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具有潜伏性、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危害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特点、防治、传播及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加深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的认识,同时为开展该病原菌的早期检测及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针对性地防治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法从台州主要猕猴桃种植果园分离到1株丁香假单胞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Psa)。用生物型(biovar)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试验分离到的Psa菌株是biovar 3型。通过抑菌圈大小比较,对23种农用杀菌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农用杀菌剂对Psa菌株的抑菌效果相差很大,且以四环素、乙蒜素和丁子香酚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圈直径≥15 mm)。此外,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时间-杀菌试验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Psa菌株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锌的MIC值为50 μg·mL-1,且杀菌效果随纳米氧化锌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我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猕猴桃,目前栽培面积已发展到667hmz,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自2001年发现猕猴桃溃疡病以来,此病已成为本县猕猴桃生产中的常发病害。据本县测报站调查,2001年全县平均病园率25%,平均病株率6.65%,病指2.76;2002年平均病园率43%,平均病株率19.2%,病指8.3;2003年平均病园率38.6%,平均病株率11.3%,病指3.5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致病菌种类与特征,以从安徽岳西、陕西户县和重庆黔江等猕猴桃主产区收集到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为材料,采用平板划线、梯度稀释和BPA培养法分离病原物,采用烟草过敏性反应和猕猴桃健康叶片接种观察其致病性,结合特异引物扩增的16S-23S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种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分离物;所有分离物均可使烟草叶片产生过敏反应,猕猴桃叶片接种显示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及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均存在差异。对特异扩增得到的280bp 16S-23SrDNA-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0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其DNA片段大小和序列均与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完全一致。据此可以确定,试验分离所得的菌株均为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分离自黄瓜叶片的内生淡紫灰链霉菌gCLA4菌株(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效果及其抗菌活性物质,通过室内离体枝条接种及田间喷淋树干的方法评价其预防效果;借助“生物活性追踪”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凝胶柱层析、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手段对gCLA4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室内离体枝条和田间树干喷施结果表明,gCLA4菌株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为83.43%和71.07%,明显优于市场对照生防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168 WP和枯草芽孢杆菌WP。室内分析鉴定显示其主要抑菌成分为链丝菌素F。皿内抑菌结果表明,链丝菌素F与商品中生菌素原药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 mm和22 mm,大于gCLA4发酵滤液的抑菌圈直径16 mm。综上可见: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效果显著,其活性成分链丝菌素F,具有溃疡病绿色防控生物药剂开发应用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6.
雷庆  叶华智  余中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95-5996
以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为指示菌,从猕猴桃溃疡病病枝中分离到一株噬菌体,对该噬菌体进行了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紫外线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噬菌体的热稳定性较弱,在65℃下10 min内即可全部失活;在pH值4~9的范围内噬菌体均可稳定存在;紫外线下照射12 min,噬菌体几乎全部失活;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感染指示菌的潜伏期约60 min,爆发期约70 min,烈解量为123。这是首次关于猕猴桃溃疡病菌噬菌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全球猕猴桃产业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将多种效应蛋白(T3SS effector,T3SE)注入寄主...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猕猴桃枝干溃疡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枝干及花腐病上分离的5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血清学反应等系统研究表明,病原菌接种温度为15℃左右,伤口入侵,LOPAT试验的+---+,确定陕西省关中地区猕猴桃枝干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脆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与国内其它地区报道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中的质粒,从质粒角度探索细菌的致病机制,分析其编码的主要基因、毒力因子。用试剂盒提取分离自安徽省岳西县猕猴桃溃疡病菌株JF8的质粒,对质粒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质粒基因组拼接显示菌株JF8质粒全长65 149bp,GC含量56.29%,包含45个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和38个有预测功能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质粒携带多达8个直接参与基因重组和转移的转运蛋白(mobile element protein),5个基因直接参与细菌Ⅳ型分泌系统、1个基因参与细菌Ⅲ型分泌系统。基因ParA编码的蛋白是一个ATP酶,对质粒的分配以及维持质粒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编码转录激活蛋白的基因LuxR与细菌的群体感应机制相关,影响毒力因子的表达和分泌,基因UmuC是细菌中SOS应答系统的组分之一,控制细胞中聚合酶Ⅴ的量。  相似文献   

10.
