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5—2016年在百色市进行甘蔗"高产、高糖"品种展示,21个品种进行1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示范观察,对照品种为ROC22,对各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工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粤甘39号、桂糖07-1141、桂糖07-2081、桂糖07-108、桂糖42号在产量、含糖量、抗逆性和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品种ROC22,在高产、高糖基地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前景。其他品种表现一般,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百色芒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筛选出适合在百色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芒果品种,在百色市开展了水仙芒、热品4号芒、贵妃芒等3个品种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热品4号芒和贵妃芒在百色市种植具有长势好、丰产稳产及耐储藏的特征,适宜在百色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细叶龙竹具有速生、高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强等特点,百色市示范点经环境选择,种苗高产栽培、密度控制、施肥、抚育间伐等技术措施探索性造林达到预计目标。表明百色市地理及气候条件适合种植细叶龙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百色市地处广西西部,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辖12个县(区),183个乡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作物生长期长,越冬条件好。据统计,年平均气温19.0~22.1℃,年积温6230~7855℃,年平均日照1405~188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3~1713毫米。百色市粮食作物由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麦类和其他粮食等构成。自2008年参与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  相似文献   

5.
百色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选用良种,大豆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的早中熟高产品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的高产品种;选择模式为大豆玉米行比3︰2、2︰2、4︰2和4︰4;播种时间春玉米带状复合间种春大豆模式在春季土层深度5cm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秋玉米带状复合间种夏大豆要求右江河谷地区在立秋前(8月初)完成,适宜密度,合理施肥,控旺防倒,防除杂草,病虫害防控,收获方法等技术措施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百色市面上技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6.
简单阐述了春玉米间套种大豆的茬口安排,并从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提出百色市春玉米及间套种大豆的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模式在百色市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针对百色市玉米氮肥施用不够合理,氮肥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进行玉米不同生育期施用不同用量氮肥试验研究,考察施肥比例与产量的关系。试验设苗肥与穗肥施氮量比例分别为A(7:3)、B(6:4)、C(5:5)、D(4:6)、E(3:7)、CK(10:0)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处理B产量最高,即苗肥与穗肥施氮量比例为6:4产量最高,适宜百色市推广。  相似文献   

8.
凌云白毫茶是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良种需要良法,良好的栽培方式可获得高产优质产品,提高茶农经济效益,促进茶农增加收入,经过多年探索与总结,研究出一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百色市各县茶区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滇杂33我县2006年引入进行多点试验、新品种展示,2007年办高产示范样板,同时在生产上推广种植.在栽培上采用新的旱育秧技术,培育多蘖壮秧,规范化栽培,建立合理的个体和群体结构,科学配方施肥、管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其结果表现为高产、优质、抗病、综合农艺性状好等特点.是目前我县最新的粳杂推广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玉米杂交新品种高产稳产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高产杂交新品种的稳产性能是制约玉米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采用高稳系数(HSC)和变异系数(C.V)法对2005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的17个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性研究分析,并对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进行综合评价,为玉米杂交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合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百色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飞  苏少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307-11309
在分析广西百色市红色旅游、民族风情、边关胜迹、自然科普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基础上,提出百色市文化旅游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广西百色市水果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现状。[方法]分析了取自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水果产地106个表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及Hakanson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和广西百色地区土壤背景值对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水果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为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指数(RI)为97.7,属无风险。[结论]广西百色市水果产地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3.
百色市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桂康  苏仕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54-13055
在文献、标本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历史上记录的百色蕨类植物,阐明了百色目前分布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区系特点、生态与地理分布、以及珍稀蕨类植物的种类与保护现状。百色地区有蕨类植物42科102属246种,其中有31种为广西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百色市主要农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方法,为提高百色市主要农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提供参考.[方法]用农业生态区域法估算主要农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在光温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用水分订正系数进行修订,估算出主要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在气候生产潜力基础上用土地质量系数进行修订,估算出主要农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结果]百色市主要农作物光温、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均以水稻最高,其余依次为玉米、大豆和红薯.4种作物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5466.0、5074.4、2414.3和1190.5 kg/ha.[结论]百色市主要农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较低,为提高百色市主要农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应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引进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壤肥力,加强水肥管理和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黄科瑞  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38-13539,13575
[目的]分析百色市右江区冬春季大气PM10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方法]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采集百色市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研究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特征。[结果]百色市城区冬季PM10平均浓度为163.45μg/m3,春季PM10平均浓度为148.59μg/m3,略低于冬季。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大小次序为SO24-Cl-NO3-NH4+K+Na+Mg2+F-,其中SO24-、NO3-和Cl-分别占水溶性组分质量的52.4%、18.2%和12.6%。PM10呈较强酸性,可能是高含量的SO24-所致。NO3-和SO24-的当量比值为0.73,表明固定源是大气N、S污染重要来源。NH4+和SO24-的当量比值为0.75,表明PM10中的NH4+主要以NH4HSO4形式存在。海盐对大气颗粒物中离子来源的贡献很小。[结论]可吸入颗粒物成为百色市大气首要污染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农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02-606,608
通过对百色市芒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百色市芒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广西自治区内外芒果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西百色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采用普遍调查和专题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百色市主要景区、主干道和居民生活小区的景观植物进行病虫害种类、发生时期、为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百色市行道树主要病虫害有扁喙叶蝉、榕管蓟马、卵翅木虱、袋蛾、白盾蚧、褐圆蚧、曲纹灰蝶、煤烟病、炭疽病、叶斑病、叶枯病以及菟丝子寄生;绿蓠植物病虫害主要有扶桑粉蚧、黄素梅日本龟蜡蚧、驳骨丹锈病、九里香白粉病、月季黑斑病等。针对百色市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加强植物检疫和养护管理、合理布局植物品种、采用物理机械或化学农药防治、保护天敌等综合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百色市雷暴的分布特征,针对目前农村的防雷现状,提出相应的防雷工作措施,以期减少农村雷电灾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促进广西百色市密集烘烤和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百色市密集烤房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密集烤房推广应用的对策建议。【结果】百色市密集烤房在推广应用中主要存在基层烘烤技术力量薄弱、密集烘烤工艺急需改善、专业化烘烤有待进一步加强、烤房用电缺乏保障等问题。【建议】加强烘烤技术培训、提高专业化烘烤水平、优化烘烤工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节能低耗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促进广西百色市密集烘烤和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百色市密集烤房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密集烤房推广应用的对策建议。【结果】百色市密集烤房在推广应用中主要存在基层烘烤技术力量薄弱、密集烘烤工艺急需改善、专业化烘烤有待进一步加强、烤房用电缺乏保障等问题。【建议】加强烘烤技术培训、提高专业化烘烤水平、优化烘烤工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节能低耗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