越冬死亡的人为栽培管理因素;冬春季干旱、土壤水分差、寒潮大风降温使温差悬殊、冷热交替变化剧烈,是苜蓿越冬死亡的生境因素,据此提出了提高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越冬返青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种草养畜业的迅速发展,黑龙江省紫花苜蓿的栽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冬季气候比较寒冷,紫花苜蓿的越冬成为最令人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紫花苜蓿安全越冬能力,笔者在从事饲草饲料的生产工作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项综合技术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栽培管理措施对紫花苜蓿越冬率的影响王会中,赵洁(牙克石市草原工作站牙克石市022100)紫花苜蓿用途很广,它不仅是主要的饲用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从饲用价值来说,它是各类家畜的上等饲料。不论青贮、放牧或是调制成千草、青贮,适口性好,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响中国草都紫花苜蓿越冬返青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包括严寒、干旱、风蚀、土壤沙性、品种、播种期、播种方法、越冬肥、末次刈割和冬季灌溉等。结论如下:决定中国草都紫花苜蓿越冬返青成败的主要矛盾是干旱与抗旱,中国草都紫花苜蓿越冬返青成败的关键原因是冬季灌溉。  相似文献   

5.
苗带覆土提高紫花苜蓿种子田越冬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充分研究了苗带覆土对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的效果。栽培品种为肇东苜蓿。在第一个栽培年度,在苜蓿停止生长至耕地封冻前,对紫花苜蓿带进行覆土作业的,较对照提高越冬率65.05%,差异极显著(P<0.01)。为防止采种田紫花苜蓿越冬期株数剧减,提供了新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植物,营养丰富,是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质牧草。通过对宁夏干旱半干旱区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越冬返青情况调查研究,提出了增强紫花苜蓿安全越冬返青的技术管理措施,对苜蓿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植物,营养丰富,是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质牧草.通过对宁夏干旱半干旱区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越冬返青情况调查研究,提出了增强紫花苜蓿安全越冬返青的技术管理措施,对苜蓿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寒冷地区,越冬率是衡量苜蓿生产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苜蓿安全越冬的因素有许多,如温度、土壤水分、刈割制度、品种耐寒性及越冬前植株状态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刈割措施对紫花苜蓿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及返青率的影响,本试验以留茬高度5~8 cm为对照组设置0、2~5 cm、8~11 cm三个留茬高度处理;以一年刈割4次为对照组设置一年刈割1次、2次、3次三个刈割频次处理,测定各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翌年测定各处理组的返青率。结果表明: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刈割最后一茬紫花苜蓿后,A3(刈割留茬高度为8~11 cm)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和返青率值分别为89.41 mg/g和81.2%,B3(一年刈割3次)处理为81.87 mg/g和86.6%,均为各处理组中最优值。基于刈割措施会极显著影响返青率,本试验推荐银川地区以一年刈割3次为宜,末茬留茬高度8~11 cm。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取农作措施的对比试验,总结出适于苜蓿越冬的农作措施是:①播前增施磷肥;②封冻前灌足冬水;③霜前30d高茬刈割;④越冬地表覆草,而秋灌追肥将会严重影响苜蓿的越冬。  相似文献   

11.
紫花苜蓿是一种古老的栽培牧草,是在世界上寒温带地区种植最多的多年生豆科优良牧草。全世界栽培面积约5亿亩。其中以美国最多为1.6亿亩。公元前129年张骞从西域引入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地理位置在北纬35—40度之间,甘肃省是主要栽培省份,种植面积约500万亩,居全国之首。1984年以来,我们在榆中县北山本所试验站,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只要精耕细作,合理利用,从第二年起每年可刈割两次,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科尔沁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安全越冬的最佳播种时期,本试验于2017年7月1日、7月15日、8月1日、8月15日4个时期对苜蓿进行播种,秋末不刈割,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检测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温度,秋末取样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根颈活力,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半致死温度,翌年统计越冬率。研究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平均最低温度逐渐减小,平均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苜蓿越冬率与半数致死温度呈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最低温度呈显著(P<0.05)的负相关关系,与10 cm,20 cm土层昼夜温差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7月1日播种的苜蓿半致死温度较低,且苜蓿越冬率高。本研究认为,科尔沁沙地苜蓿安全越冬的最佳播种时间为7月初,且秋末不刈割。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紫花苜蓿的最佳播种时间,设定了8个不同播种时期播种紫花苜蓿。结果表明,播种较晚可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但播种太晚则不利于提高越冬率。综合试验结果,发现以7月25日播种的出苗情况、生长情况和越冬情况最好,因此建议在该阶段播种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越冬率的高低,不但与品种有关,同时也与生产管理、利用方式等有关,特别与刈割次数有关。本试验针对在哈尔滨地区种植第2年的紫花苜蓿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前测定其根系内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个生理指标,翌年返青后测定越冬率。探讨了刈割次数对苜蓿越冬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本试验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地理位置为北纬45.2°,东经122.6°,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0℃,无霜期139天左右,春季多风,年平均风速为3.3m/s,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紫花苜蓿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抗旱、耐盐碱以及固氮保持水土等特点,因此是种植牧草的首选优良草种。  相似文献   

16.
《饲料工业》2017,(13):28-31
为了确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最适留茬高度,试验针对留茬高度影响根部储藏性物质含量和返青率2个因素进行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延续,不同留茬高度处理根部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V型变化,丙二醛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2)根部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与紫花苜蓿抗寒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考虑,建议各茬苜蓿留茬高度以8~11 cm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哈尔滨地区,利用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各处理在产量、品质及越冬率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各个处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最优的参试品种是肇东苜蓿,更适于在哈尔滨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越冬期间硅肥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越冬生理指标的关系以及不同冬灌处理对紫花苜蓿的越冬率的影响,为保障苜蓿越冬提供新的思路。本试验通过对比越冬期间田间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及植株根颈部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差异,分析了冬灌和硅肥对紫花苜蓿抗寒性、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率最高的是最大冬灌水量处理的小区,且该处理越冬期间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春季土壤解冻后深层土壤的含水量也高于其他处理;硅肥可提高紫花苜蓿根颈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并降低丙二醛含量,可提高紫花苜蓿的抗寒性。本试验结果初步证明冬灌可提高苜蓿越冬率。  相似文献   

19.
邰继承  杨恒山  张军 《草业科学》2012,29(1):150-155
草业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草业在我国大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本研究以科尔沁地区主体内蒙古通辽市为例,结合多年田间试验结果,详细分析了农田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并就加速农田种草科技进步提出了展望,以期为丰富农田种草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兰坪乌骨绵羊于2009年10月份经国家遗传资源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的鉴定验收通过,同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这充分肯定了兰坪乌骨绵羊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和稀有品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饲养兰坪乌骨绵羊的积极性,乌骨绵羊的存栏逐年增加,山区农民又增加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