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19-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旅游景区网络点评量变动数据为基础,基于引力模型分阶段构建新冠疫情前后的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并从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三个维度对网络荷载量、稳定性、生长性、层级性、匹配性、传输性6个测量指标展开网络结构韧性评估。结果显示:1)尽管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荷载量”受疫情冲击严重,但旅游流网络结构在“稳定性”和“生长性”指标上具有明显的韧性能力。2)新冠疫情有助于倒逼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调整。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层级性”趋于扁平,“匹配性”指标异配特征明显。3)“传输性”是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中的韧性薄弱环节,有必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
自助游空间结构是自助旅游流空间位移的表现形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节点,通过搜索整理网络游记的方式构建云南省自助游空间网络,揭示了云南省自助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云南省自助游网络的整体密度为0.217,旅游流的整体互动不明显,旅游流空间结构呈现"局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疏松,发展不平衡"的特征;网络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表现出局部区域旅游影响力较弱,仅限于旅游资源相对较密集的局部区域,其内部联系较紧密,反映了游客自助游"喜集聚,厌分散"的空间结构特征;旅游网络节点具有4个明显的空间节点等级:自助游核心节点、自助游重要节点、一般旅游目的地节点以及边缘旅游节点。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远离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市场区,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受自驾旅游者青睐?距离衰减规律失灵了吗?应用UGC和问卷调查数据,对西北自驾旅游流转移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发现:1)西北地区自驾游空间广阔,80%以上的自驾线路“行游比”介于0.5-0.7之间,具备吸引长途自驾旅游者的客观条件。2)西北地区自然和文化景观优美独特,对1500km以外地区的远程出游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导致距离衰减规律表面上“失灵”。3)90%的西北自驾游线路距离超过2000km,用时8-10天,平均串连9个目的地,主要模式为“区域环游式”和“锁链式”。4)西北自驾旅游流的扩散场在“胡线”东南,以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核心区,集聚场以“大环线”为骨架,以西宁、海西州、海南州、酒泉等12个节点为枢纽,呈现“嘉峪关阻断”现象。  相似文献   

4.
基于通学流透视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新视角.采用2018年沈阳市手机信令通学OD数据,运用社区发现算法测度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在城市核心区边缘联系强度最高,核心区次之,外围区最低,在空间上呈现紧密的小范围通学特征.2)居住-就学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基于流出量与流入量的...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影响不同尺度游客的空间行为,对旅游细分市场营销和开拓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和分析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二维性的基础上,以旅行成本为衔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提取了目的地空间结构中对市场具有影响的因子,构造了因子对市场影响的评价体系。选取敦煌市为研究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敦煌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影响下,该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随距离衰减特征,而是形成了在1000km、2300km和3400km处的三个市场份额波峰,说明在敦煌旅游市场结构形成过程中,对市场结构产生根本影响的因子并不是距离,而是游客进入目的地的成本消耗。认为传统的引力模型在预测市场流量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的地市场分析应根据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文章最后根据敦煌的市场特征提出了远西部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主要策略已确定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疫情中,旅游业及相关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亟待重振市场信心,稳步恢复。文中通过广泛的网络问卷调查和SPSS23.0初步统计分析,基本把握了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中国游客旅游行为意向。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对常态化防控下旅游公共卫生安全具有清晰理性的认知,近期旅游计划暂时受到抑制但旅游意愿仍然强烈。2)近程及以行政区为活动单元的生活型旅游意向增强。3)旅游生活中个人卫生防护意识也明显增强。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游客的旅游意向,指导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积极回应,推动国内旅游业尽快恢复活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居民省际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省际农村居民旅游数据构建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的空间对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流较小,可划分为全国核心区、区域核心区、一般地区和边缘地区,已形成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川渝地区四大旅游流集散地带.中心旅游地集聚扩散的垄断地位在弱化,次中心旅游地在崛起,出现区域性集聚单元.旅游流网络联系和密度的增加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再调整而非路径依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将使未来中国农民旅游流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旅游流研究仅聚焦于以流“量”为表征的网络关系,鲜有从旅游停留时间视角考察旅游流“质”的异质性。文中以游客停留时间作为流量的权重,构建“质”、“流”兼顾的旅游流网络结构,通过网络文本分析获取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与传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相对于传统旅游流网络,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密度和规模增大,网络社群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内部联系更加紧密。2)在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中,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等区域的旅游核心地位有所弱化,而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区域的地位显著提高。3)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在新疆旅游流形成机理方面更具解释力。文中研究为旅游流研究提供质和量相结合的新思路,克服传统旅游流网络中片面强调流量而忽视流质的局限性,以揭示目的地网络节点之间的实际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网络关注度是公众现实关注和潜在需求的映射,对实际客流具有前兆效应,为多时空尺度的危机影响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文中以88个关键词的网络关注度数据为基础,利用客源吸引半径、空间自相关、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等,从多时空尺度探究新冠疫情影响下武汉及其客源市场旅游时空格局的变化。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疫情影响下武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受损程度一般;各景区网络关注度的受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自然游憩类景区受损程度较小,文化场所、游乐园及远郊区景区受损程度相对较大。2)市内景区冷热点空间格局由“一核多中心”演变为“两中心”,自然旅游片区热度攀升,呈现出较好的恢复态势。3)武汉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具有短期波动性和长期稳定性,在疫情暴发初期,空间影响范围扩大,冷点区增加,但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与疫情前的空间格局差异缩小。4)客源地空间距离与影响强度呈U型非线性关系,邻近客源地和远距离客源地遭受冲击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11.
