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番茄叶霉病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内试验筛选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较强抑制效果的甲托、多菌灵、代森锌、百菌清和农抗BO-10五种药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托、多菌灵和代森锌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8.70%,87.70%和78.10%,而百菌清和农抗BO-10的防效分别为37.10%和32.20%。  相似文献   

2.
防治瓜菜病害的新药剂:农抗12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抗120是我国研制的新农用抗菌素,是一种链霉菌的代谢产物。经化学组成测定,确定为碱性水溶性核甙类抗菌素。其主要组分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与国内已有的农用抗菌素明显不同。农抗120的作用机制是直接阻碍病原菌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病原菌死亡,对瓜、菜、果、粮多种作物的真菌病害有明显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Streptomyces sp. N2是本课题组分离筛选到的一株可产新型抗真菌活性物质(3-甲基-3,5-氨基-4-烯-吡喃-2-酮,分子式为C_6H_7O_2N,农抗N2)的新种,此活性物质对桔青霉具有良好的拮抗效果。从生长特征、细胞形态学等角度,为揭示农抗N2在桔青霉生长发育中的抑菌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常量培养基稀释法测定了农抗N2对桔青霉的最低抑菌浓度、杯碟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农抗N2对桔青霉的抑菌活性菌丝和生长量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农抗N2对桔青霉生长曲线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探究了农抗N2对桔青霉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Streptomyces sp. N2所产农抗N2对桔青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机理初步判定为破坏桔青霉菌丝的菌丝结构,推迟了桔青霉对数期的到来而抑制菌体的生长。菌体最低抑菌浓度(3 d)为5.77μg/mL,其对应的抑菌圈大小为(13.04±1.06)mm。药液处理后,桔青霉生长对数期推迟了2 d。由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结果可推测,农抗N2可干扰桔青霉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结论】农抗N2对桔青霉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效应,其对桔青霉的形态和结构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可以推测农抗N2能够影响桔青霉细胞壁相关蛋白的合成,使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强,影响其细胞膜及内部细胞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农抗769作为免疫诱抗剂在大豆不同生育期和生长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以农用生防菌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新变种(农抗769)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田间种植等方法研究了该链霉菌对大豆生长的促生作用。[结果]不同品种的大豆对农抗769菌液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农抗769菌液浇灌处理的大豆出苗率可提高1.2%~16.9%。不同生育期和种植环境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及根系等生长势指标的变化略有不同,各项指标的增长最多分别可达19.63%、37.35%、23.22%和19.92%,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新变种菌液对大豆生长的促生效果明显。菌液浇灌可提高大豆产量,其贡献在于促进大豆结荚数的增加。[结论]农抗769菌液对大豆出苗、生长及产量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农抗120、S921、腐必清、福美胂等药剂的不同浓度和加否黄腐酸盐等处理对苹果树体进行了喷雾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半个月,农抗120的不同处理对新发病疤的防效为85.5~96.7%,显著优于其它处理,“S921”50倍加黄腐酸盐、“S921”50倍和福美胂的防效分别为72.61%、53.43%,43.14%,腐必清与清水对照的新发病疤率相当。半个月过后,各处理的防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施药时加入黄腐酸盐可提高防效10%以上。“农抗120”100倍加黄腐酸盐处理有望取代有机砷作为生产上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铲除剂和保护剂。  相似文献   

6.
拮抗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乳酸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从食品中筛选植物病原拮抗乳酸菌,并研究其对1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对黄瓜炭疽病的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不同的乳酸菌培养基,从豆腐乳和泡菜中分离、筛选出8株不同的乳酸菌。抑菌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对黄瓜炭疽病菌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以L2拮抗作用最强,L3和L8次之。从中筛选出拮抗乳酸菌L2作为黄瓜炭疽病的生防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黄瓜炭疽病菌的抑菌率为43.67%,稀释10倍的发酵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照10 000个单位的农抗120液,盆栽和温室小区接种L2的防病效果分别为62.98%和54.19%,与农抗120液的效果相当。研究还发现,L2对供试的其余12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因此,乳酸菌对于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防早花植物调节剂农抗177在雪茄生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清水为对照,研究农抗177对雪茄烟烟苗根系发育及大田早花数量、抗病性、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早花数量对照农抗9510农抗177。使用防早花植物调节剂后烟苗侧根数量、生物量都不同程度地增加,增强了烟株抗病性,明显降低了早花数量,其中新型防早花植物调节剂农抗177较好。[结论]雪茄烟苗期使用农抗177能调节烟苗生长发育,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品种抗逆性,降低烟草早花发生和促进烟草早生快发。  相似文献   

8.
