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树栖陷阱法对瑞丽市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蚂蚁229头,隶属于5亚科15属26种;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常见种的组成及其多度有差异,其中柠檬园Ⅰ有黄足立毛蚁等3种,柠檬园Ⅱ有黑头酸臭蚁等2种,柠檬园Ⅲ有光颚铺道蚁等3种;柠檬园Ⅲ中树冠层蚂蚁的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柠檬园Ⅰ和Ⅱ的;柠檬园Ⅰ中树冠层蚂蚁的群落结构与柠檬园Ⅱ和Ⅲ不相似;柠檬园Ⅰ的指示物种为黄足立毛蚁等2种,柠檬园Ⅱ为印度大头蚁,柠檬园Ⅲ为史氏铺道蚁。因此,前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影响,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前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的影响,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陷阱法对滇南地区3种类型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物种组成及多度:样地LD采集蚂蚁894头,29种;样地LE采集蚂蚁47头,6种;样地LF采集蚂蚁152头,11种;(2)多样性比较:3种类型柠檬园间地表蚂蚁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ACE估计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多至少的排序为样地LD>样地LF>样地LE;(3)群落结构:样地LD和样地LF地表蚂蚁群落结构与样地LE不相似;(4)指示物种:样地LD的指示物种为罗氏棒切叶蚁(Rhoptromyrmex wroughtonii),样地LE的指示物种为裸心结蚁(Cardiocondyla nuda)。前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前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的影响,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陷阱法对滇南地区3种类型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物种组成及多度:样地LD采集蚂蚁894头,29种;样地LE采集蚂蚁47头,6种;样地LF采集蚂蚁152头,11种;(2)多样性比较:3种类型柠檬园间地表蚂蚁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ACE估计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多至少的排序为样地LD样地LF样地LE;(3)群落结构:样地LD和样地LF地表蚂蚁群落结构与样地LE不相似;(4)指示物种:样地LD的指示物种为罗氏棒切叶蚁(Rhoptromyrmex wroughtonii),样地LE的指示物种为裸心结蚁(Cardiocondyla nuda)。前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覆膜对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的影响,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陷阱法对云南省瑞丽市覆膜种植和常规种植模式下3种类型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柠檬园RG采集地表蚂蚁17种276头;柠檬园RH采集地表蚂蚁22种527头;柠檬园RI采集地表蚂蚁16种273头。3种类型柠檬园间地表蚂蚁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均有显著差异,柠檬园RH中地表蚂蚁的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柠檬园RG和柠檬园RI。3种类型柠檬园间地表蚂蚁群落结构互不相似。覆膜降低了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的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除草剂对柠檬园地表蚂蚁的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无影响,但可以改变地表蚂蚁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瑞丽市柠檬园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比较覆膜和露地柠檬园杂草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柠檬园RG样地(覆膜种植,不使用除草剂)杂草有9目9科18种,柠檬园RH样地(露地种植,每年使用除草剂5次)杂草有8目8科23种,柠檬园RI样地(覆膜种植,每年使用除草剂3次)杂草有9目9科23种。3种类型柠檬园杂草的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杂草密度有显著差异,RH样地的杂草密度显著高于RG和RI样地。覆膜柠檬园中的白茅草(Imperatacylindrica)、狗牙根(Cynodondactylon)、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及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等在露地柠檬园中未发现,覆膜柠檬园的杂草总密度显著降低。RG样地的优势种为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鬼针草(Bidenspilosa)及阔叶丰花草(Borrerialatifolia);RH样地的优势种为铁线草(Cynodondactylon)及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I样地的优势种为马唐及藿香蓟。覆膜柠檬园水蜈蚣和铁线草的密度显著低于露地柠檬园。RG样地的指示物种为鬼针草和阔叶丰花草;RH样地的指示物种为铁线草和水蜈蚣;RI样地的指示物种为藿香蓟。覆膜种植对柠檬园杂草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使园内杂草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群落水平生理活性(CLPPs)和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研究人工苜蓿、谷子、青贮玉米、原始群落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宁夏中部干旱区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革兰氏阳性菌(18∶1n9c)、腐生真菌(18∶2n6t)的生物量。