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年,山东五莲县改变了小麦收获后单一播种玉米的传统做法,一部分麦田发展了夏花生。在叩官、中至、街头3个乡镇,夏花生平均亩收入224.8元,比种植甘薯、夏玉米,平均亩增收122.6元。 五莲县历年以种植春花生为主,主要在……  相似文献   

2.
鲁西南地区夏直播玉米最佳收获时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米灌浆期.定期取样测量子粒体积、干物质重以及乳线形成的位置,寻找夏直播玉米最佳收获时期。结果表明.郑单958等中熟品种在9月中旬苞叶变白时.子粒体积最大.乳线形成50%左右.粒重仅为完熟期最大值的85%左右.此时收获.会减产10%以上。生产上.9月下旬收获.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可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3.
前茬冬小麦栽培措施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前茬冬小麦施氮和种植方式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裂区试验。冬小麦施氮112.5 kg/hm2(N1)和225.0 kg/hm2(N2)为主处理,冬小麦等行距(U)改为夏玉米等行距(UR),20+40沟播(F)改为垄作(BP)的种植方式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与UR和N1相比,BP和N2提高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及干物质重(DM),且减缓LAI、CCI和Pn后期降低幅度。冬小麦季,与U相比,F种植方式增产3.1%、穗数提高6.9%、穗粒数提高2.4%。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5.0%、穗数提高13.8%、穗粒数提高4.9%;夏玉米季,与UR比,夏玉米BP种植方式增产7.1%、穗粒数提高2.4%、收获指数提高5.9%。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13.0%、穗粒数提高9.2%、收获指数提高11.9%。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季施氮225.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后效明显,结合沟播冬小麦收获后在垄上直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是一种全程简化、高效、丰产的栽培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播后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几个方面,论述了夏玉米全生育期大田栽培管理的各项措施,以达到夏玉米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农民多为老人和未成年人,劳动能力较低,夏玉米播种以后良种得不到良法配套管理,玉米产量达不到应有的高产水平,经济效益低下。夏玉米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将夏玉米从播种至收获12个环节,通过科学管理简化为灭茬—播种—浇水—化除—追肥—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7个环节。既优化了栽培管理程序,省工省力省成本,又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若将化  相似文献   

6.
旨为明确播期和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同时为确定夏玉米与小麦的适宜接茬方式和播种期提供研究依据。2008,2009年进行了4个播期的夏玉米田间试验,6月1,6,11日为"三密一稀"种植的麦田中套种,6月16日为15 cm等行距小麦收获后平播,分别用S06-01、S06-06、S06-11、S06-16表示。生育期间测定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夏玉米基部第1~4叶的Ru BPCase和PEPCase活性增强,PEPC/Ru BPC比值减小。棒3叶PEPCase活性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变化,播期早的叶片展开虽早,PEPCase活性高峰出现也早,但后期下降幅度也较大,以致不同处理棒3叶生育期间PEPCase活性的平均值差异并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棒3叶同叶位叶片光合势与叶源量有减小的趋势,玉米成穗数有增加趋势。千粒质量变化与灌浆期温度密切相关而与播期关系不大,最终产量以S06-16处理较高。处理间经济系数也以S06-16最高或较高,说明产量形成不仅与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有关,还与光合物质有效转运相关。综上可见,夏玉米平播既保证与套种相同或较高的产量,又便于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是较适宜的接茬方式。但为避开集中平播后的浇水高峰,在不早于小麦收获前9 d(6月6日以后)套播,可为夏收夏种期间的农事操作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周年光热资源,确定河北平原冬小麦适宜播期和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在河北藁城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试验。冬小麦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夏玉米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小麦产量对播期和冬前积温、玉米产量对收获期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冀麦585和金禾9123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较长,冬前≥0℃积温分别在324~560℃和362~566℃均可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根据藁城多年积温数据,该积温下限对应的日期为10月20日左右。夏玉米产量与播期、收获期均呈线性关系,而不同年份播期和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玉米生育后期平均气温高于有效灌浆温度(16℃)的截止日期为10月17日,假如玉米收获期由农民传统的9月22日推迟至10月17日,积温可增加476,100℃积温可增产527. 7 kg/hm~2,玉米可有2 511. 9 kg/hm~2的增产潜力。可见,小麦推迟播种时间、玉米延迟收获时间是发挥两季作物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玉米收获期最晚推迟至10月17日,小麦播种期最晚推迟至10月20日。  相似文献   

