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新时期,安徽林业发展进程第一次出现了转折,也就是生态治理与破坏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对我们来说来之不易,在整个林业发展道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我省属南方集体林区,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同时又在全国速生丰产林经营区划范围之内,生态区位和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如何谋划好"相持阶段"林业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应当承担更重的责任,作出更多的贡献,并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是我省广大务林人在下一个五年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笔者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林业形势教育活动,对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发展战略提出自己观点,旨在对各地编制"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以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不法分子为追求非法利益最大化,构建非法高利放贷平台,成立所谓的贷款、投资公司,以"无抵押""快速下款"为诱饵,向不特定人群约定高额利息进行放贷,进而假借民间借贷之名实施"套路贷"犯罪。公安机关把及时发现和精准打击"套路贷"犯罪、遏制相关犯罪活动的发展蔓延作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具体举措。通过南京公安机关的不断打击整治,有明显"套路贷"嫌疑的非法借贷公司基本关停,广告传单基本绝迹,相关警情大幅下降,初步遏制了"套路贷"犯罪高发多发势头。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套路贷"犯罪属于新型犯罪,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隐蔽性不断增强,实体放贷公司逐渐向网络放贷平台转移,打击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这就急需从理论层面加强研究,有必要对"套路贷"犯罪特征、打击难点进行深入分析,探寻针对该类犯罪有效的打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吴宁 《森林公安》2001,(6):22-23
无意识问题,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事实上,大量的司法实践证明,作为意识的补充和辅助成分,无意识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里所指的"无意识",是指未被清晰意识到的意识活动,它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以不为个体觉察到的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犯罪动机,是指在犯罪行为进行过程中或进行后一段时间内,犯罪主体未曾或未能清楚地意识到的犯罪动机.一般说来,故意犯罪都有明显的犯罪动机(过失犯罪除外),犯罪者清楚地了解是什么促使他犯罪,他要满足何种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尽管个人在进行犯罪活动时,作为活动动机的对象总是这样那样地被感知或被想像着,也是被意识到的,但作为动机及其产生过程、原因或可能导致的结果,却并非总是清晰地被意识到的.未被意识到的动机仍可在活动中通过与活动目的一起达到对行为的调节.因此,无意识的犯罪动机,并不是指没有犯罪动机,而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犯罪者本人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或模糊难辨的,推动他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成因.根据诱发原因的不同,无意识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毒品和武器的第三大走私对象。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动物王国”之美誉。全省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总数的58.2%,奄我国公布的33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就有199种,占全国总数的59.4%,其中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在我国仅云南独有。因此,深入研究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犯罪的规律、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对打击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土葬,后又倡导火葬,我觉得都不科学. 最好的办法是,在人百年之后实施树葬,就是在合适的地方为其种上一棵"灵魂树",以寄托哀思.我认为,这种既简单又节省的丧葬形式,不失为一种更加人性化的选择,而且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买卖青山"是指森林或者林木的所有权人将本人或本单位山场上的活立木作价卖给他人,由他人实施采伐的活动。在实际生活当中,很多"买卖青山"的当事人既不办理林木所有权变更登记,又不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即采伐买卖的林木,或者即使办理了林木所有权变更登记,也不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即采伐买卖的林木。这些非法采伐林木的行为若数量较大则构成犯罪,在罪名确定和犯罪主体的认定方面,刑法理论界历来争议极大,司法实务中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笔者对此问题也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将观点发表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论对被盗伐林木的法律适用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盗伐林木行政处罚案件中(盗伐林木刑事案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的规定,盗伐的林木应当返还被害人,故刑事案件不存在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如果被盗伐的林木在未被变卖和加工使用的情况下,就要对被盗伐的林木作出处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违法犯罪嫌疑人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年龄越来越小,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涉及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由此,公安、司法以及法律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不断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范措施不力,缺乏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适当的预防和矫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8月24日,柬埔寨政府发布公告,对违反森林保护政策者将实施冻结个人财产的严厉措施。柬埔寨首相府国务秘书亨托拉西表示,政府23日已签发公告,通知农林渔业部大臣文沙空、王家军副总司令兼国家防止和打击自然资源犯罪活动委员会主席邵速卡,表明政府对森林犯罪将采取法律措施。公告显示,废除或取消从"LP特许地"运送林产品的所有许可证,以及之前颁发的"PC"林业许可证,拟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在校学生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使他们从小树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从而自觉抵制和防范毒品,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森侦禁毒大队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组织开展了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受到学校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1.
2010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已于7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2.
严打整治斗争开展以来,为了有效地打击犯罪,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根据当前林区社会治安形势,以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为目标,改革现行警务模式,诸警联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打击犯罪的整体效能,以打击“法轮功”现行犯罪、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为重点,从国保、刑侦、森保、经侦、治安五条战线同时出击,打击犯罪;坚持专群结合,凝聚各种社会防控力量,加强综合治理,严密社会面治安控制,并促进“打防控”工作的有机衔接,打防结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犯罪形态也发生着新的转变,犯罪的形成、工具、方式、手段、成员等都随之有所发展变化。从犯罪形式和特点上看,暴力犯罪、涉枪犯罪、团伙犯罪尤其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及流氓恶势力正逐渐增多,已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一些流氓恶势力公然蔑视专政机关和国家法律,动辄持械火并、砸门抄家、私了摆平,已经明显带有黑社会性质,如不抓早、  相似文献   

14.
该文提出在东莞实施"千彩"工程的构想,并就选取植物的品种和种植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展开研究讨论,旨在找寻提升绿地质量,造福民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2002年《刑法修正案(四)》对1997年《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进行了修改,将"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修改为"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并增加了"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扩大了刑法保护范围,加大了刑法打击力度,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对象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其制品。然而,自刑法修订以来,有关破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的执法、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统一关系和异化劳动理论对于雾霾现状的改善有着方法论的启示意义。提出了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视角上,遵循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消除异化,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雾霾问题,从而运用哲学的观点辩证地思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米脂县委、县政府以组织引导全县农民积极投身退耕还林(草)工程,确保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为确保在国家停补之后能够形成一个农民增收、山川秀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态格局,他们认真摸索并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建设"五个一"生态工程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介绍我国森林植物资源概况与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概念,剖析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立法状况以及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刑法规定,阐述破坏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犯罪对象的界定和犯罪的主观认定,分析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刑事法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全区各级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禁毒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禁种铲毒工作的精神,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踏查铲毒为手段,以创建"无毒林区"为目标,不断加大禁种铲毒工作力度,有效地压缩了林区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空间,遏制了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犯罪活动的发展蔓延。根据自治区禁毒委  相似文献   

20.
晋海  程澄 《林业调查规划》2020,45(1):111-115
破坏植物资源犯罪属于法定犯的范畴,基于“知法推定”立场的违法性认识不要说观点已难以适用。对于违法性认识定位问题,我国学界和大陆法系国家都存在“故意说”与“责任说”的分歧。由于故意说存在逻辑和体系上的缺陷,将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要素更为合理。在破坏植物资源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建议将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阻却事由进行考察。考虑到违法性认识在证明中的困难,实践中建议采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即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可避免性作为判断标准。对于违法性认识错误不可避免性的认定须具备两点,即行为人对破坏植物资源行为的违法性存在认识困难以及为避免错误,行为人曾努力查明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