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位理论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位理论是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通过借鉴农业区位论的圈层布局理论成果,探讨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层次,分析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将相关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对典型案例的空间布局模式剖析,试图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干旱地区西吉县利用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的措施进行探讨,包括制定规划,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因地制宜等,以进一步促进西吉县林下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元市退耕还林区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作用下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各物种的重要值也不一样(表2、3);各群落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表4);人工植被恢复有利于群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退耕还林中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和营造混交林可使林分形成良好的乔、灌、草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区杏树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南部山区杏树的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但由于土壤贫瘠、管理粗放,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低,消弱了广大退耕农户管理杏树园的积极性。通过土肥水管理、合理修剪、生长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改善目前山地杏园的低产、稳产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通过对云县爱华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区川楝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同时也是影响林分生产力的限制性因子,通过试验得出:采用水平沟整地(40 cm×40 cm)、与多年生小灌木(木豆、山毛豆)混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地土壤含水量,从而使得造林保存率和林分生产能力均有提高,但是受其土壤承载能力的影响,单位面积的保存株数保持在525株/hm2左右;此外,用Ⅰ级苗木造林,不但可以提高造林保存,对林分的后其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造林密度、整地方式、混交模式、苗木规格等4个影响因子在L9(34)正交设计9种不同造林技术下林分的保存率等相关生长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造林密度为1 245株/hm2、水平沟整地(40 cm×40 cm)、与木豆混交和用Ⅰ级苗(苗高大于130 cm,地径大于1.3 cm)的造林技术关联度值为最大达到1,按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在此技术条件下川楝的生长状况达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7.
2008年3 - 8月,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区不同样地类型下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分析了主要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生活型中,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与群落中各层次的物种组成情况相同。②不同群落间物种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混交林相对纯林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③对不同起源地的群落多样性,天然次生林>退耕地人工林>农耕地,且退耕多年地段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接近于天然次生林。④在不同的退耕时间序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逐渐趋于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呈“小—大—小”的变化过程,而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呈“大—小—大”的变化过程。退耕还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应注意合理的林草布局,促进群落的稳定和更新。图2表4参15  相似文献   

8.
梁剑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185-10186,10189
[目的]评价各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肥力等级。[方法]以四川洪雅退耕还林区4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农耕地5个土壤溶液肥力因子为例,采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溶液肥力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得出土壤溶液肥力因子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583%。4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农耕地土壤溶液养分的排序为:模式Ⅲ下层>农耕地下层>农耕地上层>模式Ⅱ下层>模式Ⅳ下层>模式Ⅰ下层>模式Ⅳ上层>模式Ⅲ上层>模式Ⅱ上层>模式Ⅰ上层。就各模式土壤上层比较,模式Ⅳ(杂交竹+牛鞭草)上层在综合得分中排名第一。就各模式土壤下层比较,模式Ⅲ(牛鞭草)下层在综合得分中排名第一。[结论]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对比流域试验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封育自然恢复试验区合家沟流域和人工恢复柴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实施退耕还林后,人工和自然的植被恢复方式在恢复10 a左右对于天然草本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大。自然恢复试验区的植被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峁顶和峁坡部位低于人工恢复区,而在沟坡和沟底部位高于人工恢复区;人工恢复区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在峁坡和沟坡部位均高于自然恢复区,而在峁顶和沟底部位则较低。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5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只有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旺苍县在退耕还林中,按照无公害优质茶叶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茶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特从园址选择、园地规划、园地开垦、栽植、苗期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其优质茶叶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绪敖  查芳  何家理 《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5-137,142
为了研究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采用问卷和实地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秦巴山区3省5个县10个乡镇退耕还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以及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提出了通过科学规划、科技扶持和制度创新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是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步春 《北京农业》2011,(9):173-174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林地管护一直是乡镇的一项棘手工作。建立"专人专职、费用户筹、酬劳挂钩、代表监督"的管护新机制,可以有效破解宁夏彭阳县多年困扰乡镇林地管护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文章以截止2008年底安定区退耕工程取得的成绩为基础,估算了增加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在退耕期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核算后的总生态价值约为260 905.12万元,保护水资源价值为74 130.60万元,保育土壤价值为33 426.29万元,固碳制氧价值68122.43万元,净化环境价值为2928.06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10291.34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72 006.4万元.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荔波县甲良村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该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吴起县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陕西省吴起县1998年确立了封山退耕的战略,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但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期限渐满,退耕农民会不会迫于生活压力而毁林复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从粮食安全、生活保障、能源供给、经济收入以及退耕农民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吴起县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并未影响到其粮食安全和生活能源供给,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吴起县的生态建设是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的。  相似文献   

16.
王永明 《北京农业》2012,(24):98-99
在退耕还林森林经营概况的基础上,针对建设和管理中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退耕还林应采取的措施,方便工程更好的经营管理.着重分析当前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海南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政策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南地域特点,通过实地调研,评估了海南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保育环境、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85.7%的农户支持退耕还林(草)政策;68.5%的农户基本满意目前的现金补贴标准;退耕还林之后,39.2%的农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定位不明确;37.0%的农户的陡坡地部分或全部未退耕。指出进一步优化退耕还林(草)政策,对防止退耕反弹,保护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关中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结合关中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工程背景、区位特点及退耕还林目前的状况和存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法等建立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计算2001—2014年退耕还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的效益指数及综合效益指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安的增速一直最快,而且综合效益指数最高,渭南、宝鸡和铜川居中,咸阳较低;随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的规模不断减少,但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加,综合效益仍保持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9.
罗盘仪测量在退耕还林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的计算器程序、使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法,确定退耕地块面积既精确又快捷,可为退耕还林工程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宣威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及建议,从而推动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