8.
五改夏玉米种植方式促增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来,由于夏玉米种植方式存在一些误区,造成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近几年,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了改变夏玉米种植方式是促进夏玉米增产增收的关键.其增产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改.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两熟区夏玉米适宜收获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杰  高晶 《作物杂志》2011,27(5):112-113
对衡水市夏玉米适宜收获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后移,千粒重、产量逐渐增加,在9月20~25日增幅达到高峰,以后由于灌浆受温度影响,灌浆强度逐渐下降,10月5日后,灌浆强度明显降低,但仍呈缓慢增长趋势。因此,单从玉米角度考虑,应尽量延长玉米收获期,实现增产提质的目的。小麦玉米两熟区,10月5日玉米收获,10月10日播种小麦,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又可在小麦适播后期播种小麦,达到小麦玉米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川东南浅丘区夏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传统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机械化粮食生产提供有利条件。根据川东南浅丘区农业生产现状,介绍了一套冬油菜收获后夏玉米轻简栽培技术,采用机械化播种、收获,无人机飞防喷施农药,减少施肥次数,综合防控病虫草害,节约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11.
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育期间极度干旱的条件下,以冬小麦生育期间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各40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两水(共计100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最高,达7466.58 kg/hm2。而且该处理的叶面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高于其余各处理,气孔阻力和叶温等生理指标则低于其余各处理,以上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是由于前茬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溉而造成的。本试验同时表明,研究作物的水分问题应与特定的种植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规范河北省宜机收夏玉米品种的栽培技术环节,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了宜机收夏玉米栽培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对宜机收玉米品种选择、播前准备、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推动河北省中南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麦/夏玉米∥夏芸豆是我市新兖镇代家村一带广泛种植的高产模式,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500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667m^2小麦产量487.6kg、玉米665.8kg、夏芸豆700kg左右。但是夏芸豆不同播期、不同上市时间,种植效益差异较大,为了使夏芸豆最佳结荚期和最佳上市时间相吻合,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夏玉米套种夏芸豆不同播期试验,本试验设置5个处理,通过3年多点试验证明6月30日为夏芸豆最佳播种时期。  相似文献   

14.
赵玉花 《种子科技》2017,(4):119-12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非常广。玉米的产量会受到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以山东德州地区为例,通过试验的形式,分析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可发现两者对夏玉米的产量和效益影响都十分显著,并确定出在玉米种植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氮肥的施加量以及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夏玉米是徐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以麦后复播为主,种植面积常年在13.5万hm2左右。为了减少麦后焚烧造成的污染和土壤有机质的流失,保证夏玉米播种质量,我们总结了一套夏玉米高产、节本、增效的少免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玉 《中国种业》2014,(10):77-77
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仅河南省每年夏玉米种植面积就达400万hm2。长期以来,玉米的收获多采用人工或者机械分步式摘穗、剥苞叶、晾晒果穗、脱粒、晾晒子粒等步骤,劳动强度大,费工又费时,成为玉米收获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种植大户的增多,玉米收获的问题愈显突出,加快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淮平原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的“双晚”增产及资源高效的效应,选用2个中熟冬小麦品种和2个中晚熟夏玉米品种,于2006—2008年先后在河南温县和焦作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作物群体物质生产、产量形成参数定量指标及光温资源的分配利用。结果表明,冬小麦晚播产量降低不明显,夏玉米晚收产量显著提高747~2 700 kg hm-2,“双晚”周年产量21 891~22 507 kg hm-2,比对照提高442~2 575 kg hm-2。冬小麦晚播平均叶面积指数、每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但平均净同化率、收获指数和粒重提高达5%显著水平;夏玉米晚收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生育期天数和粒重均显著提高。“双晚”栽培优化了周年资源分配,提高生育期与光、温资源变化的吻合度,其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2%~10.86%和0.47%~11.56%。小麦和玉米品种的遗传类型是影响“双晚”栽培技术的关键。因此,选用小麦晚播早熟高产和玉米长生育期晚熟品种,通过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将小麦冗余的光温资源分配给C4高光效作物玉米,是提高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在高肥力土壤中施加不同配比的肥料,分析不同配比肥料下夏玉米的产量变化,为夏玉米科学种田研究工作提供试验数据信息。就高肥力土壤不同施肥配比对夏玉米产量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 12 000 kg 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95%,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增产2.27%~5.33%。超高产夏玉米吐丝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30%~47.78%,保证后期氮素养分充足供应对于夏玉米达到超高产水平至关重要;氮肥后移可促进超高产夏玉米后期的氮素吸收积累,降低夏玉米茎和叶片氮素的转运率,显著增强灌浆期夏玉米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灌浆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蛋白质产量;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88%~9.70%、农学效率提高0.96~2.21 kg kg-1,以“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方式施用氮肥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20个夏玉米杂交种6个籽粒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位次为出籽率〉行粒数〉千粒重〉穗粗〉穗行数〉穗长,依次为进一步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