1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全球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害,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被认为是引起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对预防其扩散和传播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多样性及其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重点分析比较了现有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展望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徐存素 《农技服务》2014,(4):115-115
<正>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丁香假单胞杆菌引发的低温性细菌病害,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该病传播快、危害重、是制约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但该病并非顽疾和癌症,是可控可防的。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技术,采取科学管理,培养抗性,以防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1、危害症状1.1感病枝干症状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聚丙稀酰胺电泳技术首次对丁香假单胞菌中6个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电泳,发现同一致病变种内菌株蛋白条带一致,不同致病变种之间存在差异.以往对丁香假单胞菌中致病变种的鉴定方法主要是根据致病性的差异,结合营养筛选和血清学方法来进行.对丁香假单胞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全细胞蛋白分析表明:全细胞蛋白质电泳能成功地鉴定到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14.
猕猴桃是我国原产的一种水果,因其美味和营养成分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猕猴桃经济效益逐年增长,随着猕猴桃在国内广泛栽培,其溃疡病也开始大面积暴发。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因其可以借助风雨传播,所以广泛分布,发生普遍,对猕猴桃种植业危害严重,大幅降低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是威胁猕猴桃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因此,深入了解和掌握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症状及其原因,尽早预防,以减少病害传播十分必要。本文重点围绕了近5年来在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症状、环境品种因素和栽培因素对病原菌的影响,总结猕猴桃溃疡病致病机制和抗病机制,即在致病机制中指出Ⅲ型分泌系统和Ⅵ型分泌系统是导致溃疡病所必要的条件,且在抗溃疡病生理机制中溃疡病与SOD和POD存在相关性。同时阐述了溃疡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最后对进一步开展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展望,旨在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齐英  夏明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5):141-143,211
在大白菜贮藏和运输期间极易受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侵染而导致软腐病,鉴定软腐病的病原菌是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的重要前提。对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蔬菜市场大白菜软腐病进行病原鉴定。从大白菜软腐病病部分离并培养病原物,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回接试验、致病性试验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菌株S3菌落为灰白色,圆形,中部稍隆起,边缘呈半透明状;菌体为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不产酸,不能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甲基红(M.R.)试验为阴性,乙酰甲基甲醇(V.P.)试验为阴性,不产H_2S,容易从伤口侵入。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细菌的16S rDNA序列的一致性为99.40%,说明该病原为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6.
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奉新猕猴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对该县猕猴桃烂果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对分离的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奉新猕猴桃烂果的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其中主要是葡萄座腔菌(分出率占83.0%),其次是拟茎点霉菌(分出率占8.9%).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葡萄座腔菌既可从果面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果皮直接侵入,其他5种真菌则只能从伤口侵入.研究结果对奉新猕猴桃烂果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一种新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作了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得到32个真菌菌株,其在人工接种实验中均具有致病性。各菌株的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同,均符合文献中对多主棒孢的描述。随机选取3个菌株,测定了其r DNA-ITS序列,3个菌株的序列相同,且与Gen Bank中的多主棒孢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据此认为,奉新猕猴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半知菌类棒孢属中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秦岭北麓猕猴桃主产区主栽品种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致病性强弱与地理来源及品种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周至、杨凌和眉县选择了海沃德、华优和红阳的感病枝条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法对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和分子鉴定,共获得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菌株20个,且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品种的菌落形态差异较大;对不同菌株致病性的测定表明,各菌株致病性强弱与其地理来源及品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建立基于软件ImageJ 1.50b的定量精确叶片致病性强弱分析方法,筛选出强致病性菌株4个,可为抗性材料鉴定和抗溃疡病专用生物药剂筛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福建省政和县云烟87上新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自福建省政和县的罹病云烟87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采用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特异性引物检测、16S rDNA序列分析等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从病叶上分离纯化获得15株细菌,经柯赫氏法则证明15株细菌菌株均为该病害的致病菌,且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分离菌株在NA培养基上培养1~2 d后,菌落为白色隆起,边缘不规则且黏稠,菌体短杆状,极生4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经8项关键性生理生化特性测定、Biolog 94种表型测试、烟草野火病菌特异性引物检测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15株细菌菌株鉴定为扁桃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amygdali pv.tabaci)。【结论】引发福建省政和县烤烟叶部细菌性病害的致病菌为扁桃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2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2001年在辽宁省的露地及大棚番茄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