农抗702诱导水稻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农抗702诱导水稻抗瘟性,分别采用稻瘟病易感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农抗702为试验材料,首先在水稻3叶1心时,将不同浓度的供试农抗702分别进行喷施,进行诱导水稻抗瘟性作用最佳浓度的筛选;然后在水稻7个不同生长发育期进行喷施药液,进行诱导抗瘟性的水稻最佳生长期和抗瘟性持续时间的测定。各试验处理喷施药液后4 d后分别接种稻瘟病菌孢子液,7 d后分别调查不同试验处理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及诱抗效果。结果表明:供试6种不同浓度的农抗702均能诱导水稻产生抗瘟性,且抗瘟性作用的较佳浓度为15μg/m L;在水稻7个不同生长发育期分别喷施浓度为15μg/m L的农抗702,均能诱导水稻抗瘟性,诱导抗瘟性较佳生长期为水稻3叶1心期,其诱抗效果达到56.56%;且水稻抗瘟性作用最佳时期为喷施后48~96 h,其诱导水稻抗瘟性的持续时间超过144 h。研究为农抗702进一步研发和防治水稻稻瘟病方法的应用提供有益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小麦纹枯病生防菌株S 024的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诱变方法(紫外线、微波、LiCl,LiCl 紫外线、LiCl 紫外线 微波)对出发菌株S 024进行了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几种诱变方法对S 024的诱变效果差异较大,紫外线(UV)照射和LiCl处理均未能筛选到正突变菌株;微波(MV)处理(50,100 s)可选育出高效菌株,LiCl和UV复合诱变处理的效果最好,共筛选到3个高效菌株(LiU-024-1,LiU-024-4,LiU-024-9),其中LiU-024-4菌株抑菌率比出发菌株S 024提高了34.44%;连续3代转代培养,其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基本稳定.用MV对3株高效菌株再进行诱变处理,其抑菌活性基本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1987~1990年在辽宁省新宾县,吉林省辉南森林经营局部分病重林区进行林间防治试验。采用国内正式生产的多抗霉素等6种生物农药,对落叶松落叶病病原菌(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K.Ito et Sato.)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等进行室内药效测定,筛选出多抗霉素150倍液、农抗660 B 150倍液、春雷霉素400倍液3种生物农药,经1990年大面积防治试验效果达55.6%~62.2%,可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1.
对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 .GI024 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 .GI024 在20 ~ 37 ℃下生长较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4 ℃时不能生长。该菌在pH 值为5.5~ 7.5 菌落生长较好, 最适生长pH 值为5.5, pH 值4.0 ~ 7.5 产孢较多。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有一定影响, 黑暗、连续日光灯照射(24 h)、黑暗与日光灯(14 h)交替处理对菌落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 2 h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无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糊精、麦芽糖、DL-丙胺酸和L--丙胺酸有利于该菌生长和产孢。表4 参14  相似文献   

12.
油菜内生拮抗细菌SF4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油菜幼苗中分离出110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筛选,有4株菌对核盘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经连续传代10次后,菌株SF4仍具有较高的生防活性。该菌株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被抑制的菌丝发生畸形,内含物分布不均匀。菌株SF4的挥发性产物及无菌发酵液都能抑制核盘菌的菌丝生长。挥发性产物对菌丝的最高抑制率为33.13%。无菌发酵液的抑制效果随培养时间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96 h的无菌发酵液抑制效果最好。菌株SF4的无菌发酵液可推迟核盘菌菌核形成的时间,减少菌核数目,也可推迟菌核的萌发。在油菜叶片离体实验中,该菌株的菌悬液及无菌发酵液对发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高渗胁迫条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丝发育及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明确在病菌菌丝细胞中起主要作用的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及这些物质在不同高渗胁迫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浓度梯度(0.4、0.8、1.2 mol·L-1 Na Cl)的高渗胁迫条件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分析高渗胁迫对菌落生长、菌丝发育及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测定3种高渗浓度处理下菌丝细胞中甘油、赤藓醇、葡萄糖、甘露醇、海藻糖5种多羟基醇的含量并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与在普通PDA培养基上的病菌相比,在高渗胁迫条件下病菌菌落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菌丝细胞间隔变短、细胞显著膨大,且随胁迫浓度增加细胞膨大程度增强;高渗胁迫下的菌株在各个时间点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渗处理12 h之前样品中黑色素的含量均比对照组低,但不同处理之间含量均很接近;而在24、48 h两个时间点不同处理浓度对黑色素的影响不同,1.2 mol·L-1Na Cl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黑色素含量均显著增加,0.8 mol·L-1 Na Cl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黑色素含量降低,0.4 mol·L-1Na Cl处理下样品的黑色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在24 h时显著降低,但48 h时与对照基本一致;在不同的高渗胁迫条件下(0.4、0.8、1.2 mol·L-1 Na Cl)菌丝细胞中甘露醇的含量均有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在处理时间为36 h时甘露醇含量较对照增加最为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菌丝中甘油含量的变化与甘露醇的变化规律相似,且在高渗胁迫处理下甘油含量增加幅度更加明显,并在处理24 