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水稻低温敏两用系新资源363S是从三系杂交稻威优63F2代分离群体中筛选培育的,具有野败不育胞质。在24℃以下低温诱导表现稳定不育,26℃以上高温诱导可育,这两种温度条件下其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表现一致;在24~26℃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可染花粉增加,但小穗仍表现败育;短日处理有提高结实率的作用;恢保关系与目前使用的野败类型三系不育系基本一致。该不育基因可能与农垦58S系统的光温敏不育基因不等位。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稻种海南种植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两系杂交稻种子海南种植鉴定常会出现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根据两系杂交稻两用不育系在海南南部冬、春季的育性和农艺性状表现特点,本文提出了提高鉴定准确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肖层林  涂娥英 《种子》1995,(2):37-39
该文回顾了我国对水稻两用核不育性转换规律和选育实用两用核不育系的认识过程,描述了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与鉴定方法,解释了不育起温度遗传漂移理论和不育系防杂保纯与原种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5.
培矮64S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研究成功的水稻低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具有育性转换起点温度较低,转换彻底,在湖南夏季不育时间长,不育性能稳定等特点。1991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利用其配组选育出两系杂交稻培两优特青、培杂山青、培两优288、培...  相似文献   

6.
1“两系”稻制种特点“两系”杂交稻制种,其不育系受育性基因控制,即在一定温光条件下表现可育或不育。制种工作就是在其稳定不育时段进行。所以,“两系”制种技术的实质是建立在“三系”制种技术基础上的。所不同的是,“三系”不育系是稳定不育,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而“两系”不育系其育性不稳定,随  相似文献   

7.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两用核不育在贵州的育性转换特性和不同地区气温条件的分析,认为低温敏类型两用核不育系可在贵州气温低的拔地区繁种,气温高的低海拔地区制种。提出了适宜两系法杂交稻制与繁殖的季节和地区。  相似文献   

10.
黄清阳 《种子》1994,(1):51-52
自1972年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以来,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光敏核不育基因已初步定位;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已基本建立;以农垦58s为光敏不育基因供体已育成多种类型的光过核不育系;两系杂交稻组合已在部份地区示范、推广。同三是杂交稻相比,两系杂交稻  相似文献   

11.
盐582S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稻米品质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制繁种产量高,所配制杂交稻组合杂种优势强、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2.
刘平 《种子科技》1997,(1):44-45
提高“两系”杂交稻制种质量的技术措施安徽省庐江县种子公司(231500)刘平“两系”杂交稻制种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育期间与常规品种配组,其操作技术与“三系”制种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育系的差异。“两系”法不育系是光(温)敏不育系,其育性除受自...  相似文献   

13.
珍汕97A育性观察及其自交结实后代表现安徽省巢湖市种子公司朱同贵杂交稻不育系育性是选育新的不育系和“三系”亲本提纯选择不育系单株、决选株行的重要依据,是影响不育系原原种纯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不育系种子纯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不育系育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优质常规稻金麻粘转育优质杂交稻亲本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洪  向关伦 《种子》1998,(5):44-46
利用优质常规稻品种金麻粘作为优质性状的基因供体,与两用核不育系安湘S杂交育成了两用核不育系611S,与恢复系HB85杂交育成了恢复系772。分别用611S和772配制的两系和三系杂稻组合的产量和米质性状达到和超过了优质米对照组合汕优63的水平。实践证明可通过育种手段转育优质米的优质性状至两用核不育系和恢复系上,从而选育出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5.
金盏花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选育适宜于甘肃省种植金盏花杂交新品种,彻底扭转甘肃省金盏花生产用种依赖引进的局面,确保金盏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2002年开始,利用田间发现的不育株,对金盏花GM-1和GM-2后代分离群体采用二环系选育法进行了大量的保持系及其测交组合的配制,选择出了符合雄性核不育两用系。根据两用系可育株花朵的重瓣或单瓣特性,对获得的株系进行育性比较,从中选出了LYX-1(重瓣)和LYX-2(单瓣)两个优良的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率达到50%,不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且生物学性状也基本稳定,可用于杂交组合的配制。  相似文献   

16.
王谋强  高杰 《种子》1997,(4):23-26
不同来源的大白菜核不育两用系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其不育株与可育株都各略占50%并存。在利用上,50%不育株可作母本用于配制F_1杂种和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50%可育株可用作F_1杂种父本、质核复合雄性不育保持系和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临保系,同时自交还可快速选育自交系。在优势育种上,大白菜核不育两用系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实用两用核不育系与广亲和系选育以及优势组合选配方面综述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至1999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2.5亿hm2,增产粮食3.7亿t,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 育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1 三系新质源发掘和不育系选育野败型不育系育性稳定,可恢性好……  相似文献   

19.
两系不育系的繁种是两系杂交水稻生产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4个北方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在海南不同年份间的育性表现,研究不同光温背景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及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系育性转换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其中温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育性恢复程度,在育性敏感期间,适时低温有利于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提高,而高温对自交结实不利。针对海南地区的生态条件,选育临界温度适当、光温互补性强的不育系类型,以降低繁殖风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依据育性转换期和抽穗扬花期的温度,筛选出保山市为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分析了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有利条件,在繁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安全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对今后繁殖试验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