古城旅游景区作为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价值综合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研究选取阆中古城旅游景区为案例地,根据问卷调查及统计年鉴数据,运用TCM-CVM综合模型进行景区经济价值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阆中古城旅游景区的经济价值为1.610×1010,其中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反映出阆中古城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的综合价值得到了充分利用,并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外来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意愿;同时,2018年阆中古城旅游景区的经济价值总量<2018年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反映出近年来阆中古城旅游开发成效显著,景区发展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较高;(2)使用价值中,总旅行成本>消费者剩余,说明阆中古城旅游景区以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开展旅游活动,使众多游客获得了最大让渡价值的满意度并对景区的总体满意度较高;(3)非使用价值中,存在价值>遗产价值>选择价值,反映出游客对阆中古城旅游景区的保护意识具有长远性、非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田间调查数据,总结了云南省2019—2021年入侵前3年草地贪夜蛾为害作物种类、扩散区域、发生面积等情况。结果显示,玉米是该虫在云南的主要寄主,为害面积占比超过98%;甘蔗、小麦、高粱、生姜等作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为害。甘蔗、高粱、水稻、小麦集中在苗期受害,成熟期基本未见为害,而生姜收获期心叶部也受到为害。地处滇南低海拔地区且与境外接壤的普洱、红河、文山、德宏、临沧、保山、西双版纳7市(州)在3年内的发生面积较大、发生程度较重,其发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8.47%;其次,玉溪、大理、楚雄、昆明等滇中地区发生面积占全省发生面积的21.89%;滇东北地区的曲靖和昭通以及滇西北地区的丽江、迪庆、怒江的发生面积较少,合计仅占9.65%,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表现出从北到南逐渐加重的趋势。每年的5月下旬以后,草地贪夜蛾的发生面积迅速增加,并在6—7月达到发生的高峰期,夏季发生面积最大;2019年和2021年夏季草地贪夜蛾百株虫量和被害株率最高,2020年秋季最高;受玉米价格高、农民防治意愿高等因素影响,冬季鲜食玉米平均百株虫量、被害株率较小,为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3.
无花果蜡蚧是一种世界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取食56科160余种寄主植物,我国将该虫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21年7—8月,作者在云南省迪庆州野外考察时,发现无花果蜡蚧取食多种植物,系滇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也是我国油橄榄、无花果和常春藤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滇西北以及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油橄榄的重要种植区,为防止无花果蜡蚧的进一步为害,本文对其野外识别、主要显微特征和防治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以城市流强度模型计算和分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26座节点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强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两经济带都形成了区域中心、副中心、地方中心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结构体系,但均表现出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数量明显不足的特征;(2)2002-2012年,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对外服务功能水平超越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呈呼和浩特-包头、兰州、西宁三大"桥墩"分段式空间结构,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呈乌鲁木齐和西安东西端点带动下的"杠铃"式空间形态;(3)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心、副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功能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功能下降趋势明显,对外服务功能以综合性强为优势。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由于产业相对偏重化,服务业水平相对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仍较低,其高水平的对外服务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较高的城市功能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以2012年国庆节华山事件为研究案例,从地理空间角度,在复杂网络理论指导下,深入分析了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中,地方性扩散特征明显且不同类型微博的关键节点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其总体特征呈现以事发地(陕西)、北京(政治中心)、上海(经济中心)、广东(改革开放前沿)、当事人所在地(内蒙古)为枢纽的多三角形空间结构。扩散过程以事发地为起始,通过核心枢纽-北京形成强大的景区危机信息的流入和流出,而上海、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地区关键节点活跃程度比较高,但仅是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信息流入。研究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及景区充分认识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空间特点及规律,从而明确重点做好危机信息的引导、控制以及危机公关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苹果树生育期液流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果树生育期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秦冠’苹果树(Malus pumila M. cv Qinguan)液流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步测定了果园土壤水分、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等指标,并计算空气水汽压差。结果表明:苹果树在萌芽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期的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0.85、1.34、1.53、0.82 mm·d-1,果实膨大期液流速率较高。液流速率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不同生育时期夜间液流量约占总液流量的11.54%~19.22%。茎流计测定的苹果树生育期总液流量为264.14 mm,其中夜间累计液流量为35.60 mm。全生育期内苹果树的液流速率与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和大气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萌芽开花期、幼果期及果实成熟期,水汽压差是影响果树液流速率的关键因子;而在果实膨大期,太阳净辐射是影响果树液流速率的关键因子。果树液流速率与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与20~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