h后甘油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菌丝中海藻糖含量总体上有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且渗透胁迫的强度越高该趋势越明显,不同浓度Na Cl处理的菌丝中海藻糖含量均在36 h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而赤藓醇、葡萄糖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在普通PD培养基或高渗处理条件下,菌丝培养滤液中均没有检测到甘露醇、海藻糖和甘油的存在,而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含量随高渗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高渗胁迫抑制了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的生长,使菌丝细胞膨大、间隔变短;高渗胁迫处理病菌12 h之前对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露醇、甘油为病菌菌丝细胞中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海藻糖也参与了病菌的高渗胁迫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川芎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选用4种常用的杀菌剂进行抑菌试验,选择最佳抑菌药剂。[方法]按柯赫氏法则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用平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抑菌试验。[结果]病害标本分离出的炭疽病菌与胶孢炭疽菌描述的形态特征相符;除灭菌成外,其余3种杀菌剂均可抑制该炭疽菌生长,处理7d后1000倍甲霜灵锰锌、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对该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6.8%、22.1%、59.8%。[结论]川芎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侵染所致,川芎是胶孢炭疽菌的新记录寄主;该病菌的最佳抑制杀菌剂为甲基托布津。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环己酰亚胺对烟草疫霉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环己酰亚胺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环己酰亚胺浓度为5μg/mL时对烟草疫霉菌的孢子萌发已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为20μg/mL时抑制率达100%;环己酰亚胺能够抑制烟草疫霉菌丝的生长,在燕麦片培养基平板上,4μg/mL和8μg/mL的环己酰亚胺抑制效果达到84.0%和98.5%;在盆栽试验中15μg/mL的环己酰亚胺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为75%.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利用拮抗菌防治由木霉引起的食用菌病害,以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放线菌327#为供试材料,研究其对木霉的抑制效果和作用方式,以及对白灵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线菌327#无菌发酵滤液对木霉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培养7d,含327#发酵滤液的琼脂周围木霉无法生长。琼脂扩散试验中,发酵滤液在含木霉孢子的平板上可形成直径(20±1)mm的抑菌圈,圈内木霉孢子萌发受到强烈抑制。浓度为10%的发酵滤液使木霉菌丝停止发育,不能形成孢子。而327#发酵滤液对白灵菇的生长影响较弱,培养7d,含327#滤液的琼脂周围白灵菇可生长。由此可见,拮抗放线菌327#的代谢产物对木霉有较强抑制作用,而对白灵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6种碳源和6种氮源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有显著影响。病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乳糖次之;菌丝干重以果糖培养基上最大,乳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淀粉次之,无碳对照最低;产孢量以在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最高,乳糖次之,无碳对照最低。病菌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干重最大,硝酸铵次之,脲最慢;产孢量以在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高,硝酸铵、硫酸铵上次之,脲最低。脲和氯化铵对病菌生长和孢子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油菜几丁质酶的纯化及其在抗菌核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菜叶片经油菜菌核病菌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或水溶性壳聚糖处理后, 几丁质酶活性明显提高, 分别在处理后 1 d 和 2 d 达活性高峰, 比对照分别高5 倍和2 倍左右。被激发提高的几丁质酶表现为内切酶活性, 细胞间的几丁质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细胞内的酶比活力。菌核病菌侵染后的油菜叶片提取液经60% 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再通过再生几丁质柱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几丁质酶, 经 S D S P A G E 显示单一的谱带,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000。纯化的油菜叶片几丁质酶能降解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细胞壁,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可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利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观测该抑制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U0126对玉米大斑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形成正常的菌丝、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晚,芽管短,分生孢子萌发百分率和附着胞产生数目下降,玉米叶片的发病时间延迟2~3 d,发病率下降3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U0126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抑制程度随着浓度增加而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对感病玉米叶片的致病能力受U0126抑制的MAPK信号转导途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