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冬小麦高产抗倒育种中,正广泛利用诱发突变体。如,在矮秆突变体“-1”的遗传基础上,培育出了中矮秆品种“赫尔松纪念麦”、等,其产量在灌溉条件下均达86—91公担/公顷。在培育杂种材料时,还利用了突变体“方穗2”(中秆高产类型,用0.025%亚硝基乙基脲溶液处理品种“无芒1号”的种子,在M_2代选出。)、“1”(高产突变体,用同样方法由品种“高加索”育成。)和“突变48”(克拉斯诺达尔农业科学研究所由品种“无芒1号”育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芸芥的自交亲和性变异,采用田间套袋自交技术对不同来源的52份芸芥品种(系)的自交亲和指数(CI)、相对亲和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芸芥的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异,CI在0.00~4.98之间,这种变异不仅存在于品种间,而且存在于品种内不同个体间。52份参试材料中,自交亲和指数小于1的有43个品种;9个品种的CI1(1.03~4.98),其中,CI3的材料有四川-2芸芥、06芸86-y和06芸86-87。依据亲和指数可将参试材料分为4种类型:高自交亲和类型(CI≥3.00);自交亲和类型(CI为1.00~2.99);自交不亲和类型(0.00CI1.000);高自交不亲和类型(CI为0.00)。自交亲和性因地区而异,一般南部和西部地区的芸芥品种(系)自交亲和性高于其它地区的品种。综上,芸芥是一种高度自交不亲和植物,但其自交亲和性存在广泛变异,因此,从芸芥群体中选出的自交亲和系可用于将来的油菜及其近缘植物的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白化转绿型叶色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亲本为材料,研究突变体转绿过程中叶片相关生理特性及其叶绿体发育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随着叶色转绿,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突变体叶色在完全转绿后,SOD活性电泳中出现了清晰的Fe-SOD谱带;突变体在2叶1心期,叶肉细胞内都是囊状空泡,没有叶绿体,而野生型亲本叶肉细胞内已具有大量叶绿体存在;突变体6叶1心期,叶肉内可以观察到叶绿体的存在,但叶绿体形态不规则或畸形;野生型亲本叶绿体可以直接由前质体正常发育而来,而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经历了“前质体-白色体-叶绿体”的过程,其叶绿体发育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4.
绪言大麦黄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以下简写BYMV)系土壤传播(Inovuye和Saito 1975)。近年来在日本九州至东北广大地区蔓延,危害旱地及水田大麦,尤以二棱大麦受害严重。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药防办法,急需选育抗病品种。笔者等从六棱带壳大麦“竹林茨城1号”的早熟突变体中,发现了对BYMV高抗的突变体。现就研究经过、突变体的特征以及有关抗病性遗传等问题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3529”的种子经快中子及化学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ES)等联合处理后,其后代中出现了幼苗黄化突变体,自交纯化得到幼苗黄化突变株系T_1。遗传研究表明,这种幼苗黄化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性状易于转育,可作为指示性状用于油莱杂交种种子的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6.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半显性矮秆突变体Si-dd1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矮秆Si-dd1(AA)和半矮秆Si-dd1(Aa)植株的株高降低。结实率下降,生育期延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增加。激素处理结果表明突变体Si-dd1(AA)与野生型对油菜素内酯反应基本相同,而在高浓度赤霉素处理下,突变体Si-dd1(AA)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钝感。Western blot对GID2表达量分析也确定这一结果。组织切片实验表明,突变体Si-dd1(AA)相对于野生型叶片主脉气孔变小,叶肉细胞增多,茎维管束数目增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基因受一对核基因控制。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约244 kb区间内,目前该区段并未发现已报道的矮秆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7.
“红日啤麦3号”是日本三宝乐株式会社等外方育种单位和红日种子公司共同选育的二棱啤麦品种,原代号为“合2000-11”,2004年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正式命名为“红日啤麦三号”。1选育过程1994年在利用SB/合88-2的F1代与品系合92-1杂交,次年F1混收,F2代进行单珠选择,选出28株,其后,连续二年单株选择,选择表现分蘖力强、繁茂的后代。1999年F5决选,品系编号“合2000-11”。再经二年的产量鉴定,平均4812.5kg/hm2,比CK(垦啤麦三号)增产18.2%。2002~2003年区试,平均4035.9kg/hm2,比CK(垦啤麦三号)增产7.76%,2003~2004…  相似文献   