青贮玉米、苜蓿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真菌的微生物生物量分别比谷子利用方式高0.79~1.41倍、0.84~0.94倍;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的生物量比谷子利用方式高0.33~1.00倍、1.05~1.64倍,革兰氏阴性菌(G-)的生物量增加幅度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G+)。和典型植被群落相比,玉米、谷子利用方式真菌在微生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16.87%、32.51%,土地利用方式会改变土壤真菌所占比例,加速了土壤向真菌型转化的速度。苜蓿、青贮玉米利用方式提升了以碳水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氨基酸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代谢功能多样性,以羧酸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然而,谷子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群落对芳香类化合物利用能力明显较强,以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明显受到抑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出现差异;RDA分析表明以碳水化合物、芳香类化合物、氨基酸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和土壤碱解氮正相关,以多聚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和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呈正相关。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变化显著受到土壤全磷质量分数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全磷质量分数会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是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采用区域调查的方法,调查分析了耕地、草地、林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含量:林地〉草地〉耕地;在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含量与种植年限成反比,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盐分含量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在不同的种植结构中,轮作土壤盐分含量是连作的2.3倍,在轮作中,瓜/棉花轮作的土壤盐分含量比苜蓿/棉花低35.06%;林地土壤盐分的表聚性较强,0~10cm的盐分含量占到土壤剖面盐分含量的42.28%,而耕地和草地的盐分大量积聚在30~60cm。  相似文献   

8.
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滩涂新围垦地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带作用下滩涂新围垦地土壤含盐量明显降低,造林第2年其含盐量已低于同地区农田和荒地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不大,土壤pH值稳定在841~87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低依次为农田>林地>荒地,在造林的起始阶段,荒地和林带土壤中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小,随时间增加,荒地土壤中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大幅低于林地,表明林带能有效培肥土壤。林带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脱氢酶活性,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柠檬园昆虫群落的时间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物种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测定柠檬园昆虫群落的时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柠檬园昆虫群落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优势种群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柠檬生长旺期(3~6月)柠檬园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根据群落的相异系数对柠檬园1~12月昆虫群落进行分析表明,7月与12月的昆虫群落最为相似,其次是2月与8月.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调查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棉花、果园、大田蔬菜和大棚蔬菜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土壤相比 ,果园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pH、土壤全氮含量均显著降低 ,特别是土壤全氮含量降低了 37 30 %,而土壤有效锌、有效铜以及可溶盐含量则分别提高 1 1 0 4 %、 32 0 5 %和 1 7 86%;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显著提高 ,特别是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极其显著 ,达到大田土壤速效磷含量近 4 6倍 ,速效钾和有效锌含量也增加了 2 5倍多 ,土壤质量显著提高 ,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平均提高了一倍以上 ,次生盐渍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省瑞丽市柠檬种植基地,选择施用不同剂量(66.7、100.0、133.0 g,株)的绿吧"ZebaTM"淀粉土壤改良保水剂对柠檬园土壤进行保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保水剂对柠檬园土壤温度、湿度、树体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柠檬树体株高、冠幅、着果率及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施用保水剂的3个处理,柠檬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  相似文献   

12.
