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月季作为辽宁主要的切花和庭院绿化花卉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综合开发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辽宁特色的月季生产中心,对辽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均有重要意义。结合月季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月季品种更新、扶持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宣传、大力发展食用玫瑰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月季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从介绍罗兰玫瑰葡萄的引种经过出发,论述了其品种特性,指出该品种果穗大,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品质优良,植株长势中庸,丰产性能好,抗病性强,适宜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并详细阐述了罗兰玫瑰葡萄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玫瑰茄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阐述玫瑰茄的植物学特性,以及玫瑰茄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保健功效,并对成品玫瑰茄的微生物含量,卫生指标和质量做了规定。  相似文献   

4.
木村卓功作为玫瑰育种家和专业园艺经营者,在玫瑰月季种植养护美学研究中造诣颇深。该文以木村卓功的玫瑰月季种植养护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木村卓功的玫瑰月季种植养护实践,进行观赏园艺和技术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以期为广大的育种工作者、专业园艺经营者、园林景观设计师提供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60Co-γ射线辐照玫瑰花蕾的杀菌效果以及对其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可有效地杀灭玫瑰花蕾中的菌落总数、霉菌和大肠菌群,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玫瑰花蕾中的含菌量呈同步下降.菌落总数和霉菌的D10值分别地为2.63 kGy、3.61 kGy.经7.4 kGy辐照处理的玫瑰花蕾,其成分(蛋白质、可溶性总糖、游离总氨基酸、玫瑰色素)无显著影响,单宁含量下降9.3%.经辐照杀菌后的攻瑰花蕾具有较好的耐贮藏性,可有效地提高保质期.  相似文献   

6.
杏李杂交种‘风味玫瑰’花柱类型与花粉管的生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杏李品种‘风味玫瑰’产量不高不稳的原因,对其花柱退化程度、不同花型花粉活力及花粉管生长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味玫瑰’品种异花授粉亲和性大于自花授粉,其完成双受精的时间比自花授粉提前约24 h,且花粉管生长异常现象少;(2)不同类型枝条的花柱退化花比例存在差异,一年生枝条大于多年生枝条,不同的立地因素对花型比例存在较大的影响;(3)‘风味玫瑰’和‘恐龙蛋’品种花柱萎缩花的花粉活力分别为30.97%和32.02%,均大于长花柱花的花粉活力。研究认为,由于‘风味玫瑰’品种的花柱退化比例高,阻碍了其结实率的提高。虽然把‘恐龙蛋’品种作为授粉树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风味玫瑰’品种的结实率,但由于其花粉活力不是太高,不能作为理想的授粉树,需要寻找另外更为合适的授粉树。  相似文献   

7.
红玫瑰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玫瑰(RosarugosaThunb)为蔷薇科蔷薇属矮小灌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甘萧、山东最适宜。玫瑰不仅是很好的观赏花卉和庭院绿化植物,而且其花可作香料,提取芳香油,熏茶及用作食品;其花蕾、果实及根均可入药,有理气活血和滋补强壮的功效,亦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病。1 玫瑰的历史玫瑰原产于我国与日本、朝鲜。玫瑰在我国栽培历史很悠久,秦、汉时代的史料就有记载。唐、宋栽种尤甚,诗人杨万里在《红玫瑰》诗中曾这样描述:“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风流各自胭脂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月季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的比较分析,探讨了遂宁地区月季、玫瑰引种的可行性及引种栽培方法。结果表明,引用的全部月季和玫瑰均能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且大丰花、红月季和树状月季的适应性较强。结合月季的习性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月季引种的最佳时间为2月或10月下旬~11月。  相似文献   

9.
以食用百合兰州百合和龙牙百合为例,系统的介绍了食用百合露地鳞片繁球的整个技术过程,为食用百合的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食用花卉具有天然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及美容功效。本文阐述了食用花卉的发展历史、开发现状及其在食品工业、烹饪行业、保健品中的开发应用,并提出食用花卉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京城区蔷薇属植物的种类和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北京城市绿化中蔷薇属植物应用的情况,为北方地区露地栽植蔷薇属植物在品种资源筛选、配植与利用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杨文娣 《人参研究》2003,15(2):21-24
本文对长白山区20种常见食用植物与在采集时期易于混淆的非食用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区别,以减少误采误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食用甜菜开发利用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食用甜菜的营养成分,提出开发全汁饮料、膳食纤维、甜菜碱、食用红色素以及医药保健品等,指出食用甜菜发展潜力大,开发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我国油料产业形势分析与发展对策建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下,本文通过对世界及我国油料产需及贸易形 势进行分析,明确了当前我国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食用菌栽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在当前产业发展下的意义,重点阐述了食用菌栽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理念、体系模式的内容以及教学效果。表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对于食用菌栽培课程非常适合且势在必行,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食用菌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我国培养新时代食用菌专业高端人才有显著作用,助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鲜食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广东省食用玉米生产状况的分析,探讨了发展食用玉米生产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发展食用玉米生产的总体思路和措施,为加快效益农业的发展步伐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卫赛超  谢晶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9):1907-1917
为探究不同纳他霉素添加量(0.05、0.1、0.2 g/kg)对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复合涂膜保鲜芒果(N1、N2、N3)效果的影响,以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涂膜处理为阳性对照(CZ),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CK),研究芒果在低温(13℃)贮藏30 d过程中转黄率、病情指数、果肉色泽特征、生理生化、品质变化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CK组贮藏期仅为24 d,涂膜处理可至少将芒果贮藏期延长6 d;纳他霉素涂膜组推迟了芒果呼吸高峰的出现,N3组的呼吸峰值最低;与CK组相比,N3组在24 d的转黄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45.83%和44.17%;N3组显著抑制了自由水分、果实质量和硬度的下降,保持了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含量;同时,涂膜组的POD和SOD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果肉总色差和相对电导率上升得到了抑制,说明复合涂膜处理有效延缓了芒果衰老进程,保持了更好的果实新鲜度。综上,添加纳他霉素的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复合涂膜可显著提升对芒果的保鲜效果,添加量为0.2 g/kg的纳他霉素复合涂膜效果更佳。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在水果保鲜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05~2011年,对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及鉴定评价(主要包括果实形状、果实重量、果皮颜色、果肉颜色、胚性、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和风味等)。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0份杧果种质资源中,无论是从果实的大小、颜色、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在杧果果实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种子长度间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率和种子重量间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除与果宽和果厚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呈现显著相关。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存在着丰富的优异性状,这些优异性状为杧果的品种选育及品种改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豆油市场供求与企业经济行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豆油已经成为中国食用油消费的主要品种,近几年豆油市场供需双方面均增长迅速,但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供需平衡逐步被打破,供需结构变化趋势稳定.国内供给稳定,进口豆油以及进口大豆榨油量逐年增加;需求结构依然是以食用为主,工业用油及其他消费缓慢增长.在需求刺激下,外资以及"洋豆"纷纷涌入国内,国内豆油生产企业竞争环境日趋恶化,相关企业的经济行为也做出了调整,主要体现在经营策略和企业布局方面.  相似文献   

20.
The origin traceability of edible oi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This review briefly summarizes research progress on origin traceability technologies for edible oils including 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mineral element fingerprint analysis, organic component fingerprint analysi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edible oil origin traceability technology we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