8.
1 .1980年补充的小麦基因符号株高降低高度r五t4rhtsr九t6V:Burt ert937r孔云6V:Marfed ertlV:Brevor夕Burt,农 林10号一Brevor14 R杠盆1及瓦tZVV蛋白质8.硝酸还原酶活性 Nra 竹rQ致病性反应 对麦类白粉病反应 P机9UC44一111Anza(Erys艺p耘己gra肌艺”艺s)匕}勺V:Normandie PmlPmZ 7A对小麦秆锈病(Puee云。ia gram艺川s)的反应Sr33 srSQSr34V:RL5405=Tetra Canthateh/ Aeg玄乙oPs sq:‘arrosa, R .L.5288;IDLV:Compair;CSZA/2 M4/2;ZD CSZD/2M3/s;CSZ- M一异染色体代换系 对小麦叶锈病(P“ee乞”ia;eeo”d云ta)的…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一个优良的突变体往往在农作物育种和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水稻品种“矮脚南特”和日本水稻品种“黎明”既是举世闻名的水稻良种,又是极具价值的突变体。前者是我国广东省农民洪春利在大田中偶然发现的自然突变体,后者是日本科学家利用诱发突变选育而成的人工突变体。这两者不仅在各自国家的水稻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以它们作为主体亲本(或作为原始材料)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或诱发突变衍生了大量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中进一步发挥了作用。然而,自然突变出现的机率极小,真如  相似文献   

10.
为给簇毛麦杂交后代群体中自然突变产生的矮秆突变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该矮秆突变体的生物学及遗传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突变体在苗期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在成熟期突变体株高30 cm,约为对照株高的1/3。突变株茎的倒一、二节间(最上部的两个茎节)长度分别为对照植株长度的1/9和1/6。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的茎节细胞纵向延长受到抑制。此外,该突变株还表现出部分雄性不育,自然结实率低。花粉活力检测发现,突变株可育花粉只有20%,在外施GA3后花粉育性可得到恢复,推测该突变体为赤霉素敏感型矮秆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在Crowley和Daris对水稻(Oryza Sativa L)栽培种Labelle的诱化突变体Shost Labelle的遗传进行了研究。Lebelle与“Lebonnet”杂交后,F_1代系高秆,其矮生特征在F_2代以单一隐  相似文献   

12.
大豆“冀黄13”突变体筛选及突变体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叠氮化钠(sodium azide,NaN3)和N离子束分别诱变处理大豆品种"冀黄13"的种子。经M2选择,M3、M4代验证,共筛选出茎器官突变体15份,叶器官突变体19份,花器官突变体31份,种子器官突变体3份以及成熟期突变体18份,其中有9份突变体属于复合性状的突变,最终获得77份稳定遗传的突变体。通过F2群体的表型分析,确定1份雄性不育突变体和1份黑种皮色突变体的表型均由单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所获得的突变体和所构建突变体库将为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从纯系(花培4代)单209群体中发现一矮秆植株。鉴于变异是遗传的並且其株型、叶型、穗型、生育期均和原品种相仿,故将该突变体称为“单209矮”。通过鉴定,证实此突变体确实出于花培纯系单209,研究了矮生性的遗传及基因突变对抗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单209矮聚合了1个隐性矮秆基因和2个显性抗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基因。  相似文献   

14.
一、来源“93-597”是用“Co-r射线,剂量为3万拉德,剂量率为每分钟100拉德,照射湖北农一院培育的大麦品系%12广种子,后经对MZ代群体中突变单株后代的系统选育而成。二、特征特性“93-597”为大麦多节、矮秆、分枝、多富突变体。株高73.scm,主茎节间数16-19节,比普通大麦的5-6节多3倍以上。且穗下节很短,仅1-Zcm。突变体虽属分技突变,但与普通分枝大麦不同。普通分枝大麦一般是在穗轴节上直接长出分枝穗,而“93-597”是在稳下节及其以下节间上首先长出分枝茎,然后从分枝茎上再长出穗子。因此,突变体一根茎上往往有2-4…  相似文献   

