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有一部"林史",一部用心书写的"林史"。从小就听父亲说,他小时候每天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由于家里劳力不多,每天赚取"工分"少,日子过得异常艰苦。虽然我无法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痛苦的神经,可是从父亲的话中便也能知晓大概。  相似文献   

2.
焦作市林业局成立之初,张顺民就离开温县招贤乡党委书记岗位,就任焦作市林业局副局长,1994年又升为正职至今。屈指算来,他已做了33年林业工作,当了13年林业局长,堪称林业老前辈。 作为林业工作者,张顺民是名副其实的林业行家。1966年,他从汝南园艺学校(现为汝南园林学校)果树专业毕业,做了一名果树栽植技术员,在温县农场搞了百亩苹果园。他对果树的生长、育苗、嫁接、栽培和综合  相似文献   

3.
父亲     
我的父亲叫龙子云。这名字气魄得很,吞云吐雾,扶摇九天,好不威风!可能是因为这名字吧,父亲是火的克星——林场的一个场长。场长官职不大,但责任重于泰山。父亲所在的头道营子林场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里河林场。林区内山高林密,草木茂盛,一旦发生火灾,如果控制不利,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4.
父亲     
父亲是个农艺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两年了。 那是一个梨花即将盛开的四月,父亲猝然间走了,谁也未曾想到,他走得这样匆忙。 五十九岁的父亲,结束了他坎坷的人生旅途,当时静静地躺在急救室的病床上,他那平和而安祥的遗容,使人恍惚觉得他是睡熟了。因为三天前,人们还看见他忙碌着,在为别人修剪果树,在果园里为果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山歌     
父亲是个壮实的汉子。小时候,父亲与我相处的时间总是很少,因为,他和大伯一整天都要在离家二十里外的山场砸石头。日薄西山,父亲才在夕阳中大踏着步子回到家。回家后第一件事总是抱起我,再提起水桶扁担,去池塘边挑水。父亲用一只手扶着扁担挑着一担水,另一只手很轻巧地抱着我,有一句没一句地逗我笑。月亮慢慢从东方升起,映在水桶里,一晃一晃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林场     
父亲的林场是在一个叫十里坡的地方,城东十里之外。  相似文献   

7.
正父亲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往事,囊括了我所有温暖的记忆。每看到一个物件,总能回味起与父亲有关的往昔!春打柳梢头,城市里的第一抹春色跃起枝头,可以说,河边柳是春的前沿,春风徐吹绿了柳枝,方能越过界限,吹暖整座城市。早春如线,稀稀疏疏的柳条在煦暖的和风中婆娑飘转,如临水照影。眼帘开合处,风也是淡绿色的了。朋友打趣说,要不要给柳条儿买一枚发夹,我说:不必,扯上二尺红头绳……下句还未续上,我的心就被一缕情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选择     
父亲的选择赵志华父亲退休后,不听我的劝阻,义务为林场护林。1981年,他的右眼被盗伐者打伤了。在医院里,我又一次问他:要树?还是要我?我真没有想到,在树与我之间,栽了一辈子树,爱了一辈子树的父亲竞意外地选择了我,这使我很感动。父亲并非只是一个“树痴”...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树     
卢永 《国土绿化》2024,(1):62-63
<正>父亲似乎与树有着不解之缘。父亲喜欢种树,也种过很多树,它们中有的已成为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大树中几棵最大的。父亲说:“多种一棵树,村里就多一点美,后人就多一片荫。”对于父亲所说的话,我深信不疑。父亲是地道的农民,种庄稼、种树都是一把好手。老家小院四周栽满了刺槐、柿树、梨树等,它们棵棵树干粗壮,树冠硕大,枝叶茂密交错。一年四季,院落四周花香鸟鸣,蜂蝶飞舞,是村子里难得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遗产     
父亲喜欢读书,如痴如醉,忘人忘己。记忆中,和父亲有关的第一幅人生影像,就是父亲捧着一本书,读得忘我。而我则在一旁,满脸疑惑,不知那些毫无生命的书,为何会得到父亲如此青睐?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背     
母亲那份沉甸甸的爱是一条忧伤的河,从我的生命之初流淌,蜿蜒奔涌,灌溉幸福,抚平悲伤。父爱却不同。我曾想赞扬父爱的伟大,却总也无法描摹出一个具体的影像,于是,我只好赞扬父亲的背,因为,父亲的背早已深植于我的心间。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心愿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仿佛是位“山民”。每当他休假,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时,自行车横梁上衣架上都绑满了树苗花苗,手把上的帆布兜里也装满了核桃洋芋酸枣之类的山货特产。我没见过大山,在父亲的比划中,我想象着: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路     
父亲有一句口头禅“想到没有用,走到才算数。”他善走,喜欢安步当车,现在年已古稀,这习惯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     
正我的父亲,是一位资深的老林业人,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林业事业。父亲原藉江苏省海安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读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安东固分校。毕业后分配到安福县农林垦殖局(县林业局的前身)的基层林场工作,自此与林业结缘40年之久。1968年,27岁的父亲回老家娶了22岁的母亲。婚后七年,父母两地分居,直到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父亲才得以回到老家将母亲及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眼神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这句歌词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多希望也能坐在父亲的肩头。可我的父亲总是一脸的严肃,从小我就很害怕他。我犯了错,他真打。看着他绷紧的脸,瞪圆了的眼睛,一步步走过来,我不敢跑,也不敢躲。有时候会挨几鞋底或几扫帚柄,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扁担     
父亲是一个地道和传统的农民,小农意识和"以粮为纲"的理念根深蒂固.说他是"传统"农民感觉还说不到位,父亲更准确的定义是一个不知变通的近似古董的农民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     
父亲汤文炳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没有离开过土地,没有脱离过劳动。直到90叨岁,他还在田间劳动,在山上砍柴。他生于前清光绪28年,只受过4年私塾教育,仅读过《三字经》、《幼学》、《增广贤文》之类的启蒙胧读物。但他聪颖异常,过目不忘。一套木刻布匣子装着的《康熙字典》陪伴他度过了一生,他就靠着这本书自学,成为方圆几十里的文化人,村里的能人。他的算盘打得飞快,只听得算盘子响,却看不清他手指的动作。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颇有点王羲之行书味,逢年过节也为村民们写写对联。他吹打弹唱条条板凳都坐得,哪怕没来下锅,他还会拿着…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     
故事之一——父亲的18天—— 也许和职业性质有关,父亲的职业生涯里有很多跟传奇有关的故事。可是我经常想起的,却是父亲乎平淡淡讲过的一段经历,18天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     
窗外,风声、雨声,窗内,桌前,灯下,年已七十的老父亲时而沉思,时而提笔……不宁静的夜啊!一篇论文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多么平常而又动人的画面!然而,泪水却模糊了女儿的双眼:难忘两月前的一天,在市中医院的病房里,躺着刚做完眼睛手术的父亲,晚期白内障使他的双眼———仅剩0.2的视力了,手术后,病床前,医生再三叮咛:今后要少看书报少用眼,保护眼睛要紧啊!可谁曾想到,就在手术的前几天,父亲用那仅剩的0.2的视力,又撰写并发表了一篇6000多字的论文!夜深了,风渐渐地停了,雨悄悄地走了。灯下,父亲的另一篇论文…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大山     
父亲是一名林业工作人员,在一个边远的山区林场工作,林场离我家有百里之遥,而且交通也不方便,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终年在家与林场之间的土公路上踽踽独行,这一骑竟有三十多个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