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多夜市美食中,鸡排是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对鸡排碳足迹的考察在于让居民了解食物的选择与采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文中基于生命周期评估法,盘查鸡排从食材生产、运输、制作、废弃等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结果发现:一份鸡排平均重量为225g,其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0.6582kgCO2eq。从生命周期观点来看,鸡排的碳排放量主要来自食材的生产阶段,为0.3983kgCO2eq,运输阶段0.0228KgCO2eq,制作阶段0.1236kgCO2eq,包装及废弃处理阶段为0.0121kgCO2eq和0.1014kgCO2eq。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包括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原生态食品;加强食育教育,提高消费者节约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等。  相似文献   

2.
文中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利用金寨县高山有机米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并计算我国有机米在农业生产、加工处理、运输、餐饮消费以及废弃处理等环节的碳足迹。结果显示,每千克高山有机米的碳足迹为1.44kg,农业生产阶段为碳足迹消耗的主要阶段,占据碳足迹排放总量的45%。其次为餐饮消费阶段占22%、加工阶段和运输阶段各占15%、最后为废弃处理阶段仅占3%。同时,通过与国内其他稻米碳排放的比较,发现每千克有机米的碳排放量显著高于非有机米的碳排放量,这与有机米的产量较低有关。文中认为在发展有机米产业时,应在提升有机米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推广产地直销策略,以降低农业成本并逐步向低碳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粮食从生产、加工、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处理等各阶段的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中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计算我国稻米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结果显示:每千克普通稻米的碳排放为1.1492kg,农业生产阶段为稻米碳排放的主要阶段,占据碳排放总量的47.46%,其次为使用阶段占27.91%、加工阶段和运输阶段各占18.28%和6.10%,废弃处理阶段最少不足0.26%;每千克有机稻米的碳排放为1.4042kg,同样是农业生产阶段为碳排放消耗的主要阶段,占据碳排放总量的49.52%,其次为使用阶段占22.84%、加工阶段和运输阶段各占14.96%和12.11%,最后为废弃处理阶段仅占0.57%。研究认为,每千克有机米的碳排放量显著高于普通米的碳排放量,这与有机米的产量较低有关。文中建议通过对稻米原料阶段的生长技术进行改善、大力推行农产品地产地消等方式降低稻米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碳足迹动态分析及碳排放等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山西省的碳足迹及碳排放水平,采用IPCC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对山西省1999-2010年的碳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碳排放等级评估。结论如下:碳足迹逐年增加,从38884.72×104t增加到88937.40×104t,年均增加7.81%;其中,能源碳足迹总量从38829.36×104t上升到88186.20×104t;水泥生产过程的碳足迹由470.21×104t增加到1209.45×104t;植被固碳由414.85×104t波动增长到458.25×104t。人均碳足迹由12.14 t增加到24.91t,年均提高6.76%;单位面积的碳足迹从0.25t/hm2增高到0.57t/hm2,年均提高7.81%;万元GDP的碳足迹从37.71t/万元降低到24.80t/万元,年均降低3.74%;能源强度从6.30t标准煤/万元降低到4.69t标准煤/万元,年均降低2.66%。碳排放指数从0.28(中下)逐年增加到0.58(较高),跨越了3个亚级。可见,自1999年以来,山西省能源活动对碳足迹的贡献在99%以上,而植被的固碳减排作用仅占1%左右;人均、地均碳足迹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高,但万元GDP碳足迹和能源强度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降低,说明该省的碳减排水平和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碳排放等级增幅很大,碳减排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相似文献   

5.