15.
籽粒性状是水稻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其中粒长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遗传主要表现为数量性状,在水稻各个染色体均分布有其QTL。该小粒突变体是2007年由籼稻(Oryza sativa L.indica)蜀恢527杂交后代自然突变得来。利用该突变体分别与其野生型(籼稻)、泸恢H103(籼稻)、日本晴(粳稻)和02428(粳稻)杂交,获得F1及其衍生的F2群体,对小粒突变体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小粒突变体表现的特点是:植株矮小,茎秆增粗;叶片短且宽,叶色暗绿;穗形直立,着粒紧密,籽粒小而圆;节间密集。遗传分析表明由1对隐性核基因gw(t)控制。为最终定位和克隆目标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林妃  曾涛  曾会才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0):1790-1796
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建立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Fusarium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1)遗传转化体系,并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子进行优化,明确了高效转化的条件为:农杆菌OD600为0.15,AS诱导浓度为150μmol/L,诱导时间为7 h,Focr1-N2孢子浓度为1×106个/mL,潮霉素B筛选的浓度为150μg/mL,诱导培养基pH值为5.5,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48 h为最佳条件。构建了包含1 200个突变体的突变体库,并对1 200个突变体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筛选出致病性丧失突变体20个,致病性显著减弱突变体18个,致病性严重增强突变体53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定位和克隆水稻裂颖基因,为解析水稻裂颖性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从籼稻品种湘早籼6号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裂颖突变体(split husk 1, sh1),观察突变体的花器官和浆片形态,利用突变体与02428的F2群体定位目标基因,进一步通过定量PCR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h1突变体的颖花形态与野生型基本一致,能正常开花,但不能正常闭颖,裂颖的主要原因是浆片不能在开颖后正常萎蔫。sh1突变体的有效穗数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sh1的裂颖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SH1基因定位在ID19827与ID19884两个InDel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0 kb。定位区间测序发现,突变体中丙二烯氧化合酶编码基因OsAOS1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SH1基因的突变显著降低了花器官中的茉莉酸含量,进而影响了茉莉酸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SH1基因通过影响茉莉酸的合成和信号转导调控水稻闭颖,OsAOS1可能是SH1基因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在水稻品种南粳41中发现了一个黄绿叶自然突变体,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形成了稳定的突变系,命名为ygl11(t),ygl11(t)整个生育期叶片都表现为黄绿色。对苗期、分蘖盛期、齐穗期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ygl11(t)的叶绿素含量是野生型的45.7%~74.7%,叶绿素a含量是野生型的55.2%~87.5%,叶绿素b含量是野生型的12.5%~25.3%,ygl11(t)的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是野生型的62.3%~97.0%。ygl11(t)在分蘖盛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花后10d,ygl11(t)的净光合速率比野生型略低。对突变体叶片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叶绿体内的类囊体基粒片层数目减少且严重扭曲变形。遗传分析表明,ygl11(t)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YGL11(t)初步定位在水稻第10染色体的长臂上,进一步利用新开发的InDel和CAPS标记将YGL11(t)定位在58.1kb的物理距离内。对该区段内存在的开放阅读框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ygl11(t)中编码叶绿素a氧化酶(chlorophyll a oxygenase 1)基因(OsCAO 1)的第9个外显子存在2个碱基缺失,从而导致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初步分析OsCAO1即为YGL11(t)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材料与方法以高蛋白(25.4%)大粒重(千粒重为56克)的野生四倍体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品系作为父本,与正常的中国春及中国春的两个部分同源配对突变体ph1b、ph2进行杂交.野生二粒小麦系作者(Kushnir)从以色列野生产地采集的该种的品系之一,现保存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塔姆沃斯的澳大利亚小麦资源所.  相似文献   

20.
利用EMS化学诱变改造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生产上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使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其成熟花粉.处理后代采用系谱法种植;在后代群体选择早熟、晚熟和各种有利用价值的株型变异;通过M1、M2代两代田间选择和M3代田间鉴定, 从多个自交系中选出了已稳定的早熟、晚熟突变体和一个有利用价值的株型突变体;并得出浓度为0.667×10-3的EMS-石蜡油有利于早熟突变的发生,而大于10-3的EMS-石蜡油有利于晚熟突变的发生.由于所得自交系为原自交系的等基因突变体,因此该技术在育种实践和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