不同郁闭程度对苹果园群体结构、冠层微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郁闭程度‘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及重度郁闭对果树冠层微气候、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行去行降低了果园树冠覆盖率,果园透光率及冠内透光率均随郁闭程度的增大而减小;郁闭程度影响果园群体结构、枝量及枝类组成,其中单位面积枝量依次为重度郁闭中度郁闭轻度郁闭隔行去行;隔行去行处理的果树短枝比例最高,随郁闭程度的增加叶丛枝比例降低,而长枝与发育枝的比例增高;郁闭程度影响冠层的光照强度,相对光照强度依次表现为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重度郁闭,并且4种类型果园的相对光照强度分布均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到内依次减小的规律;同时,郁闭程度影响冠层的温湿度,树冠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相反,树冠不同层次温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同一层次内温度从外围到内膛逐步降低,树冠不同层次相对湿度则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一层次内相对湿度从外围到内膛逐步升高,并且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国民经济产值变化之间关系,以便更好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及相关农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来提高国民经济产值.结合回归分析法,运用软件SPSS 17.0的相关性分析功能,对金沙县(研究区)近10 a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平均每增加1 hm2建设用地,GDP增长7...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制定果园精准灌溉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监测并探讨粗砂土立地条件下12年树龄自然生草免耕桃园生态尺度水分耗散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桃园全年监测期内,日平均蒸散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2±2.1) mm和0.44 g/kg,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桃树旺盛生长季日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因子,群体水平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果实收获后>果实成熟期与果实膨大后期>果实膨大初期与开花期;季节变化过程中,蒸散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在果实膨大后期至成熟期蒸散耗水量较多,且日最高蒸散量达到7.1 mm,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则在果实收获后达到高峰,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1 g/kg;全年累积蒸散耗水量为790.6 mm,平均作物系数(Kc=1.08)高于FAO(1998)推荐值达27%。果实膨大后期-成熟期是桃树水分耗散高峰期,采取精准灌溉等措施进行果园水分科学管理是提高果树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柠檬种植基地,选择稻草覆盖、黑膜覆盖、自然生草覆盖及清耕不同处理措施对定植半年的柠檬幼树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稻草覆盖在降温方面的效果优于地膜覆盖、自然生草与清耕.土壤保湿方面的效果以地膜覆盖较好.不同覆盖对柠檬树体的生长、挂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覆盖对柠檬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柠檬株高、冠幅明显高于对照(P<0.05),柠檬着果率、单株产量及公顷产量也明显高于对照(P<0.05),土壤温度、湿度与树体的生长关系呈极显著水平相关(P<0.01);冠幅指数、抽梢次数、总梢数、花蕾数、幼果数量与产量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郁闭程度对苹果园光能利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郁闭程度红富士苹果园为试材,研究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及重度郁闭对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为郁闭园的合理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郁闭程度影响苹果叶片参数,随着郁闭程度的加大叶面积系数呈升高的趋势,依次为重度郁闭中度郁闭轻度郁闭隔行去行。叶片面积、百叶厚、SPAD、比叶鲜质量及比叶干质量均随郁闭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净光合速率随着郁闭程度的加大而呈降低的趋势,依次为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重度郁闭。冠层光合能力由上到下表现为:树冠上层中层下层,由外到内表现为树冠外膛中部内膛。平均单果质量、着色指数、光洁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质量指标均为隔行去行果园最好,可见隔行去行可提高树体光合效率和果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密闭苹果园树体优化改造对树体结构及产量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密闭果园树体优化改造对树体结构和群体结构及果品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造后666.7m2枝量由改造前的105 392条下降到78 288条,减少了27 104条,降幅为25.7%;改造后短枝和叶丛枝占总枝量的比例分别由改造前的28.3%和25.5%提高到31.3%和26.3%,分别提高了3.0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改造后群体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优化改造树产量比密闭树降低15.8%,而单果重、着色指数、光洁度指数、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则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水稻齐穗期冠层温度分异及其相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晴昼有水层、晴昼无水层和夜间有水层等不同条件下,通过对水稻不同品种(系)齐穗期茎、叶表面温度和气孔、最终产量等性状的观测,研究了水稻冠层温度的分异及其相关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温度分异现象,在不同天气和土壤水分状态下,水稻冠温均表现为差异显著的3种类型—暖温型、冷温型和中间型。在晴昼有水层条件下,暖温型与冷温型冠温相差幅度为0.1~2.3℃;在晴昼无水层情况下,冠温相差幅度为0~6.7℃,在夜间有水层条件下,冠温相差幅度为0~1.4℃。总体上看,有水层的冠温普遍低于无水层的冠温,夜间的冠温均低于白昼的冠温。与冷温型水稻相比,暖温型水稻的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较大,而气孔密度较小,蒸腾速率较低,中间型水稻介于两者之间。暖温型材料产量高于冷温型材料,但没达到显著差异,且各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没有明显规律。冷温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度和垩白率较低,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但其他稻米品质差异没有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