共享电单车已被广泛认为可有效实现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共享电单车在生产、使用、维护和废弃处理等阶段均涉及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亟需讨论共享电单车是否真正绿色。为此,文中构建了共享电单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模型,对共享电单车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展开定量评估,探究影响共享电单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参数和关键变量,最终得出共享电单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和净零排放阈值,并对中国共享电单车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进行了合理预测,最后提出实现共享电单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农村节能的重要工具,户用沼气池被广泛应用,对其碳减排效果的量化评估,有助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落实。对此,文中借鉴生命周期方法的研究思路,结合EIO模型和能源替代等方法,对我国户用沼气池在建设和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单个户用沼气池在建设阶段将产生0.645吨的碳排放,但是结合使用阶段的碳减排效应,其寿命内将净产生34.77吨碳减排当量,平均每年实现3.48吨碳减排当量,其中能源替代效应是主要减排原因。从全国层面来看,户用沼气池每年将产生1.32亿吨的碳减排当量,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碳排放总量的15%,减排效果颇为显著。因此,推广和应用户用沼气池依然是有效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IPCC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的基础上,计算了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五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0-2012西北五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CO2的排放量最多,其次是CH4和N2O,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最主要的,而煤炭的消费又是能源消费中最核心的;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人均温室气体、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均快速增长,2012年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是宁夏,其次是青海,新疆、陕西和甘肃;单位面积温室气体也是宁夏最高,其次为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均高于应对全球气候目标的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西北五省将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8.
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气温室效应气体N2O、CO2增多与全球气温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占碳总排放量的25%,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对增加农田碳素固定和保持,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而导致大量CO2的排放,维持农业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温度、水分、土地开垦、休闲和撩荒、耕翻、轮作、秸秆还田、肥料管理等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减少翻耕次数,增加秸秆还田,优化氮、磷、钾等养分用量及配比,是提高农田,尤其是旱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改良土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4—2013年新疆农田生产投入和农作物产量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县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量从1994年的179.46万t增长到2013年的474.15万t;不同年份农业碳排放均主要源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其最大贡献率分别为40.02%和41.56%;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20年间增加了2185.04万t,棉花对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贡献最大,多年平均贡献率达47%;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南疆的县市并呈现出沿天山对称的趋势;1994—201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1994年的2 732.63×104C·hm-2·a-1增加至2013年的4 474.89×104C·hm-2·a-1,碳足迹增加了283.59×104C·hm-2·a-1,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的现象,种植结构生态效益指数大于1的年份为11个,种植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入户调研数据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碳足迹计算软件,测算出福州市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总量及分量,运用PLS-SEM模型,构建居民消费碳排放结构模型,分析相关要素对居民各类消费行为及碳排放量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居民人均每年因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产生1.55t的碳排放量,直接能源、食物、交通、日常用品以及废弃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数学模型,根据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实物消费量测算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和产业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0.3035Gt逐年上升至2010年0.7454Gt,平均增长9.99%。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波动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下降4.42%。第二产业电能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碳排放量平均增长9.77%,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4.95%;2010年工业部门的电能消费碳排放量为0.5488Gt、占总排放量的73.62%,碳排放强度为341kg/万元。第二产业及其工业部门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明显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期望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以及制定行业间差异化的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中基于调研的安徽省在校大学生1506份有效问卷测定餐饮外卖食物浪费水平,并从个体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统计特征、食物浪费态度、外卖消费行为),外卖食物供给系统(包括平台和商家、消费场域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规范)两个维度探讨影响餐饮外卖食物浪费水平的因素。研究结论显示:餐饮外卖食物浪费水平要显著高于食堂就餐和家庭就餐;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个体主观维度中除个体统计特征、食物浪费态度相关变量对外卖食物浪费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外,外卖消费行为因素中的外卖订购频率和订购计划性也能够显著影响食物浪费水平;食物供给系统维度的平台和商家因素中,商家的定价方式、销售策略,平台的信息提示、配送时长对食物浪费水平也有显著影响;消费场域的基础设施完备性和社会规范也是影响食物浪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对于外卖食物浪费,除加强居民节约食物观念教育外,还要通过优化餐饮外卖食物供给系统与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型,进而降低外卖食物浪费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选择新疆地区代表性农田土壤为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通过室内培养的方式考察了各种添加外源硫和环境条件对土壤挥发性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源对挥发性含硫气体种类及数量的影响各不相同。添加胱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后,释出的挥发性含硫气体在总硫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71%、0.52%、11.5%、0.0016%和0.0014%,表明转化率均较低,其中无机硫的转化率最低,甲硫氨酸的转化率最高,有机硫是主要来源。在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下,胱氨酸、半胱氨酸的主要分解产物是H2S,分别占总释放量的97.9%、90.8%;甲硫氨酸能够释放较多的CH3SH气体,占总释放量的88.3%。在一定范围内(1~10 mg·g-1),含硫气体的释放量随半胱氨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碳、氮源加入的影响与挥发性含硫气体的种类有关。环境条件对挥发性含硫气体的释放也有影响,培养用水的影响远高于土壤类型,是相对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拾零     
《干旱区研究》2008,25(1):113-113
一、《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通过,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它规定从2008-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却以该议定书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为由,在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称《方案》),于今年6月4日在北京正式发布。《方案》共分5部分:①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②气候变化对中…  相似文献   

16.
