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屏障,土地利用变化迅速。文中基于遥感数据探讨了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未来10年(2018)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年随着耕地比例下降、林地比例升高,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趋于合...  相似文献   

3.
以包头市城郊区为例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以乡镇 (苏木 )为研究单元 ,研究本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 ,并分析其变化驱动因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区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农牧交错区是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之地带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研究利用 ,对生态安全和地区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86,1993,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构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居民及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水体面积不断缩减。与此相应,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但环境逐渐好转,主要是人文因素逐渐增强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土地利用格局中,耕地、林地、草地和沙地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是改善环境的主要原因,而沙地面积大、降水稀少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瓶颈,是限制环境改善或导致生态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之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RS与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情况,得 出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土地退化主要以草地、耕地退化为主。其中,草地退化严重。在2000 年,草地退化面积达3556516.9hm2,占总草地面积的75.3%;耕地退化面积为1905119.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9.2%。②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达5982412.2hm2,占研究区面积的 71.0%。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6%;水蚀荒漠化面积次之,面积 24915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盐渍化面积最小,为239296hm2,只占2.8%。  相似文献   

6.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陕北长城沿线风沙过渡区为研究范围,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现状、特点以及对其驱动力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呈减少趋势,其它土地都有所增加,其中园地和交通用地的增长幅度最大。本区未利用土地所占面积较大,其中以沙地为主,土地沙化现象存在,并且有向东南呈条带状推进的趋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大量耕地转为林地和牧草地,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耕地转变为园地,在近10年有12518.98hm2耕地转换为园地;建设用地占去一定的耕地、林地和牧草地;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尤其是牧草地沙化最为明显。国家对该地区的政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人口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未利用土地的变化是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深受经济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在自然因素中,风对未利用土地的影响是一个客观条件,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宣传和经济鼓励等措施,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为措施,加大地表覆盖度减少扬尘、风沙等危害,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资源和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正在进行一体化建设的西安-咸阳城区为典型区域,以1988年、1995年、2006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转变规律,并对驱动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①1988~2006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城市用地快速增加,农...  相似文献   

8.
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以虎林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研究区1993和2003年landsat5遥感卫片的解译数据为基础,选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对研究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了探求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结合虎林市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选取了20个社会经济指标,应用Matlab语言编程,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研究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具体表现为耕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减少,肉蛋奶产量,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农民纯收入等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案例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核心。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都比较迅速的辽宁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重建并分析辽南地区自1954年以来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辽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年到2000年期间,辽南地区的土地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之间。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建成区的扩展主要是经济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城市用地扩展以侵占耕地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ts平台,以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空间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为途径,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土地利用的粒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地区主导土地利用过程的地类为草地和耕地,合适粒度范围在10-50hm2之间,其中以10-20hm2范围最适宜.粒度效应与地类面积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有关,并受计算方法的影响.基于面积优势原则进行粒度粗化的过程中,研究区内各地类斑块的面积差异是影响粒度效应的关键,其中优势地类对粒度效应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研究地理学中复杂结构现象的不稳定性和系统的有序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以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指导,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分形特征和信息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3年,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结构趋于简单化,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稳定性逐渐增大;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即土地利用无序度逐渐上升,而有序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GIS以及地理探测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甘肃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利用程度和地类转移进行分析,并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农牧交错带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三者占比超过95%,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度均小于0.01、结构总体趋于稳定,全域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先增加后放缓的趋势;(2)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占研究区总体变化面积的96%以上,各地类间转换活跃,LUCC较集中分布于陇中黄土丘陵区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3)在长时序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地理探测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甘肃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段驱动因子相异,其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驱动(前者对土地利用变化解释度更强),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双因子交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度强于单因子解释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4,1991年和2000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景观区划图,通过定量指标体系,分析了伊金霍洛旗1984-200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以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草地是当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土地面积的59.03%~69.33%.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年变化速率和动态度3个指标来看:1984-1991年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增幅为162.75%,下同)和乔木林地(114.70%)的快速增加,流动沙地(-37.11%)和草地(-8.30%)的减少为特点.1991-2000年,以林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增幅分别为-61.43%和-88.47%)大幅减少,流动沙地(102.28%)和草地(17.45%)大幅增加为特点.从空间稳定性看,草地(未变化比例为66.71%~77.05%,下同)和水体(50%左右)最稳定,耕地(基本在30%左右)次之,其他类型稳定性较差.草地和水体的空间位移较小,而建设用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及流动沙地的空间位移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推动该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遥感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的缩减,生态空间的稳定以及生活空间的扩张。2)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过程,各期质量指数分别为0.582、0.580、0.583,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转换类型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3)影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核心因子是耕地面积占比,关键因子是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降雨量,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呈双因子和非线性增强的关系特征。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还应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力度,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8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农业用地总面积整体上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较多,8年减少了4601.85hm2;园地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是1996年的近2.29倍;林地略有增加;牧草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8年累计增加2873.52hm2。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与政策是促进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是短时间内人地关系及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的地区,其变化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大庆为研究区域,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大庆市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态势,其他地类减少;2)土地利用向无序发展,土地利用多样性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整体处于调整期;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驱动、粮食生产及气温因素;4)随经济社会和石油产业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因素中总人口、GDP、采油井等是主导;粮食生产因素主要包括与粮食生产密切的粮食产量、年均降水量及年蒸发量;同时研究区气温呈升高态势,导致气候趋于干旱,加之采油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加剧土地"三化"、湿地萎缩等。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遥感以及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西安市主城区1988年、1995年及2006年三期土地覆被数据。结果表明:近20年来,西安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2006年建设用地的面积是1988年的3.1倍,增加的用地主要来自城市周围耕地,其以每年13.68 km2的速度在减少。1988年到1995年,建设用地增加了68.65%,耕地减少了15.23%,城市为填缝式发展;1995年到2006年,建设用地增加了80.77%,耕地减少了25.6%,交通用地大面积增加,城市为向外扩张式发展。根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分析,1988年到1995年以及1995年到2006年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107.99 km2以及173.23 km2。城市化驱动因子主要是政策导向以及经济发展,另外,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主要驱动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92年和2002年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斑块面积、形状、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各种景观类型之间转换等景观特征指标,从多个层面对鄂温克族自治旗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a时间内,研究区域景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林地、草地和湿地等景观类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以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河滩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提取年降水量、≥10℃积温、年平均风速、海拔高度、坡度等数据作为生态背景基本要素,基于NOAA/AVHRR影像分类而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样带1989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分别研究单一和复合生态背景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生态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坡度<15°的区域,降水对耕地和草地、年平均风速对林地和草地的影响均比较明显。≥10℃积温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则不明显。耕地、林地、草地和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3 500 m和500 m以下、坡度为15°以下的地区,水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坡度为5°以下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植被指数,分析腾格里沙漠东北缘人工植被恢复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结合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辨识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自2010~2018年间,流动沙丘与固定沙地的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高盖度灌丛与湖盆草滩的面积则逐渐增多;人工植被恢复区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改进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