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混剂中吡蚜酮和异丙威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方法,吡蚜酮与异丙威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6、0.16,变异系数分别为1.2%、0.5%,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3%、100.04%。  相似文献   

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异丙威40%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药后2d40g/667m2的总体校正防效为80.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25g/667m2的防效,与对照药剂异丙威20%乳油150mL/667m2的防效相当,而药后7、14、21d40g/667m2的总体校正防效也分别达89.4%、91.5%~80.9%,表明速效性较好,持效期较长,安全性好,因此可以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吡蚜酮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吡蚜酮及其制剂在稻田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吡蚜酮及其制剂的科学合理使用,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通过添加回收率试验,研究并建立了吡蚜酮在稻田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在稻田水体和土壤中残留降解行为。吡蚜酮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34~9.07d、13.35~14.53d、11.2I~11.45d;最小检出浓度为7.5×10^-3mg/kg。最小检出量为3.0×10^-10g;添加回收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
试验表明,吡蚜酮25%悬浮剂等5种参试高毒替代农药对水稻均安全,对环境生态无异常破坏作用,药后7d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达61.90%~88.37%。吡蚜酮25%悬浮剂等5种参试农药都可作为高毒农药替代防治水稻褐飞虱上的品种,但以吡蚜酮25%悬浮剂、毒死蜱480克/升乳油、乙虫腈100克/升悬浮剂首选。  相似文献   

5.
不同杀虫剂及其组合防控白背飞虱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长敏 《植物医生》2009,22(4):34-35
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刺、30%吡·异可湿性粉剂等5种药剂,在白背飞虱2~3龄若虫期施药一次,药后7d和15d,这5种药剂对第三代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0%、89.6%、89.1%、85.8%、81.9%和88.9%、87.2%、87.4%、72.8%、70.7%,优于常规药剂异丙威,且前3种药剂持效期长于后2种。阿克泰、艾美乐、噻嗪酮、吡虫啉分别与异丙威混用,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生》2012,(4):40-40
由克胜集团率先登记成功的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LS20110066)一经上市.就稳步打开了抗蚜虫的新局面,已得到植保人士广为推荐.频频高中各地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招标项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剂中吡蚜酮和噻嗪酮含量的方法.采用250mm×4.60mm(i.d.)Inertsil ODS-3 C18柱分离,以甲醇-水(体积比为87∶13)为流动相,在245nm紫外检测波长下,经保留时间定性确证,峰面积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噻嗪酮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4和0.999 8;变异系数分别为0.59%和0.52%;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23%和99.14%.  相似文献   

