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香花植物在昆明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香花植物在昆明城市公园、广场、住宅小区、高校、道路5种绿地类型绿化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昆明城市绿化中,所用香花植物共14科16属24种.其中,城市公园应用种类较多,其次是高校绿地,道路绿地应用较少.在此基础上,从物种组成、花色、应用等方面对昆明城市绿化中香花植物应用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香花植物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槭树科植物树姿优美、叶形秀丽,大多极具观赏价值。我国槭树科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云南是槭树科种类最多的省份,有61种。通过对昆明地区主要公园的绿地调查,表明槭树科植物在昆明绿地中应用品种单一、资源利用不充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昆明槭树科植物的应用提出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开发保护并重、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种植养护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祥  田璐  蔡雄 《北方园艺》2012,(15):99-102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昆明市的公园绿地—莲花池公园的植物配置进行浅析。主要从植物配置与建筑、水体、道路的关系,说明植物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城区主干道路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杭州市城区主干道路绿地进行调查,从道路绿地结构、绿化树种和群落结构类型等方面对杭州主干道路绿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道路绿地主要应用的树种有66科、112属、144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数量比为1.31∶1.00。为进一步优化道路绿地景观,应提高植物多样性水平,充分发挥路侧绿地的生态功能,并注重道路绿地建设的文化特色。最后讨论了杭州市在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通过对衡阳市园林中公众性最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道路绿地的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当前衡阳道路绿地应用植物品种状况,并运用植物、艺术、生态、地理等学科知识总结各绿地类型植物造景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衡阳道路绿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唐山南湖公园以西,学院南路至丹凤路区域内,分车绿带、街旁绿地等植物配置的分析,结果显示,该调查区域内共有58种植物,分别隶属于29科48属。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植物种类选用应当优先考虑植物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滞尘降噪能力、杀菌能力等。研究道路绿地对于城市环境的生态作用,分析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植物配置对道路绿化及城市环境的影响,为唐山后续的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昆明城市公共绿地园林植物新品种应用适应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市7个行政区近3年新建、改建和景观提升的22条道路以及47个公园绿地为对象进行调查,从76种乔木、50种地被植物、6种水生植物中筛选出10种(5种乔木和5种地被植物)新优品种进行应用适应性研究,运用SD法、AHP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从新品种植物的生理适应性(耐寒性、耐旱性、抗病虫害)、观赏性(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生态性(植物群落的配置、植物生长情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等3个准则、9个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昆明城市园林植物新品种应用适应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以及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上杭县中心城区的39条道路绿地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不同等级的道路断面形式、植物组成,分析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结果表明:上杭县道路断面形式以一板两带式为主,两板三带及四板五带有少量分布;植物种类共66科101属116种。道路绿地存在规划不科学、植物配置不合理、植物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地域特色不显著等问题。由此提出3点改进建议:(1)增量发展与存量优化思维并存,积极探索节约型道路绿地;(2)深入发掘道路景观新特色,促进山、水、城、人融合发展;(3)提升道路绿化管理养护水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9.
对南宁市22条主要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彩叶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南宁市现有道路绿地主要应用的彩叶植物共有16科、31种,其中乔木4科、9种;灌木9科、12种;草本6科、10种.根据色彩在叶面上的分布可将其分成单色叶类、双色叶类、斑叶及花叶类、镶边类和彩脉类.文章在研究结果基础上,针对目前南宁市道路绿化彩叶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柳州市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分析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要素,从交通服务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等三个方面,选取了交通服务、适应性、观赏性等11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准则层中交通功能B1(0.4577)生态功能B2(0.416)景观功能(B3)0.1263;指标层的前五位分别为植物的交通引导功能C1(0.3051)植物的适应性C4(0.1772)植物的遮阴功能C2(0.1526)植物的生活型多样性C6(0.094)植物种类多样性C3(0.0866);利用模型对柳州市道路绿地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影响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要素,为今后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城市意象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5个元素的运用,结合马辛庄及周边村落乡村意象的调查分析及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出乡村空间意象—交流空间的集聚(节点Node)、路径的布局(路径Road)、村落边界围合(边界Edge)、空间整合(区域District)、风水林、祖坟(地标)和院落元素,并在老村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将意象元素运用于新农村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城阳区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青岛市城阳区的21种园林植物进行了滞尘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其滞尘量能相差4倍以上;第一周滞尘量对总滞尘量的贡献最大;同一树种在不同位点滞尘量不同.因此,在城市绿化中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并进行合理配置,是提高城市道路绿地滞尘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QuickBird遥感影像信息,结合对研究区域植物的实地调查,应用CityGreen软件对昆明市翠湖公园园林植物的碳储量和2010年当年碳汇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翠湖公园5个研究区域,九龙池、海心亭、九曲桥、观鱼楼、金鱼岛绿地的碳储量分别为158.17、75.22、148.33、253.78和67.49t;其2010年碳汇数值分别为0.45、0.21、0.42、0.72和0.19t。对各区域的不同植物配置方式的碳储量和碳汇值进行分析表明,园林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和绿地植物的数量有必然的联系,而其碳汇能力与所研究区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晓煜  张延龙 《北方园艺》2010,(17):125-128
对西安市草滩园区道路系统的绿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草滩园区道路系统绿地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西安市草滩园区总面积为2420hm2,现有道路总面积为131hm2,现有绿地面积为22.1hm2。平均绿地率为16.6%,其中绿地率最高的是文景路,其次是尚稷路、明光路、渭水路、英科路,基本做到了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道路植物景观;绿地率最低是场部西路,该路尚需进一步改建。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世博园区植物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上海世博园区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植物配置质量的好坏成为直接影响上海世博园区景观风貌与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在对上海世博园区的广场绿地、景观绿地、道路绿地及滨江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适合上海世博园区气候环境及功能要求的植物配置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世博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安阳市道路绿地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阳市的道路绿地进行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8条主干路、5条次干路、3条支路的道路绿化形式、中央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的植物配植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安阳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道路绿化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玉林市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的必要性为出发点,以打造玉林市"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化格局为目标,通过对城区道路绿化树种生活型、主要观赏特性、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及筛选,结合玉林的发展规模和道路绿化状况,探索出对玉林市绿化树种选择及配置的合理对策,以期为广西乃至全国的城市道路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吴明强 《现代园艺》2011,(17):110+112
城市公园中的道路把园林内的景区联成整体,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主园各景区的景点之间,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收集与查阅资料、文献,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与探讨园路在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为园林绿地景观的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benefits of campus green space in promoting student's health. However, information on how campus green spaces benefit students’ health is insufficient or limited to guide the planning or management process. As a result, the present study collected 897 valid response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in campus green space usage patterns among students with varying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asses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naturalness, patterns of use, and self-rated restoration and health 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gender disparities in the presence of companions and frequency of use of campus green space, as well as discipline differences in companion presence. Additionally, gender, age, and discipline had distinct associations with perceived naturalness, patterns of use and self-rated restoration and health. Perceived naturalness positively contribute to patterns of use and self-rated restoration and health, while the frequency of use positively contributed to self-rated restoration and health. Moreover, students’ perceived health can be improved in part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self-rated restoration. The study findings demonstrated how campus green spaces benefit students’ health and provide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ampus green space managers and designer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presenting diverse natural elements, manipulating them in natural forms, providing feelings of wildness or friendliness, and eatablishing vast, high-quality, and diverse green spaces to promote students’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