碳抵消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新生事物,其为我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在实现“双碳”目标下,我国碳抵消机制的法律保障是确保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定的重要问题。文中研究发现,我国碳抵消机制中碳减排量的法律属性不明、政策指导下碳抵消机制规范性与系统性不足以及碳减排量交易市场拓展受限等问题,阻碍我国双碳法治建设与碳交易市场的稳定有序。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碳抵消机制法律保障的必要性,从规范与学理层面明确碳减排量的用益物权属性,构建体系化的碳抵消机制法律制度。同时,确立多元化碳减排量权利主体共有制度,搭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以稳定碳减排量市场交易价格,并形成有效的市场监督框架,有序拓展我国碳减排量交易市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碳中和乃至净负排放稳定过渡,逐步健全能源安全与气候安全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城市为例,基于农业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区域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过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基准情景与基于碳约束的低碳情景的比较研究,探析了区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波动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序变化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状态;组成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化肥、水稻种植、牛养殖、羊养殖、猪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化肥和水稻种植为其中较活跃的增长因素;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的EKC分别呈二次、三次曲线,均符合EKC假设的"倒U型";2014-2020年,低碳情景较基准情景共可累计减排850.4009万t。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区域农业碳排放的普遍规律,对于评判区域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及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从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使用、灌溉用能、秸秆焚烧等5个方面测算并分析我国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2008年均增长率为2.59%,约占碳排放总量10.43%;秸秆焚烧排放占比例最高为90.60%;农药碳...  相似文献   

19.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控制是构建国家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需要对碳排放环境风险进行类型化区分并分析其司法治理差异,以更好地适应预防性司法的规范性要求。以司法方式应对碳排放环境风险,是国家环境保护义务中风险预防责任的体现,与气候变化立法和执法间的有效互动,促进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法治体系的内部构造。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控制面临的障碍,包括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规制的利益识别、科学不确定下碳排放环境风险事实认定、碳排放环境风险累积效应下的规范性评价等方面。完善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应对的规范进路,需要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实施协同司法控制;强化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认定,为准确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提供科学性基础;优化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评价,适度发挥以利益衡量为核心的司法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年~2009年北京市化石能源消费、生物质能利用和特殊工业生产以及各类植被面积数据,通过构建数量模型,分析碳足迹、植被固碳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碳足迹由1999年的1.4111×108tCO2增加到2009年的1.9945×108tCO2;同期植被固碳量由1.062×107t CO2增加到1.151×107t CO2;碳赤字逐渐由1.3049×108tCO2增大到1.8794×108tCO2;碳足迹密度由85.99tCO2/hm2增大到121.54t CO2/hm2;碳足迹强度持续降低,由6.48tCO2/104元降到1.64tCO2/104元;碳生态压力指数由13.29增大为17.33。碳足迹分析结果反映出北京市在碳循环方面的生态环境压力有持续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