8.
企业动态     
10月6日,由江苏省植保站与克胜集团联合举办的25%吡蚜酮悬浮剂推广应用现场会在姜堰市召开。与会植保系统人员参观了克胜集团25%吡蚜酮悬浮剂应用现场;部分市县站长及高级农艺师交流了25%吡蚜酮悬浮剂在当地市县试验情况;克胜集团植保专家就悬浮剂工艺及25%吡蚜酮悬浮剂的产品特点同大家现场交流;克胜集团吴重言董事长及省植保站长刁春友最后就25%吡蚜酮悬浮剂推广应用发表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是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比较理想的药剂,低龄若虫期用药,防效可达90%左右.其经济有效的使用剂量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且对人和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0.
用1%吡蚜酮缓释剂4个不同用量,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防治。结果表明,1%吡蚜酮缓释刑4个不同用量对稻飞虱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以1%吡蚜酮缓释剂每667㎡剂量1000g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虫药剂对水稻“两迁”害虫田间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化学防治药剂缺乏的现状,2013年对新烟碱类、三嗪酮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氨基甲酸酯类等6种杀虫药剂对褐飞虱以及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缩氨基脲类、有机磷类等9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噻虫嗪、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异丙威和噻嗪酮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吡蚜酮与异丙威、噻嗪酮防效差异显著。施药后14 d,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都在80%以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71.3%,溴氰虫酰胺、稻散×毒死蜱、丙溴磷保叶效果为62.2%~69.9%,茚虫威、四氯虫酰胺与丙溴磷差异显著;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丙溴磷、稻散·毒死蜱杀虫效果都在90%以上,与溴氰虫酰胺防效61.9%差异显著。建议在实践中,可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轮换使用双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氰氟虫腙、有机磷类防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 水为流动相,采用C18不锈钢柱,230nm检测波长对25%噻嗪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进行分离测定,异丙威和噻嗪酮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58、0.015,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0.99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7%、99.73%。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噻嗪酮·溴虫腈混配制剂中噻嗪酮和溴虫腈。该方法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13、0:097;变异系数分别为0.20%、0.84%;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999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6%、99.73%。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贵州省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3年和2014年采自贵州省贵阳、平坝、遵义、黔西、平塘及玉屏6地白背飞虱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敏感性最高,LC50值为0.060~0.93 mg/L(平均0.33mg/L);其次为吡虫啉、毒死蜱、环氧虫啶和噻嗪酮,其LC50值分别为0.080~2.84mg/L(平均1.03mg/L)、1.09~3.89 mg/L(平均2.27 mg/L)、0.59~10.07 mg/L(平均2.71 mg/L)和0.28~18.15 mg/L(平均4.96mg/L);白背飞虱对敌敌畏、吡蚜酮和异丙威的敏感性相对较低,LC50值为0.89~57.96mg/L,LC50平均值分别为10.03、12.16和22.44mg/L。两年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省6地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噻嗪酮和吡虫啉表现出低至中等水平的抗性,而对其余5种药剂仍较敏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以5%OV-101色谱柱固定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用FID检测器利用程序升温对噻嗪·异丙威25%可湿性粉剂2种组分的气相色谱分离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噻嗪酮和异丙威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26、0.047,变异系数分别为0.32%、0.28%,噻嗪酮的回收率为99.34%~101.03%,异丙威的回收率为99.16%~101.47%。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16.
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防治晚稻稻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SL50ml/667m2对晚稻后期稻飞虱有显著的防效,药后2d、5d、10d、15d防效分别达91.26%、95.91%,96.42%和96.60%,均优于25%噻嗪酮WP、25%吡蚜酮SC、30%马拉.异丙威EC 3种药剂,且对水稻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吡蚜酮等对烟粉虱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测定了吡蚜酮、吡虫啉、毒死蜱、吡丙醚4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蚜酮、吡虫啉、毒死蜱、吡丙醚对烟粉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24.10、12.13、140.41、1211.5mg/L,相对于吡丙醚而言,吡蚜酮、吡虫啉、毒死蜱的毒力倍数为50.3,99.9,8.6。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4种药剂中,毒死蜱和吡虫啉的药效明显的高于吡丙醚、吡蚜酮,吡丙醚的药效最差;显示毒死蜱的持效期短于吡虫啉,而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并没有显示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8.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长、短翅型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环氧虫啶、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毒死蜱、敌敌畏、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和醚菊酯的敏感性,并对其体内解毒酶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翅型与短翅型褐飞虱若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长翅型比短翅型更敏感;相反,对于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短翅型褐飞虱则更敏感;2种生物型对烯啶虫胺、环氧虫啶、敌敌畏、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和醚菊酯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解毒酶相对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长翅型褐飞虱若虫酯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短翅型,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比活力显著低于短翅型,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褐飞虱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制剂,使用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吡蚜酮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31、0.035,变异系数分别为0.15%和0.3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和98.5%。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36%噻虫啉WG及其复配药剂对稻飞虱防治效果,本文比较了36%噻虫啉WG、36%噻虫啉WG +65%噻嗪酮WP、25%吡蚜酮SC共3种药剂5个处理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6%噻虫啉WG +65%噻嗪酮WP混合使用速效性、持效期、防效与25%吡蚜酮相当,极显著优于36%噻虫啉WG单剂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